2022-2023学年冀东名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2 15: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蕴含着中国乡村美学的主题和纲领性思想。
乡村美学以回归为主题。这里说的“回归”有双重含义:一是物质意义上的回归,即游子回归故土;二是精神意义上的回归,即从追逐功利的入世生活回归纯朴自在的心灵生活。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认为归隐故乡就是将自己从功利社会的“尘网”中解放出来,就像羁鸟归旧林,就像池鱼返故渊。乡土生活是在单纯的血缘、固定的地缘的基础上进行的,人员相对固定。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为居住者提供了熟悉、稳定的社会关系,而且从血缘和地缘两个层面强化了居住者的归属感。回归乡土,获得身体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复得返自然”。
乡村美学以具有地域局限性的村落为主体场景。作为乡土生活时代的基本社区,村落有地域的限制,这使得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相对疏离。费孝通认为,乡村之间存在隔膜是乡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他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他们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简要而真切地表现了村落狭小、疏离的状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反映了他栖居的村落的规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反映了村落之间相互疏离的状况。
乡村美学以强烈的土地意识为基础,蕴含着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和与山泽、草木、禽鸟和谐共生的思想。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常恐”与“但……愿”体现了在这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得以生存、繁衍的愿望。费孝通说:“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农家人的欲望是由他们所居的土地培育的,并成为他们的文化的一部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不是一个外来者能描绘的。因为,这样的画面并不是一片供外来者驻足观赏的景观。它是真实的农家生活,是由身在其中且拥有素朴自然的心灵的人提炼的。
乡村美学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内核,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乡村美学赋予土地、宅院、山泽、草木、禽鸟和人以有机的生命关联,将它们融为一体,并让这个整体在自然循环中无限绵延。比如,《归园田居》五首诗中两次用到“虚室”一词。这个词出自“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庄子》)。陶渊明的“虚室”当兼有乡居之清净和内心之空灵双重含义。“虚室生白”的意思是心境虚静则能悟出大道,即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无限境界。陶渊明完全承继了庄子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认为,生死是自然常态,终归“空无”并不是悲剧,与此相反,归于“空无”使自我在自然运行中获得了无限意义。在道家自然哲学的时空意识、生死意识的影响下,乡村美学在有限的乡土空间中使时间绵延,又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激活空间,使乡村成为一片在时间中超越时间,在空间中超越空间的大化天地。
(摘编自肖鹰《陶渊明《归园田居》与中国乡村美学》)
材料二:
审美价值是事物在带给人美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心理、生理、人性等有益的价值。中国乡村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如培育人格、抚慰心灵、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承载乡愁等。
在人格培育方面,作为乡村载体的土地,本身即极具独立而重要的审美功能。正如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所说的,属于第一自然的高山大海等,“常常美而不善,艳里藏凶”;属于第三自然的人造园林,则“虚伪空洞,矫揉造作”;属于第四自然的工业废弃地,“虽真实,却往往欠美”;而属于第二自然的土地,“美且善,善且真,是一种生存的艺术”。俞孔坚教授对土地所做的“美且善,善且真”的价值判断,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周易•坤卦》中即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乡村的竹篱茅舍、野塘草径,会给人以自由闲适之感。远离纷争、超然物外、向往纯净天地的中国文人雅士,几乎都将田园视为自己的理想归宿。郑板桥在《靳秋田索画》中深情地写道:“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在这里强调的是乡村环境给人以心灵慰藉的审美价值。
散漫自然的乡村审美空间,更有利于人的自由个性之生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会更加厌恶刻板与程式,而得以更多地保留源于生命本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朱清时院士讲过:农村孩子的知识面比不上城市里的孩子的知识面,但由于农村孩子自小生活在外在束缚较少的田园环境中,农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常要比城市里的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为突出。朱清时所说的田园环境对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正是乡村环境的审美价值之一。
自古以来,乡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审美情怀之一,无数诗文因写乡愁而被历代传诵。而中国乡村,正是乡愁情怀之源。那些树木掩映、庄稼簇拥、散布于平原旷野或山间水畔的村庄,是许许多多中国人魂牵梦绕的“家”之所在和叶落归根时的栖居之所。中国传统诗文中常见的“乡愁情怀”之中的“乡”,指的就是这样的村庄。
中国乡村蕴藏的审美思想不仅长期滋润着中国人的灵魂,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个性,亦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有益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杨守森《中国乡村美学研究导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园田居》表现了陶渊明归隐故乡后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既体现了物质意义上的回归,也体现了精神意义上的回归。
B.陶渊明对乡村生活的熟悉程度是达官贵人所不及的,“暧暧远人村”四句表现的乡村生活画面也是达官贵人无法描画的。
C.俞孔坚认为,第一自然常常美而不善;第三自然矫揉造作;第四自然往往欠美;第二自然美、善且真,有培育人格的作用。
D.许多中国人将村落视为魂牵梦绕的“家”之所在和叶落归根时的栖居之所,并创作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文,寄托自己的情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村落之间缺乏信任,因而村落之间交往较少,每个村落都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村落人员也相对固定。
B.费孝通指出,在乡土生活时代,乡村之间存在隔膜。而早在晋代,陶渊明就在《归园田居》中揭示了乡土文化的这一缺陷。
C.《归园田居》表达了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生存、繁衍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当时引起农家人的共鸣,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D.《归园田居》中两次使用“虚室”一词,该词体现了道家自然哲学思想,该词的使用是陶渊明承继庄子的生命观的有力证据。
(3)下列选项,不能从正面体现材料一言及的乡村美学的主题或纲领性思想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C.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
D.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饮酒<其三>》)
(4)简述材料一、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以下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中的乡村体现出哪些独特的审美价值?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简要分析。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组卷:7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母亲(节选)
高尔基
她在等人,但是谁也没有来。到了傍晚,又到了夜间。冷雨叹息着,沙沙地从墙上扫过。雨点那种凄凉的声音和挂钟的声响奇怪地融在一起。整个房子,好像在静静地、忧愁地摇动着。
有人在轻声地敲窗子,一下,两下……她颤抖了一下,很快地站起来,打开了门。
“是您啊?”符拉索娃突然欢喜起来,她叫了一声,“叶戈尔•伊凡诺维奇?”
“就是我。”
“请到房间里去吧!”母亲说。
叶戈尔走到房间里对母亲说:
“亲爱的妈妈,今天早上,您所认识的尼古拉•伊凡诺维奇从牢里出来……”
“他也在牢里吗?”母亲问。
“住了两个月零十一天。他在牢里看见了霍霍尔,也看见了巴威尔。巴威尔向您问好,而且说,请您不要担心,在他所选择的路上,监牢是人们休息的地方。妈妈,现在我们谈谈正题吧。您可知道昨天在这里抓了多少人?”
“不知道。”
“巴威尔是第四十九个!看样子官府还要抓十来个呢……我们想办法破坏政府的这场好戏。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现在不把小册子送进工厂,那么宪兵们一定会去为难巴威尔以及和他一块儿坐牢的朋友们……”
“为什么?”
叶戈尔很温和地解释:“您想,巴威尔在厂里,厂里就有人散传单;现在巴威尔不在厂里,传单没有了!这样,巴威尔散传单,不就确定了吗?”
“懂了,懂了!”母亲很忧愁地说。
叶戈尔带着苦笑说:“怎样把传单送到工厂里去?真是没有法子!”
忽然,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压低声音说:
“我去求求女商贩玛丽亚,请她把我收为助手!这样,我也可以到工厂里送饭,就可以把那些东西带进厂去!”
“妙极了,妈妈!”
他走后,她关上了门,跪在房间的正中央祈祷。她一心念着巴威尔引进她生活里的那些人。
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到玛丽亚那里去了。
“我想到你这儿来帮忙!”
“这是为什么?”玛丽亚问。
她听母亲说完后,肯定地点点头。
“好说!从前我那死鬼打我的时候,你总帮护着我。现在你有困难,我也该帮助你了……大家都应该帮助你,因为你的儿子巴威尔是为了公众的事才被抓起来的。”
她们谈话的结果是:明天中饭时符拉索娃挑两个盛着玛丽亚的食品的大罐子到工厂里去,玛丽亚自己到市场上去做买卖。
母亲很晚才回到家里。差不多就要到半夜了,叶戈尔还没把传单送来,这叫她特别心慌。
窗外,秋天的灰色雪片纷纷落下。雪片软绵绵地打在窗子上,无声地滑下去。
她在想念儿子……
有人很小心地敲门,母亲飞快地跑过去拔开了门闩。莎馨卡走了进来。现在引母亲注目的,是莎馨卡肥胖的身体。
“您好啊!”母亲说,“很久不见您了。到什么地方去了?”
“在监牢里呢!”姑娘微笑着回答。
“你浑身都湿透了……”
“我送传单来了……”
“给我,给我!”母亲催促。
姑娘很快地解开了大衣的纽扣,抖了抖,许多纸包跌在地上。母亲笑着说:
“我看你这样胖,以为你做了新娘子,有了小宝宝呢。”
莎馨卡现在又像从前那样苗条而瘦小了。母亲见她两颊消瘦,眼睛下面有一片黑晕,叹了口气,说:
“放出来就干,怎么不休息几天?真是的!”
“需要这样!”她一边打寒战,一边说,“请你告诉我,巴威尔怎样了?还好吗?他不怎么焦急吧?”
“还好!”母亲说。
“他很健康?”姑娘低声询问。
“没有生过病,从来没有!”母亲说。
门洞里有人很响地跺着脚,叶戈尔走了进来。
姑娘说:“对不起,已经过了十一点了,我还得走很远的路……”
“到哪儿去?城里?”母亲吃惊地问。
“是的。”
“住在这里吧!叶戈尔睡在厨房里,咱俩睡这屋……”
“不,我非走不可。”
“是的,这位姑娘是非走不可的。这里的人都认识她,如果明天让他们看见,那就不好了!”叶戈尔说。
母亲跟在她后面送她。
回到房间里,母亲不安地望着窗外。黑暗之中,雪片重重地降落着。
“哎呀呀!不知道她能不能走到城里……”
叶戈尔说:“她本来身体还比较结实,可是牢里的生活把她折磨坏了……况且她从小娇生惯养的……”
“她是什么人家出身?”母亲打听。
“地主的女儿。妈妈,您知道他们想结婚吗?”
“谁想结婚?”
“她和巴威尔……”
“我一点都不知道!”
母亲觉得姑娘可怜,不由得露出不快的脸色,说道:“你应该送送她!”
叶戈尔低声解释:“我这里还有许多事情……”
他的声调变了,脸色也严肃起来了。他开始问母亲,她打算怎样把那些传单带进厂去。他对一切细小的事情都很清楚,叫母亲十分惊奇。
“但是他们抓住了您,问您这些传单是什么地方来的,那您怎样对付呢?”
“‘不要你管!’—我说!”她答道。
“可是,对付他们没有这么容易!”
“不论怎样我就是不说!”
“把您关进牢里!”
“这算什么?”她透了口气说,“我对谁有用啊?对谁都没用。善良的人们在要求些什么,我一点一点地明白起来了……”
“您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妈妈,您就成为有用的人了——对大家!”叶戈尔认真地说。她凝视着他,默默地笑了。
(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符拉索娃两次在家里等人,两次都有些失望。她第一次等的人是巴威尔,却等来了叶戈尔;她第二次等的人是叶戈尔,却先等来了莎馨卡。
B.叶戈尔见到符拉索娃后,先告诉她被抓者的情况,特别是巴威尔的情况,好让她安心,然后提出“现在我们谈谈正题吧”,可见叶戈尔善于处事。
C.叶戈尔为无法将传单送进工厂来营救巴威尔等人而发愁,符拉索娃提出自己代替玛丽亚给工厂送饭,趁机将传单带入的主意,叶戈尔赞同。
D.莎馨卡是地主家的女儿,但她勇敢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与巴威尔有结婚的想法,她担心符拉索娃对她的出身不满,没敢告诉符拉索娃。
(2)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表现人物注重细节刻画,如“她颤抖了一下”反映出符拉索娃听到敲门声时内心的震动;“露出不快的脸色”表明符拉索娃对叶戈尔有些不满。
B.“现在引母亲注目的,是莎馨卡肥胖的身体”既表现了作为一位母亲的符拉索娃的敏感性,也与后文莎馨卡抖出藏在身上的传单这一情节相呼应。
C.选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莎馨卡,如写她两颊消瘦,眼睛下面有黑晕,表明她在监牢受了苦;借叶戈尔之口从侧面表现她。
D.选文描写了大量人物语言,这些语言有效表现了人物形象,其中一些语言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我还得走很远的路”“我一点都不知道!”等。
(3)三处画横线的句子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高尔基的《母亲》是一部长篇小说,从中能了解到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些原因。以上选文体现了其中哪些原因?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组卷:2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登高山①______。做事情好高骛远,操之过急,常常适得其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做事情,就需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
“00后”奥运射击冠军杨倩表示,如果练习中②______,她就会主动要求自己,一定要把下一枪打好。所谓“冠军品质”,其实就是要求自己从一个个简单的动作开始,一招一式反复练习,最终成就卓越。汗水浇铸出一块块奥运奖牌,每一个鲜活的影视角色都要靠一个个细节来塑造,反复试验才能酝酿出科研成果……无数事实证明,聚沙成塔、积少成多③______。要创造辉煌业绩,就必须打好基础,做好积累。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组卷:4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居正,原名张白圭,明朝政治家、改革家。他少时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张白圭十二岁时参加童试,其机敏伶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喜爱,李士翱嘱咐他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报效国家,并替他改名为“居正”。同年,张居正做了补府学生。
张居正十三岁时参加乡试。湖广巡抚顾璘等人对张居正的试卷十分满意。但当得知张居正只有十三岁,且有“神童”的美名时,顾璘认为,张居正目前更需要逆境的考验,逆境能使他认识到自己还有不足,从而避免得意忘形、停步不前。张居正在顾璘的特殊“照顾”下落榜。
面对挫折,张居正并没有懊恼,他意识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从而更加勤奋地学习,更加谦逊地为人。张居正在十六岁时再次参加乡试,顺利成为一名少年举人。顾璘解下犀带赠予张居正,对他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像伊尹、颜渊那样的人,不要只做一个年少成名的举人。”
谈到人才,我们会想到人才成长、人才培养、优秀人才的标准等。以上材料带给我们一些启示。请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