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首师大附属密云中学高二(上)段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12/17 11:30:2

一、共27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贾宝玉在贾府中是个极为特殊的人物,被视为贾府的“活龙”“凤凰”“命根子”。他之所以这样的“特殊”,受到这样的异乎寻常的宠爱,主要是因为,宝玉的出生不同一般,是含玉而生;宝玉长的好,长的漂亮,性情也好,惹人疼爱;宝玉长的样子,跟他的爷爷、也就是贾母的丈夫的形象一个样,难怪贾母要这样的疼爱宝玉。
          在封建正统的人的眼中,宝玉是一个禀性乖张,生情怪谲的人,是“似傻如狂”,是“草莽”,是“无能”“不肖”等等,这包括他的最亲近的人也是这么看的,他们也不理解贾宝玉。
          宝玉到底在哪些方面背离了封建贵族家长们的要求和希望呢?
          首先,他不愿走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道路。在贾宝玉生活的那个时代,一个青年男子、特别是像贾府这样的贵族家庭里的青年男子,通过科举考试而走上仕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宝玉恰恰不愿走这条道路。他不仅不愿意读四书五经,他也不稀罕功名利禄。
          其次,宝玉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宗法观念,大胆地提出了“女清男浊”口号。宝玉在《红楼梦》中最有名的“语录”就是“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这“女清男浊”的话。在男性统治的社会里,女性永远是处于附属的地位,而作为一个封建贵族家庭出身的青年公子,对女性(主要是女儿)命运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女儿表达了由衷的崇敬和爱戴,这无疑是对几千年来传统的“男尊女卑”封建宗法观念的颠覆和反叛。
          再次,宝玉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向往平等、自由的生活。作为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公子,宝玉却反对封建的等级观念,他主张“世法平等”。无论对兄弟姐妹,还是丫鬟小厮,从不摆公子的架子。
          最后,他大胆地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及其悲剧,无疑是最感人的篇章。要知道宝、黛的爱情是违背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是不被认可的。
          当然,贾宝玉毕竟是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公子,在他的身上仍深深地烙上封建贵族的印记,在他的身上也有许多贵族子弟的毛病。但宝玉仍然是一个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物,他的叛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仍然值得肯定。
    材料二
    《红楼梦》刊行后,相继出现了一大批续书,如秦子忱的《续红楼梦》、海圃主人的《续红楼梦》、归锄子的《红楼梦补》等。这些续作有两种类型,一是接在《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之后,一是接在第九十七回之后。它们的内容,则多将原书的爱情悲剧改为庸俗的大团圆,让悲剧主人公或死后还魂得遂夙愿,或冥中团聚终成眷属。虽然续作在艺术上荒诞不经,与《红楼梦》有天壤之别,但是这些续书的大量涌现,从另一方面说明《红楼梦》本身的巨大成就和艺术魅力。
    《红楼梦》备受社会的欢迎,所以便陆续有人将其搬上舞台。据不完全统计,在清代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传奇、杂剧有近二十多种。到了近代,在京剧和各个地方剧种、曲种中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红楼梦戏。其中梅兰芳的《黛玉葬花》、荀慧生的《红楼二尤》等,经过杰出艺术家的再创作,成为戏曲节目中的精品,经久上演而不衰。近年来电影、电视连续剧更把它普及到千家万户,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
    《红楼梦》的出现,是在批判地继承唐传奇以及《金瓶梅》和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之后的重大突破。到了“五四”以后,由于“五四”文学革命者重新评介,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鲁迅继承和发扬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地写出平凡人物的悲剧。《红楼梦》继承《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的部分方法,一扫我国古代传统小说塑造人物性格单一的“脸谱化”倾向,成功塑造一批性格复杂、立体、多层次、多侧面的“圆形”人物,如贾宝玉就是一个例子,它代表了当时一批既关注社会边缘人的生存境遇,具有博爱之心,又无法超越自身阶级局限性的贵族精英的形象,让人读来真实可感,对后代小说家塑造人物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问世后,引起人们对它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从早期的评点、索隐,到本世纪前期的“新红学”,再到50年代后的文学批评,论著之多真是可以成立一所专门图书馆。《红楼梦》的作者问题、文本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艺术特征等方面,都得到了日益深细的探讨、解析,近二十年间更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取材于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三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因此叫做“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唐代之后,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随着唐代的文化的发展,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的再创作。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见长。
          此后便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在这里还可以发现我国小说发展的几条规律。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
          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便没有坏处。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秉笔直书的“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这就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
          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我国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1)下列贾宝玉受到宠爱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含玉而生人
    B.他的容貌酷似祖父
    C.他的地位非同一般
    D.他的惹人怜爱
    (2)下列贾宝玉不能获得理解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道路
    B.他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宗法观念
    C.他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
    D.他虽反叛,但仍有封建贵族的烙印。
    (3)下列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红楼梦》对后世的影响
    B.《红楼梦》受到众人的喜爱
    C.《红楼梦》的研究
    D.《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4)根据“材料二”,在《红楼梦》对外界产生的诸多结果中,不属于作家创作的一项是
     

    A.续写《红楼梦》的作品风起云涌
    B.“红学”的诞生、发展与渐趋兴盛
    C.鲁迅继承发扬其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D.弘扬了塑造“圆形”人物的写法。
    (5)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靡:“靡”的读音是“mí”
    B.秦子忱:“忱”的读音是“chén”
    C.荒诞:“荒诞”的意思是“荒唐”
    D.金榜题名:“题”不可以写作“提”
    (6)下列对“材料三”中成语划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跌起伏:放荡,不受拘束
    B.望尘莫:赶得上,追得上
    C.笔直书:持,握住
    D.妍毕露:美丽、漂亮
    (7)对“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的标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梁代萧统编纂的《文选》,第一次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
    B.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的兴起,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
    C.小说不再是纯粹历史性质的东西,而注重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
    D.小说成为文人们独立的创作,不再拿民间的东西进行加工改造了。
    (8)曹雪芹塑造的贾宝玉形象,其成功之处有哪些?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课外文言文(每小题18分,共18分)

  • 2.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方山子。
          余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而在此?”方山子亦矍,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见,方山子见之欤?
    (苏轼《方山子传》)【注释】①光、黄:光州、黄州,治所分别在今河南潢川和湖北黄冈。②方屋:方形的屋子,此处喻帽子的形状。③方山冠:唐宋间隐士喜戴的帽子。汉代儒生祭祀时戴这种帽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 宗:推崇
    B.余居于黄 谪:降职
    C.方山子见之欤 倘:倘或,或许
    D.园宅壮丽,与公侯 等:等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何而在此 ②譬如山,未成一篑
    B.①方山子亦矍 ②此岂无得而哉?
    C.①因谓方山子 ②余告
    D.①不可得 ②人不仁,如乐何
    (3)对下列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年纪稍大,改变原先慕侠的志节行为,一心读书,想凭学问在世上干一番事业,可是最终也没有遇到机会。
    B.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一只喜鹊在前面飞起,方山子让随从骑士追赶射击,没有射中。方山子对马发怒,独自追出,一箭就射中了。
    C.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然而,方山子家世代有功勋,应该能得到官职,假如他一直致力仕途,现在已经是官位显赫,远近闻名了。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我听说光、黄一带多有非凡的人物,他们常常装疯卖傻,一般很难见到,方山子或许能见到吧?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其)何为而在此?
    B.余在岐下,(尝)见方山子从两骑。
    C.使(其)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D.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之道),自谓一世豪士。
    (5)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方山子“淡泊处世”的一组是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②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③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⑥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年少之时,喝酒任性,喜欢剑术,花钱如同挥弃粪土一样。
    B.方山子从小仰慕游侠朱家、郭解的人品,因此一心想当游侠来驰骋当世,但是始终没有机会,因而心灰意冷,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不再与世人交往了。
    C.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方山子蔑视富贵的精神的赞扬,以及对他的隐居生活的向往,暗含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当时被贬官的心境是一致的。
    D.本文写游侠使人感到豪气逼人,写隐居让人觉得沉静如水,人物面貌毕肖神似,表现出作者描写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技巧。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三、论语(每小题4分,共12分)

  • 3.下列对《论语》中语句的理解与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9引用:5难度:0.5

六、散文阅读(共23分)

  • 8.乡村树事      ①只有在辽阔的冬季和料峭的早春,你才能影影绰绰地看到一个个接近完整的村庄。那些屋顶和院墙拨开以往浓绿的屏障,带着枝丫的粗犷线条,水墨画般走进你的视野。其它季节村庄是藏着的,藏在树枝的怀抱里,藏在叶子们的手掌中,像那些雀儿们,只管叽叽喳喳地闹着,你却看不见它们,它们被树护佑着。
          ②乡村的树交错分布在村里村外,既是村庄的外围襁褓,又是村庄的精神内核。榆杨槐柳、椿桐柘桑……浓荫掩映,枝条杂陈,花开馥郁,香风沉醉。房前屋后遮蔽掩映的,是人们自己挑选的邻居,人们把它们与自己的烟火日子捆绑在一起,休戚与共;乡路庄头、丘陵沟岔长出的树,则是风吹来的种子、雨送下的盘缠,生长随意,姿态天然。野生的和家栽的树填充着村庄的罅隙,搭建起村庄的外围和翠绿屏障,搭建起乡下人的婆娑生活。
          ③南风乍起时,乡村人家就忙着栽树,村庄里的每棵树都是特定的符,驾着一片祥云驻扎在一个个檐头。哪一棵主财源广进,哪一棵祈长寿平安,哪一棵寄托着梦想,哪一棵镌刻着家风,栽树的人心有大丘壑,懂树的人看一眼便心知肚明。旧时两家结亲兴“访听”,双方家长都要暗访对方的声誉品格。有些聪明的家长并不去街巷间听议论,而是悄然观树,人言不可尽信,它们不如一棵棵树的标杆更能称量主人的品性和家教。
          ④在乡下,栽树是一种仪式,爱树是一种精神皈依!房前屋后有几棵像样的树才叫过日子。刚建好新房的人家,栽树是头等大事,他们忙碌谋划栽树的蓝图。先在西墙外栽几棵梧桐树,梧桐木质暄,叶子大,易成活。要赶紧将房屋遮盖起来,将生茬的新房煨热,才有扎下根的样子。树要扎根,人更要扎根。人们需要这样易成活又迅速生长的树来打下家业的基础,亮出繁盛的招牌。
          ⑤梧桐在中国文化里是青衫的诗人,高拔冷峻,才华逼人,不染尘埃,它是传说中凤凰唯一栖息的树,也是古典乐器之王古琴的材质。只可惜,家乡的梧桐实际上是泡桐,但家乡人都这么叫。梧桐,多唯美的名字,诗意而挺拔,如青青子衿的书生矗立在家家户户的庭院外,硕大的绿叶婆娑着,给酷暑里煎熬的人洒下清凉。夏雨宣泄的日子里,梧桐树下是最后一块干爽的方舟,身量未足的鸡、鹅都会在梧桐树下躲避,免受淋漓之苦。淘气的孩子,偷偷从屋里跑出来,一连几天的阴雨,他们的小脚丫仿佛寂寞得要生出苔藓,他们不披祖父的蓑衣,不戴父亲的斗笠,偏偏跑到矮小的梧桐那里折一朵新发的叶子遮在头上,奔跑开去。那翠屏遮挡着孩子毛茸茸的头,散发着鲜嫩的味道。
          ⑥院门外要栽国槐。国槐是护佑一家人的图腾之树,它立在街门一侧,享受着做一杆大旗的礼遇。男人上坡回家,首先在槐树上磕去鞋窝子里的土坷垃,在树下的石墩上抽一袋烟,鼻息里涌进炊烟的味道,眼睛望向远方隐约的青山,红彤彤的火烧云,满心的知足和安然。过年了,男人郑重地给国槐身上戴一朵新鲜的红花,一帘“出门见喜”的红条张贴在树上,一家的喜气从内到外地透出来。农历五月,国槐姗姗开出满身槐花,那花不像洋槐花一样有甜甜的蜜,而有一种微微的苦香。这时节,大家忙着采槐米,用小铁钩折下槐花的花蕾,晒干之后卖给中药房。还要留一些槐米炒成槐米茶喝,槐米茶败火清脑,乡下人喜欢,从夏天一直喝到来年春深。
          ⑦树茂盛地长着,转眼间把房子遮蔽起来,高的矮的错综着,红的紫的搭配着,那些树是家的衣裳,朴实而慈祥,温暖又生动。秋天午后,女人将院子扫干净,在梧桐树下的大片阴凉里铺下芦席,教闺女缝被子。女人说,梧桐树虽然木质暄,可咱家的屋梁里竟然有一根梧桐。盖新房的时候,实在凑不齐木料了,颤颤巍巍的日子,勉强被一根貌似强壮的梧桐扶持着。家里有一副门板也是梧桐做的,空落落的门洞像无奈的眼睛,一副极轻的门板,将贫穷日子的漏洞堵上。先人栽了几棵梧桐树,后来繁衍成林,家里捉襟见肘的时候,就去伐梧桐换取柴米油盐。女人抬眼看看梧桐树,满怀感恩。
          ⑧树一年年长高,爹娘一年年衰老;树一年年长大,树下长起来的孩子一个个离开。岁月里的许多人,村庄里的许多事,人们记不清了,而树记得。那狭窄的年轮记录了村里那一年的干旱,它们见过一个个妇女挑担抗旱的蹒跚身影;那粗壮的年轮又记录着当年雨水丰盈五谷丰登,沉甸甸的果实把汉子们的腰累弯了。那些当年跟着爹娘栽树的孩子,一年年万水千山地往回赶,回来看一眼树,摸一把树,在城市里的迷茫就烟消云散了。娘走了,爹走了,可是树还在。它们粗糙的老树皮上布满沧桑裂纹,但是枝头依然澎湃着碧绿的波涛。它们骨骼坚硬地屹立在村庄里,屹立在孩子们的心头,像一座碑。树在,家就在,走得再远的孩子都不会迷路
    (1)文中加点的词语,不能用以下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影影绰绰:隐隐约约
    B.休戚与共:祸福与共
    C.捉襟见肘:相形见绌
    D.烟消云散:荡然无存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亲前以“观树”代访听,因为人言不可信,树更能代表人的品性和家教。
    B.把栽树当成一种仪式,郑重对待,足见树在乡民心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C.第五段描写孩子们在雨天摘取梧桐叶遮雨,整个画面鲜活生动,富有情趣。
    D.文章借写树事来展现民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寄寓了作者的真挚情感。
    (3)第二段写道,“乡村的树交错分布在村里村外,既是村庄的外围襁褓,又是村庄的精神内核”,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4)结尾处“树在,家就在,走得再远的孩子都不会迷路”这句话有何含义?
    (5)赏析第6段划线句子。
    国槐是护佑一家人的图腾之树,它立在街门一侧,享受着做一杆大旗的礼遇。

    组卷:7引用:2难度:0.5

七、(50分)

  • 9.作文。
    “牛劲”常用来形容人劲头大,也用来形容倔强执拗的脾气。有时,我们也是需要这种执拗坚韧的“牛劲”,曹禺在给女儿万方的信中说:天才是“牛劲”。有时,工作和生活中犯“牛劲”可能会影响沟通和合作。关于“牛劲”,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
          请以《谈牛劲》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组卷:6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