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必修5《第三单元》2017年单元测试卷(B卷)

发布:2024/12/9 17:30:3

一、阅读鉴赏(34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的意境
    周振甫
        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着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的美学观点,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意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连接着,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
          《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引用诗句不属于原文所论意境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诗句表现湘女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袅袅”既描写秋风的柔弱细长,又表现了湘女情思的婉转波动。
    B.“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李益《洛桥》)诗句抒发了好景不常、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舞腰”既写了柳枝迎风飘舞的状态,也侧面暗示了当年歌女翩翩起舞的情景。
    C.“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经•卫风•氓》)诗句写氓当年去看望主人公时的状态,“蚩蚩”表现了氓当年忠厚的样子。
    D.“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向子諲《秦楼月》)诗句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愤恨和悲凉,“啼血”既写了子规在残月中的悲凉叫声,也表现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署名为王昌龄的《诗格》认为,诗歌可分为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但在目前还没有被文学界认可。
    B.意境一词在唐朝出现,是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介绍唐诗的诗论中提出的,这里的“意境”指情意和境界。
    C.刘勰认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只要在视听范围中可接触到,附着上情感,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
    D.意境指情意同境界结合,要求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色彩附着在景物上,或在诗中写出景物本身具有的情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间词话》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闹”“弄”二字的例子,主要是说明诗歌要写出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
    B.作者认为《诗格》中提到的诗歌三境究其本质都是意境,因为三者都是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
    C.刘勰在《文心雕龙• 物色》中提到的“写气”“属采”是指描写对象和手法的问题,“写气”指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
    D.《诗格》中提到的物境主要指山水诗,写这种诗首先要胸中有山水之美,然后观察山水,最后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

    组卷:6引用:2难度:0.7
  • 2.(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意境”及“意境”的开拓
        评价一首诗的好坏,人们常以“意境”的深、浅、有、无作标准。学习写诗,当然也要重视“意境”的创作和开拓。
          所谓“意境”,新版《辞海》的解释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由此可见“意境”的魅力,首先是从形象描述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上体现出来的。
          例如,在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文心》里,有一篇文章曾用“父女对话”的故事形式议论过如何评价新诗的问题。故事中的爸爸认为新诗句式长长短短,有时连韵都不押,只能算是一种“啰啰嗦嗦的讲学语录,琐琐碎碎的日记簿,零零落落的感慨词典”。女儿听了,先念了一首俞平伯的新诗《到家了》给他听:“卖硬面饽饽的,/在深夜尖风底下,/这样慢慢地吆喝着。/我一听到,知道‘到家了!’”接着再问爸爸:“北平(北京)地方我没有到过,但是读了这一首诗,仿佛看到了寒风凛冽、叫卖凄厉的北平的夜景。爸爸,你是住过北平的,觉得这一首诗怎样?”爸爸听了,点点头说:“还有点意思。”这位爸爸所说的“意思”,分明是同意女儿的见解:从形象描述能使人“历历在目”这一角度上承认了俞平伯的诗作有“意境”。
          “意境”的感染力和概括力,除了形象的“栩栩如生”,还要能帮助读者“由此及彼”进行联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境”的大小,不是看作者写出了什么,而是看它能使读者感受到什么。或者说,要看作者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能力,使他们能够切实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面上并没有直接写出来的许多东西。正像宋人梅尧臣所说的那样:“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大家都知道,诗歌需要分行、押韵,但分行、押韵的文字不一定就是诗,更不一定是好诗。小孩子猜的谜语,也可以写得句式整齐而朗朗上口,像“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辣椒)、“生根不落地,有叶不开花,街上有得卖,地里不种它”(豆芽菜)之类,不也很有趣味吗?但要算它是诗,总还有点不够格。然而,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看起来也和谜语差不多,却又是人所公认的好诗。这是为什么?其间的区别,主要就是因为前者缺少后者所具有的那种“见于言外”的蕴涵或寄托。“辣椒”和“豆芽菜”的谜语,纯粹只限于描述两种蔬菜本身的特点;而于谦的《石灰吟》,表面上写的是没有生命的矿石,打动读者的却是寓托于上述形象中的那股历劫不磨的浩然正气,也就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旧时小孩子习字用的描红簿上,也有几句貌似诗的文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虽是叙事体,却像流水账;除了字面上交代的内容,根本没法激起别的联想。唐代元稹的《行宫绝句》--“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看起来也像平铺直叙,没有什么曲折生动的情节。然而,在那貌似孤寂的生活剪影之中,却又分明蕴涵着作者对于人世沧桑的强烈感慨。越是对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历史或古代帝王荒淫奢华的生活有所了解的人,就越能感受到这首诗的容量丰富,因而它也就自然比前者更有“意境”。
          由此可见,诗之所以为诗,“意境”是比语言、技法等形式因素更为重要的素质。只有善于抓住它,表现它,才能使作品具有真正的“诗味”或“诗意”。
          “意境”是什么?说到这里,可能比较容易琢磨了;但是如何才能创造和拓展意境呢?我们说,应该有多种方法。拓展“意境”的途径之一,就是摹“形”要传“神”。换句话说,所谓形象描述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不能满足于“须眉毕现”的“形似”,而是要求通过对象具体的外部特征,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描述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或总体上的审美品格。作者的构思越是新颖别致,语言越是精练,越能用最省俭的手段做到这一点,就越能给读者留下回味、想象的余地,也就是越有“意境”的表现。
    (1)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心》故事中,父亲听了俞平伯的新诗后说“还有点意思”中的“意思”指的就是诗歌的意境。
    B.“‘意境’的感染力和概括力,除了形象的‘栩栩如生’,还要能帮助读者‘由此及彼’进行联想”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宋人梅尧臣所说的一段话具体解释了什么叫作“意境”,他认为“意境”应“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
    D.文中举了大量的古诗为例,其作用是为了深入浅出地解释什么是诗的“意境”,如何创造和开拓诗的意境。
    (2)为什么说小孩子猜的谜语句式整齐且朗朗上口却不能算诗?
    (3)请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组卷:2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B.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人格象征。“琴声遍屋里”,一个“遍”字,看似写琴声遍屋,实写愁思遍屋。
    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D.“露泣”两句由“初月”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E.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漂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组卷:57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应用(26分)

  • 9.钱锺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里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见’里望见了‘无垠’。”请就下面一首诗对此加以说明。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组卷:12引用:2难度:0.5

三、写作表达(60分)

  • 10.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手没有抓紧,一不小心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叭”的一声,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你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联想和感受?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根据对材料的感悟,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不要脱离材料及其含意作文。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组卷:22引用:1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