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每小题3分,共27分)

  •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40引用:2难度:0.5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中国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
    ②改善空气质量,要走出“头痛医头”的怪圈,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奖惩力度,合理利用科学手段,才能矫枉过正,切实改善。
    ③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④上海各大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改善医疗服务的做法方兴未艾,多家医院携手共建“云医院”,开启中国首个“皮肤线上诊疗”平台,致力于实现“服务到家”。
    ⑤英国作家狄更斯在作坊当过童工,在事务所当过学徒,学过速记,当过陪审员,担任过记者,到1836年成为名满天下的作家。综其一生,简直无所不为
    ⑥由于母亲是轻音合唱团成员,她从小耳濡目染,五岁就开始接受专业的歌唱训练,并经常欣赏歌舞剧,七岁就对歌剧情有独钟。

    组卷:35引用:2难度:0.5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是何等        、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②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       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③我们要从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        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        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组卷:39引用:2难度:0.5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争宠而心其能 害:害怕 众人之所过 复:回复
    ③秦人开关 延:迎击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根本
    ⑤每一令出,平其功 伐:夸耀 ⑥抑其成败之迹 本:考察
    ⑦文胜质则 史:华美,文采 ⑧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⑨天下仁焉 归:归顺 ⑩子卿听陵言 壹:一定
    ⑪自己死久矣 分:断定 ⑫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虑:考虑

    组卷:8引用:2难度:0.5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五、(16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两个朋友
    [法]莫泊桑
          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包围,古老的城市已经奄奄一息。鸟雀、老鼠全无了踪迹。
          一天早上,肚内空空的钟表修理师莫利梭先生在大街上闲逛,遇到了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日先生。他们因为钓鱼而相熟。
          战前,每逢周日,两人时常肩并肩坐着,手握钓竿,双脚悬在水面上,消磨上半天的功夫,天高气爽时,余晖洒落大地,落日将天空浸染得一片血红,水中荡漾着绯霞美景,染红了河身,地平线上仿佛烈火一团在燃烧,两个朋友的脸儿也红得像火一样,那些在寒风里微动的黄叶似乎镀了金,此时此刻,索瓦日会笑着说:“多好的景致!”莫利梭的回答是:“比林荫大道的景致更美。”
          他们进了一家酒馆。出来的时候,都很有了醉意。天气是暖的,和风拂面,吹得两人脸直发痒。
          那位被暖气陶醉了的索瓦日先生停住脚步:“到哪去?”
    “哪儿?”
    “钓鱼啊!”
    “可到什么地方去钓鱼呢?”
    “老地方,那个沙洲。我们法国兵的前哨设在哥隆白村附近。我认识杜木兰团长,有他帮忙过去还不是小菜一碟。”
          莫利梭高兴得直哆嗦:“好。算我一个。”于是他们分了手,各自回家取他们的渔具。
          一小时以后,他们到了那位团长办公的别墅里。随后,他们带着一张通行证穿过了前哨,穿过了那个荒芜了的哥隆白村,就到了塞纳河的小葡萄园的边上。
          对面的阿让德衣镇一片死寂,宛如坟墓。麦芽山和沙诺山的高峰俯临四周的一切。索瓦日指着那些山顶低声慢气地说:“普鲁士人就在那上面!”
          他们弯着腰,张着眼睛,倒着耳朵,在地上爬着走,利用一些矮树掩护自己,然后举足狂奔来到河岸,隐身在干枯的芦苇丛中。四下里毫无响动,他们放下心来,动手钓鱼。
          在他们对面是荒凉的马郎德洲,从前在洲上开饭馆的那所小房子现在关闭了,仿佛已多年无人问津。
          索瓦日钓到第一条鲈鱼,随后他们时不时地举起钓竿。他们郑重地把这些鱼放在一个浸在水里的网袋里。一阵甜美的快乐透过他们的心,世上人每逢找到了一件久已被人剥夺的嗜好,这种快乐就抓住了他们。
          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
          瓦雷良山的炮声突然响起来了。
          索瓦日耸着双肩说:“他们这会儿又动手了。”
          莫利梭正闷闷地盯着他钓丝上的浮子不住地往下沉,忽然这个性子温和的人发起火来,愤愤地说:“像这样自相残杀,真是太蠢了。”
          索瓦日回答道:“真是禽兽不如。”
          接着他们开始讨论起来,讨论战争的大问题。炮火摧毁了好些法国房子,捣毁了好些生活,压碎了好些生命,结束了许多梦想、快乐、幸福。
          然而,他们都张皇地吃了一惊,明显地觉得他们后面有人走动。转过眼来一望,四个黑洞洞的枪口正瞄着他们的脸。
          他们被绑好,抬走,扔进一只小船里,最后渡到了对面的那个沙洲上。
          在那所他们以为已无人理睬的房子后面,站着二十来个士兵。
          一个小兵在军官的脚跟前,放下了那只由他小心翼翼地带回来的满是鲜鱼的网袋。那个普鲁士军官微笑着:“喂,先生们,我想你们两个是被派来侦查的奸细。你们以钓鱼为掩护,不过真倒霉,你们落入了我的手中,等待你们的将是被枪毙的命运。不过你们既然从前哨走得出来,自然知道回去的口令,我们做个交易吧,一个口令,两条性命。”
          两个朋友靠在一起,呆立着,面无人色,四只手神经质地颤抖着,他们一言不发。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这件事,你们可以平安地走回去。倘若你们不答应,那就非死不可,并且是立刻就死。你们,选择吧。”
          他们仍然一动不动,依然一言不发。
          瓦雷良山的炮声一直轰鸣不止。
          两个钓鱼的人依然站着没有说话。那个普鲁士军官发了命令。随后来了12个兵士,站在相距二十来步远的地方。
          军官接着说:“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考虑,就一分钟。”
          随后,他突然站起来,伸出胳膊挽着莫利梭,把他引到了远一点的地方,压低嗓门说:“快点,那个口令呢?你那个伙伴什么也不会知道的,我可以装作不忍心的样子。”
          莫利梭一个字也没回答。
          那普鲁士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索瓦日也没有说话。
          两个朋友再次肩并肩紧靠在了一起,依然没有开口。
          军官发了命令,兵士们举枪瞄准。
          这时候,莫利梭的眼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
          一道日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于是一阵悲伤教他心酸了,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却已满是眼泪。
          他结结巴巴地说:“永别了,索瓦日先生。”
          索瓦日回答道:“永别了,莫利梭先生。”
          他们互相握过了手,不可抑制地浑身发抖了。
          军官喊道:“放!”
          十二支枪合为一声响了。
          他们的尸体被绑上石头,扔进了河里。河水飞溅,翻腾,荡开的涟漪向两岸扩去,接着,复归平静。一缕鲜红的血丝从水底升起。
          瓦雷良山的炮声一直轰鸣着。
          那位神色始终泰然的军官忽然望见了野草里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他笑了,喊道:“威廉,来!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
    (节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莫利梭听说可以去老地方钓鱼时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可以解决饥饿问题,害怕的是前往的地方是封锁区,十分危险。
    B.“炮火摧毁了好些法国房子,捣毁了好些生活,压碎了好些生命,结束了许多梦想、快乐、幸福”,作者借两人对战争的讨论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与态度。
    C.“河水飞溅,翻腾,荡开的涟漪向两岸扩去,接着,复归平静。”两条生命转眼之间的消失,令人深感生命在战争面前多么微不足道,以此揭露战争的残酷。
    D.这篇小说通过写两个法国平民相约钓鱼、一同钓鱼、钓鱼被杀的故事,揭露了普法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伤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并不着力战争场面的描写,只有三次“瓦雷良山的炮声”算是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以莫利梭和索瓦日的视角,借助听觉,来烘托出战争的紧张气氛。
    B.“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两人钓鱼时的愉快心情,以及放松了警惕,为下文被发现做铺垫。
    C.小说精心设计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譬如两次写到普鲁士军官的“笑”,都集中展现了军官的冷酷无情。
    D.“两个朋友再次肩并肩紧靠在了一起,依然没有开口。”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两人并肩面对死亡、不离不弃的情谊。
    (3)小说第三段写了战前秋日垂钓一事,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4)以小见大是文学作品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小事件”“小人物”“小事物”等来反映大主题。请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组卷:6引用:2难度:0.6

六、写作(60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精神。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组卷:7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