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高二(上)能力诊断语文试卷(一)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积累运用
-
1.默写。
(1)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
(2)在对待利与义的态度上,君子与小人是不同的,“
(3)孔子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是“《诗》可以兴,
(4)《大学》中强调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光明德性,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并且保持不变。体现这三个层次的名句是“大学之道,
(5)儒学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和管理家庭以及治理国家和天下太平的关系,《大学》中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
(6)
(7)为仁由己,
(8)《大学之道》中特别强调从天子到庶人各个阶层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的语句是:“
(9)《论语》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10)《论语》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11)《论语》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12)《论语》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组卷:2引用:2难度:0.9
二、语言运用(6分)
-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山石竹木和水波烟云没有常形,也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种事物都有一个“理”,这是事物应有之道。因此当画家文同被认为掌握了竹石枯木的“理”时,这意味着他能够在所有方面令人信服地呈现这些事物。最终,文同所得之“理”将他与竹子融贯为一,就创造出了优秀之作。
(卜寿珊《心画》)①在绘画形式中,“理”是一种让人信服的正确观念
②艺术家必须要感知它们的存在方式,知道是什么构成了山石竹木和水波烟云
③掌握这个理,艺术家的创作就能得心应手,并符合人们的期望
④它们的形态不是一种定势,会在不同时期产生变化。组卷:63引用:5难度:0.5 -
3.小方同学想搜集一些古人名言来指导自己待人接物,以下选项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
组卷:39引用:6难度:0.9
三、选择(34分)(每题2分)
-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1难度:0.7 -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3引用:4难度:0.8 -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10引用:2难度:0.9 -
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组卷:10引用:3难度:0.7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20分)
-
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兵车的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16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16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
B.整段文字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C.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文段呈现的对话场景体现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D.文段善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组卷:13引用:4难度:0.5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20分)
-
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嘉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B.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C.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D.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孔伋的字。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颜回,孔子的思想学说由颜回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颜回,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B.汤,指的是商汤,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C.武,这里指的是周武王,与之相关的故事是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D.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邑“三宿而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邑“三宿而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邑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②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5)孟子为什么要“距杨、墨”?组卷:1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