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但是,熟人社会并非仅仅是信息对称,在费老那里,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乡土社会,也是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不仅信息对称,而且有公认一致的规矩,以至于语言沟通都变得不必要了。这种信息全对称以外的公认一致的规矩,可以称之为“地方性共识”。地方性共识包含价值与规范,是农民行为的释义系统和规范系统,由其形塑的农民的行为逻辑,我称为乡土逻辑,这种乡土逻辑的重要特点是中庸、平和、不出头,是一种实用理性的态度,不认死理、不走极端、不钻牛角尖,人云亦云,大家都这样做,自己就这么做了。
丧失地方性共识的熟人社会或许仍然是信息全对称的,但农民的行为逻辑却会演变成荆门农民讲的“怕饿死的会饿死,不怕饿死的不会饿死”。这话的意思是,在村庄公共品供给中,尤其是农田灌溉时,有人想搭便车,不愿出钱出力,因为他了解还有人比他更需要灌溉,且更担心灌溉不上粮食无收的严重后果,这些更需要灌溉的或更胆小怕被饿死的人出钱出力,提供了诸如灌溉一类的公共品,不怕饿死的人就搭便车免费获得了公共品。这样一来,村庄中公益心高的农户或胆小怕被饿死的农户就成为每次公益行动中其他村民期待的对象,这些人在每次公益行动中都被期待出钱出力,其他人则从中受益。这些出钱出力者,要么利益受损,要么受益最少,他们很快就成为村庄的边缘人,因此首先成为“被饿死的人”,他们无力再来供给公共品,那些不怕饿死的人最终也无便车可搭,村庄生产生活的基本公共品无法供给,所有人的利益受损,所有人都因为没有灌溉粮食无收而“饿死”。
也就是说,在缺少公认规范,离开乡土逻辑的情况下,信息全对称的熟人社会,每个人都算计他人,结果是人人利益受损,社会基本秩序无法维系。在当前中国一些农村,村庄信息仍然全对称,但地方性共识却已经瓦解或陷入变动中,新的共识尚未定型,乡土逻辑也在蜕变。熟人社会的含义已有变化。
19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民流动的增加,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农民就业多元化,收入已经发生分化。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农民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村庄以外,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村庄结构解体,村庄边界日渐模糊,村庄社会出现了多元化和异质性的增加。过去习以为常甚至无须语言沟通的地方规矩解体,村民的就业、收入、交往、兴趣、品味、秉性、需求都出现了差异,过去无拘束的交往减少了,村民越来越难以接受之前熟人社会中缺乏退出机制的串门聊天。不仅在规范上,而且在信息沟通上面,村庄也出现了与之前熟人社会大不相同的逻辑。这样一种行为逻辑,即构成半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既不同于传统乡村社会又不同于现代城市社区的中间状态。
吴重庆将当前农村社会称为“无主体熟人社会”,所谓无主体,一是农村中青年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不在村里,村庄主体丧失;二是农村社会已经丧失过去的自主性,变成了城市社会的依附者。吴重庆对村庄主体的强调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他在较为实体的层面理解农村“主体”,他认为,随着中青年农民这个社会主体周期性进城和返乡,相应地,村庄也周期性地呈现出熟人社会的部分特征。熟人社会丧失主体的深层内涵还包括农民对村庄失去主体感。这种主体感就是费老所说的农民与乡土的利益关联、情感眷恋和价值归属,主体感就是“我们感”,它融发了人们对村庄的责任与关切,这可能与农民在不在村没有关系:有主体感时,远行千里依然心系故土,飞黄腾达要衣锦还乡回馈父老,最终还要叶落归根;丧失主体感后,即使身在村内心也在村外,村庄如何与己无关,自己得意失意也与村庄无关。这是半熟人社会区别于熟人社会的又一重要内涵。
(选摘自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乡土本色半熟人社会)(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于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
B.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C.美国乡下大多一户一个单位是因为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
D.中国大多农民聚村而居,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的是
A.村和村之间的孤立、隔膜是因为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少。
B.乡土社会的生活富有地方性是指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C.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他们的生活都是终老是乡。
D.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人与人的关系熟人社会。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人社会不仅信息对称,而且有公认一致的被称为“地方性共识”的规矩。
B.地方性共识的瓦解或陷入变动是每个人都算计他人导致人人利益受损。
C.90年代以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半熟人社会逐渐形成。
D.“无主体熟人社会”其中“无主体”是指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经商,村庄主体丧失;还指农村社会丧失自主性,变成了城市社会的依附者。
(4)文中写美国乡下居住情况的目的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二归纳总结半熟人社会区别于熟人社会的重要内涵。组卷:22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再见,流沙河①先生
曹可凡 说起流沙河,人们自然会想起上世纪50年代那篇《草木篇》,这首长诗以白杨、藤、仙人掌、梅和毒菌为赋,表达诗人的爱憎。现在读来平平常常,但那时却掀起轩然大波,被认定为“毒草”。于是,流沙河被打入冷宫,只得做木匠活糊口度日。对此,写过《死水微澜》的李劼人大为不解。他认为像《草木篇》那样拟人化的诗作,古今中外数不胜数,流沙河何以凭这样的诗出名,故复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晚年的流沙河远离尘嚣,闭门谢客,蜗居在一处简陋的公房里,吟诗作文,怡然自得。因为余光中先生的缘故,他破例接受采访。当然话题也由余光中衍生开来。说起余光中,流沙河先生摇着折扇,语调不紧不慢:“1981年初秋,差旅东行。列车长途,不可闲度,终于在酷暑与喧闹间,读了余光中等诗人的作品,真是满心欢喜。特别是余光中的《当我死时》《飞将军》《海祭》等诗最使我感动。读余光中的诗,就会想起孔子见老聃时所说的话,“吾始见真'。”之后,流沙河在《星星》诗刊发表长文介绍余诗,并开设讲座,专题分析余光中《乡愁》《等你,在雨中》《唐马》《所罗门以外》等诗作的艺术成就。
说着说着,眼前这位面貌清瘦的老先生,逸兴遄飞,全然沉醉于诗意之中。“光中的诗不但可读,且读之津津有味;不但可讲,且讲之振振有词。讲余光中我上了瘾,有请必到。千人讲座十次以上,每次至少讲两个小时,兴奋着魔,不能自已,为此还闹出不少笑话。”原来,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大哥叫余光远。因此,有读者误以为余光中是他二哥,并且推测家中还该有个三哥“余光近”,这样,远、中、近就齐了。而那时,流沙河根本不认识余光中。1982年,余光中给流沙河写信,信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声,就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他曾在四川度过抗战岁月,自称“川娃儿”。几年后,余光中在《蟋蟀吟》中表达了相同的故国之思:“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
受心灵的触动,流沙河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作为回应,发表于香港《文汇报》。朋友间的酬唱之作,竟被人误以为是“蟋蟀统战”。说到此处,连流沙河先生自己也忍不住开怀大笑。
流沙河先生自称“成都文人”,除有两次因客观原因离开成都,其人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成都度过。他引用《庄子》“旧国旧都,望之怅然”之语,来形容自己对成都的感情。“一个古老的城市,哪怕都很陈旧了,哪怕草木、蓬蒿都将其覆盖,但一看见它,心里便快活至极,因为那是我的归宿,我的故乡。”故而,他倾注全部心力写下一部有关成都的著作《老成都:芙蓉秋梦》,对成都的历史、地理、掌故、街道往事,进行充满情感与诗意的考证。对他来说,爱一个老城市也就是爱“父母之邦”,爱自己的祖国。
谈及自己,流沙河先生谦称没有什么能耐,最合适的工作便是当一个读者。读了书,再写点文章,挣一点碎银子养家糊口。所以,他写过一副对联描述这种生活状态:“凑凑拼拼写些长长短短句,多多少少换点零零碎碎钱”,以戏谑方式表达出旷达的内心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岁月的沧桑、人生的起伏,滤尽众声喧哗之后,流沙河先生早已笑看人生如戏、世事如弈。
老先生深得老庄之道,对人生的体验也更为谦虚、幽默而超脱,就像他最喜欢的那句话“天道好还,世事无常”。“天道好还-这是古人说的话,我倒还信奉这个。我如果乱骂人,那将来别人也要痛骂我;我糟蹋了别人,别人也要糟蹋我。我如果和别人讲道理,轻言细语讲事实,那么,也许将来我有问题,别人也会采用这种态度,而用不着糟蹋我的人格。”
流沙河先生这一生,因诗而祸,也因诗扬名。在最困苦的年华里,有庄子、诗经、楚辞、唐诗,带给他连绵不断的情感与知性的慰藉。一世的悲喜与荣辱,到最后,依旧是一个读书人的清明与孤傲。晚年的流沙河,是名副其实的“书虫”,每天必须读书。
再见,流沙河先生!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②
(有删改)文本二:
流沙河用传统的诗歌审美观来评论现代诗歌。对此,先生说:“这和我这一生,和我受的教育分不开。因为从少年时代读《诗经》起,我就习惯了一种有韵味的、美丽的、有想象力的作品。现在我老了,还能背诵《诗经》中的许多作品,而且很热爱它们。我觉得,这些诗歌滋养我的灵魂数十年,无法改了,因此就形成了我的一种保守主义的诗歌观。”
对于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关系,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我至今都不相信,中国的诗歌能够把传统抛开,另外形成一种诗。最大的可能是把传统的东西继承过来,然后与现代的一些观念、各种认识结合起来才有前途。我最近看到报纸上介绍一个打工的诗人,他写了一首诗,叫作《如果有可能明天带你去旅行》。他写的诗是现在的生活,写他在外头打工的苦。我就突然注意到,他很讲究韵脚,也很讲究诗歌的音乐性,他的诗念起来有节奏感。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本能。要是离开了传统,完全凭空形成一种新的诗是非常困难的。”
在流沙河看来,迄今为止,他所见到的现代诗,有极少数写得好的,比如纪弦、余光中等。他们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学会了一门本领,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含义。“我看到更多的是一些松松垮垮,没有节奏,难以上口,无法朗诵的诗。无论那些诗的内容是写个人,还是社会,也无论作者的眼界高低与运用文字的方法如何,他们都废弃了中国古典诗歌高密度、高比重的文字,那是一种失败。”他说。
(摘编自关捷《关于流沙河先生七年前的专访》)【注】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中国当代诗人。②此处四句均出自流沙河诗作《理想》。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李劼人的感叹,既含有作者对流沙河的同情,也表现了李劼人对流沙河诗作艺术成就的完全否定。
B.流沙河是一个谦虚、幽默、旷达、超脱的人,他酷爱读书,一生经历悲欢荣辱,晚年远离世俗尘嚣,坚守清明与孤傲。
C.文中流沙河既有对余光中的评价,也有对自己的评价,这两种评价融合交织,凸显了流沙河的个性特点。
D.庄子等带给了流沙河情感与知性的慰藉,他很自然地引用《庄子》中的“旧国旧都,望之怅然”来形容自己对成都的感情。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沙河一生时间大都生活在成都,他爱成都,爱祖国,其作品《老成都:芙蓉秋梦》堪称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代表作。
B.流沙河的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是受了余光中《蟋蟀吟》的感发而产生的心灵共鸣,两首诗都表达了相似的家国之思。
C.流沙河列举余光中《当我死时》《飞将军》等诗作,是为了表现他对余光中诗作的喜爱,表现他跟余光中的深情厚谊。
D.流沙河认为自己形成了一种保守主义的诗歌观,这一点可从他在最困苦的年华里对庄子、诗经、楚辞、唐诗的钟爱中得到印证。
(3)有人认为文本一写到“再见,流沙河先生”就可以结束,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流沙河用传统诗歌审美观来评论现代诗歌。请结合文本二,概括流沙河心目中传统诗歌的美学特征。组卷:23引用:5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8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叶酸是一种维生素,是蝶啶的衍生物。叶酸不仅存在于绿叶蔬菜中,还存在于肉制品和奶制品中,但①_______,所以被命名为叶酸。
叶酸可用于治疗叶酸缺乏症引起的贫血,是孕妇必须补充的怀孕初期的维生素。因为在新生儿的神经管畸形病例中,超过一半病例是孕妇怀孕初期叶酸不足造成的。另外,衡量身体是否健康的指标参数同型半胱氨酸(HCY)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相关,HCY浓度高,②_______,适量地补充叶酸,可降低血液中HCY的浓度,大大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
③_______,研究表明,叶酸摄入过多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如会导致一些与自闭症相关的神经组织的损伤,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1)文中划画波浪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叶酸可用于治疗叶酸缺乏症引起的贫血,是孕妇怀孕初期必须补充的维生素。
B.叶酸可用于治疗由叶酸缺乏症引起的贫血,是孕妇怀孕初期必须补充的维生素。
C.叶酸可用于治疗叶酸缺乏症引起的贫血,是孕妇必须补充的怀孕初期的维生素。
D.叶酸可用于治疗由叶酸缺乏症引起的贫血,是孕妇必须补充的怀孕初期的维生素。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1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浴血疆场、视死如归,转业后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
于敏:著名核物理学家,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
申纪兰: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
孙家栋、黄旭华、南仁东、王有德、王继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请结合材料内容与社会现实,以清华中学一名学生代表的身份,面向全体同学以“践行楷模精神”为主题写一篇倡议书。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