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一中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
发布:2024/12/10 7:0:1
一、单选题
-
1.嗜盐菌是一种能在高浓度盐溶液中生长的细菌,该菌中有一种结合蛋白称为菌紫质,菌紫质能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44引用:28难度:0.6 -
2.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的描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
①两类细胞中都含有2种五碳糖
②两类细胞遗传物质都主要是DNA
③两类细胞都能够进行细胞呼吸
④两类细胞中都含有染色质、核糖体、细胞膜
⑤原核细胞中不存在既含有蛋白质又含有核酸的结构,真核细胞中有
⑥原核细胞不能独立地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理过程,真核细胞能
⑦原核细胞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都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组卷:19引用:2难度:0.8 -
3.科学工作者研究了钙和硼对某种植物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组卷:45引用:12难度:0.6 -
4.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13引用:7难度:0.7 -
5.如图为大豆种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和生长过程中蛋白质、总糖、脂肪含量变化趋势曲线,其中蛋白质含量用双缩脲试剂检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7引用:3难度:0.7 -
6.在提取蛋白质A的过程中,β-巯基乙醇的使用浓度会直接影响蛋白质A的结构,当β-巯基乙醇的使用浓度过高时,蛋白质A的二硫键断裂,肽链伸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60引用:16难度:0.7 -
7.下列四种现象,不能用图表示的是( )
组卷:12引用:4难度:0.6 -
8.在甲、乙、丙、丁四种条件下,测得某种子萌发时二氧化碳释放量与氧气消耗量之比分别为10:0、8:3、6:4、7:7.底物均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24引用:4难度:0.7
三、非选择题
-
25.我国茶产业历史悠久,“中国茶”名扬海外。茶树生长受诸多因素影响,遮光是一种提高茶树品质的方法。为研究遮光对茶树品质的影响,研究者分别用黑色遮阳网(AN)、蓝色遮阳网(BN)和红色遮阳网(RN)遮盖茶树,并于第20天采集茶树叶片,测定其相关蛋白质的含量,如图1所示。其中,CK表示不遮光处理。
(1)据图推测,下列反应可能与捕光复合物有关的是
A.光能的捕获与转换B.水的光解C.储能化合物的消耗D.高能化合物的形成
(2)如图结构Ⅰ中的能量载体分子有
a.ATP
b.NADH
c.NADPH
d.Pi
(3)下列a~f表示茶树叶肉细胞内的部分物质变化。据图判断,蓝光对吲哚乙酸生物合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光合作用的
①ADP+Pi→ATP
②NAD++H++e-→NADH
③ATP→ADP+Pi
④NADPH→NADP++H++e-
⑤H2O→O2+H++e-
⑥CO2+五碳糖→三碳化合物→三碳糖和五碳糖
(4)使用蓝色遮阳网可提高茶树品质,但也存在减产风险。因使用蓝色遮阳网虽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含量,但是遮阴会使
(5)茶园间作(相间种植2种或以上植物)也是提高茶树品质的一种方法,不但有利于提高净光合速率(Pn),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宋代《北苑别录》记载;“茶园内为桐木则留焉。桐木之性与茶相宜,茶至夏而畏日,桐木至春而渐茂..…”。种植桐木后,茶树Pn的变化趋势与如图2曲线最吻合的是
a.晴天
b.阴天
c.多云天
(6)土壤中的“氨”俗称茶树的生命元素。在缺氮土壤中,茶树细胞内物质含量不直接受影响的是
a.氨基酸
b.淀粉
c.核酸
d.脂肪酸
(7)有机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其含量与土壤酸性呈负相关;茶叶中茶多酚在茶汤中主要呈现苦味,而氨基酸影响茶汤的鲜味,茶叶“酚氨比”与茶汤鲜爽度呈负相关。在不影响茶叶鲜爽度的前提下,选出表中生态茶园的最佳种植方案方案编号 种植植物的类型 茶多酚(mg/g) 氨基酸(mg/g) 土壤含氮量(mg/g) 有机质含量(mg/g) ① 仅种茶树(对照) 284.50a 26.60a 0.40a 20a ② 茶树与金盏菊间作 254.00b 26.30a 0.38a 32b ③ 茶树与白三叶间作 280.02b 32.35b 0.35b 32b ④ 茶树与金花菜间作 223.50b 27.25b 0.31b 25b 组卷:6引用:2难度:0.6 -
26.阅读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氧气和有机物,为人类提供生存基础。然而,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的攻击会导致植物生病甚至死亡。数据显示,每年因植物病原体导致的农作物减产,造成农业生产损失巨大,严重威胁着世界粮食安全。
在长期进化中,植物形成了一系列复杂巧妙的机制,以感知威胁并产生相应防御反应,从而阻止或消除病原体入侵。这个过程不仅包含识别,更要在空间上传递识别信号,并协调各种响应。首先,植物需要通过细胞膜感知特定分子,以了解外部潜在攻击者的存在,并发出“警报”,将其传递到细胞内部不同区域,最终到达储存遗传信息的细胞核,使植物表现出防御反应。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探索这种“警报”信息如何在细胞内传递。近来,我国科学家揭示了一条连接细胞膜和叶绿体的重要信号传递途径。科学家发现一些植物蛋白具有细胞膜和叶绿体双重定位。正常情况下,这些植物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但是当有病原体存在时,它们可以从细胞膜移动至叶绿体内部,帮助叶绿体感知威胁信号。紧接着,叶绿体这些信息传递至细胞核,从而调节抗病蛋白质合成,激活防御以对抗入侵者。该途径是植物细胞将危险信号从外界传递到叶绿体的策略之一,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整合信号并产生适当的响应。
这种新途径的发现为设计植物保护策略和开发新的抗病品种提供了新思路。
(1)本文讨论的话题中体现的关键环节是植物细胞对
(2)结合所学知识及文中信息,细胞核的功能包括
a.遗传信息库 b.控制中心 c.控制蛋白质合成
(3)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阐明文中“植物感知并应对病原体产生相应防御反应”的过程。
a.细胞膜蛋白移动至叶绿体
b.调节抗病蛋白质合成,对抗入侵者
c.叶绿体将信号传递给细胞核
d.植物细胞膜感知病原体上的特定分子组卷:33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