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二(下)开学历史试卷
发布:2024/12/1 10:3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题意。)
-
1.商朝前期龟甲占卜所问,巨细靡遗,包括祭典任免征伐等大事公事,及疾病生育等小事私事;而后期则仅及于祭祀田猎征伐等例行公事大事。前期由贞人选卜问内容,宣布占卜结果;后期则由商王自选卜辞内容,甚至自己判断吉凶。这反映出商朝( )
组卷:51引用:14难度:0.6 -
2.春秋时期,晋国内部出现大小宗之争,曲沃小宗历经三代,历时六七十年,最终灭掉晋国嫡系大宗,并通过“尊王”争取到周僖王之册封,位列诸侯,史称“曲沃代晋”。“曲沃代晋”反映了( )
组卷:23引用:8难度:0.7 -
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墨子主张“非乐”。庄子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他崇尚“天籁”反对主观作用的“人籁”音乐。这些关于音乐的不同主张反映了( )
组卷:23引用:10难度:0.5 -
4.如表是秦朝至唐太宗时期各阶段的地方行政区划数量表(单位:个),据此可知( )
时代 州 郡(国) 县 秦 - 48 1000余 西晋 19 171 1232 北周与陈 263 617 1562 隋文帝时 300余 - 约1500 隋炀帝时 - 190 1255 唐太宗时 10 300余 1500余 组卷:7引用:20难度:0.7 -
5.汉代太学设置和隋唐以来科举制设置的社会影响极大,下面有关两者社会影响相同(似)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一定程度上改变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情形
②推动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③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④促进思想解放和学术自由组卷:0引用:3难度:0.6 -
6.有学者通过计算发现,西汉官员群体擢升中63%取决于个人表现22%因为才华,16%通过举孝廉,11.6%则是因消灭盗贼或者镇压起义有功,约有75%的官员通过政绩晋升,仅有3.2%的人由于恩荫受到拔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组卷:16引用:7难度:0.6 -
7.曹魏甄皇后幼时聪慧,不好游戏,一心向学。门外有骑马之戏,诸姊贪恋好奇,争先恐后登楼观望,甄氏独不前往。诸姊怪问之,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甄氏的行为受到士族称赞,由此名垂史册。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
组卷:1引用:6难度:0.5 -
8.宋代理学家都积极地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也不努力于仕途,追求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他们的做法( )
组卷:17引用:16难度:0.7 -
9.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参与对基层民众的教化,他们向民众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劝喻百姓“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这些劝喻和禁约,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与这一历史现象相一致的观点是( )
组卷:2引用:5难度:0.7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52分)
-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主要有如下表现:(1)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愈益完备。以丞相为统领的中央王朝百官公卿制度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形式逐渐完善。选官制度的进步,满足了行政体制的人才需求,也促进了社会不同等级的流动。……(3)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秦汉时期经长期融汇,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国家教育体制的逐步健全,成为适应专制主义政治需要的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经历这一时期,以“汉”为标志的民族文化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正是因为秦汉时期历史文化贡献的丰富,使得“秦”和“汉”,“秦人”和“汉人”,都长期成为代表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公认的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两个朝代在国家治理上的主要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组卷:9引用:5难度:0.5 -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改革受历史时代背景影响,历经曲折发展。时间 内容 备注 1949-1956年 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除旧布新,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统一”课程模式 1957-1965年 加强知识教学与劳动教学相结合,缩短学制、精减课程,1960年,人教社根据要求,赶编了第三套全国通用教材,把12年学完的内容压缩到10年,供试验10年制的学校选用。各地开始编教材 文化教育曲折中前进。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繁、难、偏、旧 1966-1976年 没有统一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教科书,各地自编的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 红色教材,服务于阶级斗争 1977-1985年 重建人教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集中编写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 恢复与调整,吸取了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清除了十年动乱时期教材中的许多谬误内容,具有过渡性 1986-1999年 1992年,允许一些地区和单位按大纲初审稿编写教材。为与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1996年人教社编写和修订第七套会国通用中小学教材,1999年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重建与创新,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因地制宜,“一纲多本”,编审分离;教材市场化 1999-现在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整、讨论的建议”,增加“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探索与深化,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个性发展”:教材突出基础性、启发性、实践性、时代性、现代性、综合性 组卷:10引用:7难度: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