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在“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班级举行“一米一世界”主题展览会,请你参与。(27分)
-
1.开始筹备展览会啦!你可以借助任务后面的资料夹,完成任务。
“一米一世界”主题展览会筹备说明目的 传承稻作文化,弘扬节俭美德 形式 主题展览 时间 12月8日下午2点 地点 学校展览厅 展区 主题 成果 中国区 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 展板 世界区 丰富多彩的世界稻作文化 小视频 体验区 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 米塑
(1)宣传组为展览会设计了如下活动海报,请你参与讨论。同学:宣传组制作的海报将“种”“秋”“稠”“稚”“称”“秽”六个禾字旁的字设计成背景,与“米”呼应,真有创意!
我:还真是这样。这几个字中,“①
同学:有道理;那换成什么字好呢?
我:可不可以换成“③
(2)编辑组准备将“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制作成系列展板。请从下面两个阶段中任选一个,借助资料一,以“稻穗”的口吻撰写介绍词。(80字左右
◎确定标语
(3)策划组准备为世界区挑选宣传标语,你会推荐下面哪一条?根据“筹备说明”和资料二,简述理由。
A.一片田,一个国家,一种凝聚力。
B.五洲四海一粒米,稻作文化万里传。
◎邀请嘉宾
(4)外联组准备邀请家长参加体验区的亲子活动,跟着米塑传承人体验米塑工艺。根据要求,借助资料,代表班级给家长写一封邀请函。
要求:(1)说明活动的背景、意义等相关信息;(2)120字左右;(3)不得出现人名、校名。
◎预估效果
(5)以上筹备的内容能否达成展览会目的?根据“筹备说明”,借助资料,发表你的看法。
资料夹[资料一]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 时间 主要事件 意义 10000年前 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的先民驯化野生稻 稻开始被人类种植,稻米成为重要食物。 7000年—4000年前 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中发现大量碳化稻米 稻米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物。 后来由于我国南方洪涝灾害严重等原因,稻米的痕迹消失了很久。 唐朝时期 方便好用的曲辕犁出现 使水稻在贫瘠的土地、山地都能播种,梯田也随之出现。南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水稻。 宋朝时期 优势明显的占城稻出现 一年可以种两季,稻米产量的增加供养了更多人口,使中国人口在北宋第一次超过6000万。 20世纪50年代 我国首次培育出矮秆稻 矮秆稻抗倒、耐肥、高产。 20世纪60年代 袁隆平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研究 我国水稻产量实现第二次大突破,多次打破世界粳稻单产纪录。技术还被推广到世界各地。 1996年 我国正式启动“超级稻”研究工作 中国水稻产量不断翻倍。大米也是全世界人们最主要的粮食。 21世纪 水稻研究继续发展 现在的米口感好,味道好,还富含各种营养物质。
◇两千余年前,吴越的部分人民为逃避战乱,渡海到了今日本九州一带,把水稻栽培技术也带了过去。这是日本有稻作栽培之始,从事种稻的人被称为弥生人,稻作所引发的文化,称之为“弥生文化”。
(选自《中国稻作文化史》)◇在这里(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越南,除了米饭外,还有各种米制食品,如米粥、米酒、米粉和粽子等。水稻生产还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里的很多文化活动都与水稻生产息息相关。在柬埔寨的传统节日“御耕节”里,人们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以期获得好收成。水上木偶戏是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很多动作来源于水稻生产环节,如插秧、打谷等。
(选自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在意大利、印度、美国、巴西,甚至在严寒的俄罗斯远东小镇,稻米以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和润物无声的感召力,养育了一代代人,塑造出一个个独特而精彩的文化。
(选自2021年第21期《新民周刊》)[资料三]
米塑又称“粉塑”,是温州独有的民间传统艺术。据记载,温州捏制米塑的民间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出现,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米塑以糯米粉为原料,蒸熟后经过揉、搓,使米团变得均匀、细腻,然后加入各种颜料,运用揉、捏、掐、刻、刮、挑、戳、剪、画等手法,塑造出各种人物、花卉、果品、瑞兽等。瑞安民间至今还保留着造房子上梁庆典时的“抛梁”习俗,所用的就是米塑制品,称为“抛梁囡”。
(选自八年级《话说温州》)组卷:105引用:1难度:0.3
二、同学们准备借助“预学笔记”学习散文,请你参与。(23分)
-
2.阅读。
在桃花峪看黄河
乔叶一 自从有了桃花峪黄河大桥后,回豫北老家,我就只走这座桥了。
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把桥建在这里自有讲究。我个人的选择原因,就实用层面来讲,自是离老家更近,却也有非实用层面:是它的外形更时尚更壮观,名字我也格外钟爱:桃花峪——黄河——大桥,既明艳又铿锵,既坚固又绵长,不是么?
第一次走这座桥时,正是雾霾天气,远远望去,日光下的黄河竟是一条白河,似乎是非常沉静地安卧在大地上,苍苍茫茫,无边无际。
——当然,当然是有边际的。堤岸就是边际。土地就是边际。
二 因在黄河边生长,便从不觉得看见黄河是多么特别的事。到全国各地开会,也看过很多次黄河:四川若尔盖的黄河,兰州市中心的黄河,济南城畔的黄河……
曾在花园口南裹头的渔家乐船上,以最近的距离看了一次黄河。
河边宽得超出了想象,对岸的树像一圈矮矮的蕾丝花边儿。黄河水在船下无声地流着,却让我止不住地心惊:非常快,且有无数漩涡。浩浩汤汤,向东而去。不时夹杂着树枝之类的杂物。虽是极快,但河水却也是非常从容地、悠然地向东而去,只向那水天连接处。
忽然想起了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说的是黄河的浊。但黄河,是用来洗澡的么?
黄河,是母亲河。虽然早已经对动辄就把什么和母亲联系起来比喻的句式审美疲劳到了无动于衷的地步,但此时此刻,看着黄河的时候,还是觉得这个比喻真是传神。
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呢?一言难尽。我只能说,她不是凤冠霞帔的诰命夫人,而是一个粗布跣足的自然之妇。她是如此家常,宛如天地里最一般的母亲——她当然不是一个最一般的母亲。
三 曾在陕西吴堡看过黄河。平平的,缓缓的。远远看去,黄河不黄,还有些绿莹莹的意思,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条普通的河。
怎么可能普通呢?有人说: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看黄河。
我没有小看它,从不敢小看它。
去二碛看看吧。吴堡的朋友提议。
碛是什么意思?他们说是河滩。
既然有二碛,那一碛呢?
就是壶口嘛。
二碛连个标志都没有,但是到了那里,我们就都知道了:这个二碛,就是黄河的二碛。这必须是黄河的二碛,也只能是黄河的二碛。
你以为河很窄么?那是你离得远。你以为河很静么?那是你离得远。[A]前仆后继的大浪,声嘶力竭的大浪,不屈不挠的大浪——它们不仅是浪,它们就是河流本身。滔滔巨浪如狮虎怒吼着,进入到河道深处。而在河道深处,更是暗流汹涌。
[B]这就是黄河。当你走近,再走近,你会晕眩,你会恐惧,你会知道,这才是黄河的根本性力量。
在敬畏中,我突然涌起一种要把自己扔进去的冲动。如果我把自己扔进去,那我会顺流而下,经潼关,再过三门峡到桃花峪么?
能把我带回河南故乡的,唯有这条河。
四 有一次,在巩义康店镇的黄河边开会,有人谈到杜甫。在杜甫的名字和诗句里,我望着窗外。宽幅的玻璃窗里,黄河如一幅巨大的画,貌似安详地静止在画框里。可我们谁都知道,画框外都是它的世界。这条大河,这条长河,这条深河,将流淌到视线远不能及的远方,直至大海。
这就是黄河啊。
又想起了那句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忽然明白:跳不跳黄河,都是洗不清的。因为一生下来,我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身在黄河边,也身在黄河里。我的血液和心脏,全都是黄河的基因。
会议间隙,我走到酒店旁的山崖边,摸了摸黄土。如我想象的那样,它很硬,像杜甫的诗歌一样硬,怎么说呢,简直是有着石头的质地。当然,我也知道它也很柔软,柔软得像母亲的子宫。
五
自认为对桃花峪大桥已很熟悉了,可是在这个晴朗的秋日,站在桥南的邙岭上,远远地看着这座桥时,还是深深地被震撼了;东西向的,是母亲河巨大的逶迤曲线,南北向的这座桥,竟然也是巨大的逶迤曲线,一横一竖,宏伟交织,一黄一白——还是喻为一金一银吧——彼此辉映。
河是天意,桥是人力。天意与人力就这样融合为一体,呈现出惊心动魄的美。这场景里,聚集了多少人多少日夜的智慧和血汗?在贫乏的想象里,潮涌起的,只是无尽的感喟和敬服。
极目远眺,在那桥北更远处,正是我的老家。那里,也有着既柔软又坚硬的黄土,承接着黄河,承接着所有的城市和村庄,承接着我们所有人。
黄土,黄河,这就是中国的灵魂吧。
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灵魂。
(选自“中原作家群”公众号,有删改)预学笔记
◇梳理摘抄地点 关键词 一、桃花峪黄河大桥 老家、安卧 二、花园口南裹头 ▲ 三、陕西吴堡 根本性力量、敬畏 四、巩义康店镇 基因、杜甫的诗歌、母亲的子宫 五、桥南的邙岭 美、灵魂
文章以《在桃花峪看黄河》为题,却用大量文字写在其它地方看黄河的经历,有何用意?
借助预学笔记,完成下面任务。
◎思考探究
(1)理解“黄河是母亲河”的形象,可从第二部分摘抄哪两个关键词?说明理由。
(2)从A、B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朗读设计,感受黄河的“根本性力量”。
(3)作者在巩义看黄河时,为何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联系上下文,阐述你的理解。
(4)预学笔记中的关键词“美”“灵魂”,可否帮你深入认识黄河?结合具体内容,加以阐述。
◎解答困惑
(5)综合以上思考探究,解答“预学笔记”中的阅读困惑。
◎积累拓展
(6)根据积累,补全下面有关黄河的古诗名句。
①
②峰峦如聚,组卷:214引用:1难度:0.3
四、班级同学制作集录,探究辛词豪放风格,请你参与。(22分)
-
5.辛弃疾生平与作品集录 绍兴十年,生于金统治下的济南府
绍兴三十二年,回南宋任职,时年23岁
乾道元年,奏进《美芹十论》①,时年26岁
(一)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于;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虏人凭陵中夏②,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粤辛巳岁③,逆亮④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常鸠众二千,隶耿京⑤,为掌书记,与图恢夏,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不幸变生肘腋⑥,事乃大谬。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选自《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三•美芹十论》)
(二)乘风好去,[甲],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选自《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
(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四)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问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丑奴儿》) 嘉秦四年,任镇江知府,时年65岁
(五)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乙]?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选自《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开禧三年,病逝,葬铅山县,享年68岁
【注释】①《美芹十论》:辛弃疾论恢复大计而上孝宗皇帝的奉议。②虏人陵中夏:金人侵犯中原。③粤辛巳岁:到了绍兴三十一年。④逆亮:指金国皇帝完颜亮。⑤耿京:南宋抗金义军首领。⑥变生肘腋:指耿京被其部下杀害一事。
◎走近词人
(1)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①补全材料(二)(五)中的甲、乙画线处。
②阅读材料(一),解释加点词。语句 方法 释义 a.事未至而预图 结合语境 b.臣子思酬国耻 查阅词典:A.赏赐;B.应和;C.报复(《古代汉语词典》) c.屯聚蜂起 联系课内: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联读辛词
(2)材料(三)(四)表现词人心境的手法有何不同?借助集录,加以赏析。
◎探究词风
(3)依据你的阅读体验,概括辛词豪放风格的特色。
(4)辛弃疾词风特色的形成,是否受其人生经历的影响?根据集录,结合探究过程,发表你的看法。组卷:275引用:2难度:0.5
五、班级进行写作活动,请你参与。(60分)
-
6.根据要求作文。
这一追问,或引发人们审视固有观念,或触发人们探寻真相,或促使人类探索未知,或……
请围绕“一定是这样吗?”这一追问,进行写作。
你可以叙述事件,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还可以……
【写作要求】
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组卷:148引用:3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