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新疆昌吉州行知学校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②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崇尚理智,就会强调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就是鼓励人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是要通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
          ③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而数学则为人们提供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1638年,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出版,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基本特征。
          ④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科学理论经受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但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完成。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批判、反思和质疑,并带来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对于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非常有益。
          ⑤批判和反驳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哥白尼、伽利略对托勒密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力学的质疑,建立起了新的天体力学;拉瓦锡在对传统燃素说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创立了氧化还原学说;达尔文对上帝创世说进行批判,创立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体系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建立起了相对论学说,等等。科学所追求的正是不断试错而向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
    (刘大椿《论科学精神》刊登于《求是》2019年9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精神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其诞生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密切相关。
    B.对理智的崇尚,既要大胆假设,也要认真求证,以更完整、更深刻地把握事物。
    C.实证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也可提供这些知识更精确的形式。
    D.批判态度保障了科学真理客观性,能使任何人都无法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总分的结构,阐述了科学精神极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B.第④段从科学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论证了批判态度对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C.文章从理性信念、实验方法、批判态度、试错模式四个方面对科学精神展开了论述。
    D.第⑤段以哥白尼、拉瓦锡等为例是为了证实科学上的进步与发展都是通过试错模式获得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体现了科学精神中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
    B.理性信念使人们认识自然规律,而实证方法使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
    C.现代物理学正是在对经典物理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D.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意味着错误不可避免,正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

    组卷:42引用:13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今年的“两会”上,成都又火了一把,被媒体称为“地摊经济”的实践,先是被报道,然后被代表委员点赞,到最后直接被总理说上了记者会。
          疫情冲击下,很多人就业面临挑战。成都在确保不影响居民交通,不影响市容市貌,不扰乱环境秩序情况下,允许商贩临时占道设置摊点摊区,临街店铺可以越门经营,也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这一举措增加了十多万个就业岗位,中心城区餐饮复工率超过98%,市民消费更方便。在一片点赞声中,中央文明办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今年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入文明城市的测评考核内容。
    (摘编自《央视新闻•看流动民生,感受城市烟火气》)材料二:
          早在明末清初时期,每天就有城市外的农户及买卖人,一早进城售卖时令蔬菜、水果、北京小吃等产品。有的走街串巷,有的在一些指定地点售卖,卖完或到时间就回家去。由于没有租金,相对就实惠,是百姓人家不可或缺的购买方式。买卖较好的就租个门面或买个门面,但大部分还是以地摊为主。
          解放后,这些个体经济基本没有了,一些城外的个体也就在各个村生产队里种地拿工分了。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一些返城知青和城市待业青年,开始做起各种小生意买卖,从分散的地摊,逐步到有组织的售货摊位或临时小屋,规范升级。
          这时形成的王府井、隆福寺等夜市,成为当时北京市民的一种文化生活。夜市改变了天一黑就回家的单调的生活习惯,市民有事没事儿就到夜市逛逛,吃点小吃,买点东西,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到了九十年代,有些下岗人员及外来人员也加入到个体经济浪潮中,做起各种买卖。温州等地的个体人员到北京做一些服装生意,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后来形成了永定门、温州商城等几个比较集中的商圈。这一批人基本上结束了那个时期的地摊生意。到了2000年,地摊经济主要就是以供应人们日常蔬菜、水果为主,也就是相对集中在一些大市场,散户很少见。
    (摘编自《今日新闻•以北京为例看地摊经济演变》)材料三:
          其实,我是一直不太认同媒体报道当中的把成都的实践称之为“地摊经济”。“地摊”二字有往回走的意味,而且也容易让大家误解成都的举动。其实它就是室外经营,是流动摊贩有序占道经营。因此,不应该把地摊经济理解成回到过去的一种1.0版,而是希望经过观念的改变,管理的细化,升级为未来的3.0版或4.0版。在气温合适的情况下,餐饮、酒吧等行业的室外经营是全世界的惯例,更是中国要打造的地摊经济必有的内容,而流动摊点和有序占道经营,在有效管理情况下也同样是人们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应有内容。恐怕不能只当应急之策,而应该快速成为面向未来的升级举动。当然我们依然要卫生,要健康,要整洁,千万不要走向一个怪圈,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别小看这室外经营,这也是对我们城市管理的一次考验。
    (摘编自白岩松《流动摊点,有序占道经营不能只当应急之策》)(1)下列有关材料二中“地摊经济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出现了流动商贩,有的走街串巷,有的在指定地点售卖,卖完或到时间就回家。
    B.大部分商贩以地摊为主,他们不交租金,经济实惠,但生意好的商贩也有租门面或买门面经营的。
    C.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一些个体商贩离开城市回乡种地,地摊经济萧条乃至个体经济基本没有了。
    D.改革开放后,地摊经济复苏,政府允许商贩摆摊设点,占道经营,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都允许商贩临时占道设置摊点摊区,临街店铺还可以越门经营,这是疫情这一特殊情况下的惠民政策。
    B.成都的“地摊经济”举措增加了十多万个就业岗位,这一实践得到了百姓拥护、中央政府肯定。
    C.八十年代初期,北京一些青年人开始做各种小买卖,从地摊到售货摊位、临时小屋,规范逐渐升级。
    D.白岩松是认同成都的“地摊经济”这一举动的,他不认同媒体把成都的实践称之为“地摊经济”。
    (3)“地摊经济”一时火热,怎样才能使其健康持续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6难度:0.6

三、文学类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14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手
    吴宏庆
          帅子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帅子出师后,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
          帅子的家乡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几百年前,这里商贾云集,府宅遍地,现在败落了,但那些文物却是不会消失的。
          就有人来找他鉴定古玩。来人自报姓名,叫李士方。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帅子知道,这种人手中往往有好货。
          李士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帅子。帅子打开,里面是只青铜酒杯。帅子没看两眼,就顺手扔在桌子上。李士方心痛地拿起来,埋怨地说:“我说你干吗用这么大的力?”
          帅子冷笑道:“什么玩意儿!民间仿造的,十块钱一个!”
          李士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这次是块玉佩,帅子眼就亮了,连连细看,口中赞道:“好东西!好东西!”李士方见他这样,欢喜地问:“值多少钱?”帅子轻轻地把玉佩放下,说:“这是汉代的蓝田玉。上面的八条龙栩栩如生,堪称绝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汉代哪位王公的爱物。”
          李士方呼吸也急促起来:“卖给你怎么样?”
          帅子摇头:“买不起。这是无价之宝!”
    “我等钱急用,亏一点卖给你?”
    “亏一点也买不起。我劝你还是把它收好了,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卖它。”
          李士方感激地说:“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如果你蒙我,随便给两个我也会卖给你的。可是你既然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你心肠好,值得信赖。我还有几件东西。过几天拿来请你鉴定一下。”
          有朋友知道了此事,说帅子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帅子不置可否,神秘地笑了。
          几天后,李士方又来了。他一进门,就神神秘秘地将门窗关上。帅子知道他等待的东西要出现了。
          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帅子一看,脑袋嗡一声响开了,我的老天爷,竟是玉玺!
          帅子的手不可抑制地哆嗦起来,接过。玉玺高二十公分,长宽各十五公分。印面阴文刻着“广德王国,永享天恩”八个字。帅子定了定心,幸好不是失踪已久的传国玉玺,否则心脏怕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玉玺的把手是一条独角龙,形态怪异,造型古朴,隐约可见帝王之气。
          一千三百年前,这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史称“广德王国”,三代而亡。广德国的图腾就是独角龙。这个玉玺就是广德国的玉玺。这可是一件真正的宝贝,帅子也难以鉴定它真正的价值。
    “还有什么东西?”
          李士方又掏出一件东西,是个小小的金鼎,看到它,帅子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李士方一定是找到了广德国王的葬地。金鼎上刻着“夏王三年”,也就是这年广德亡国的。“这玩意儿你想怎么卖?”帅子眼盯着金鼎问。
    “那这个呢?”李士方指着玉玺问。
    “不管那个,我是问这个!”
    “这个嘛,我用秤称了称,有一斤二两重,十万元怎么样?”
          帅子笑了:“这是包金而不是赤金,哪有用秤称的道理?最多两万元!”
          李士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好,两万就两万吧!这个呢?”他又指着玉玺。
          帅子不回答,从屋里拿出两万元,就要送客。
    “别别!有话好说,价钱可以商量嘛,你说清楚,这玉玺到底值多少钱?”
          帅子重新坐下来,吸了根烟说:“这玩意真是个古董,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但古董就一定值钱吗?我看未必。实话对你说,这玉质不算太好。你看,上面还有瑕垢疵洼的。”帅子又对李士方说了一大通专业术语。李士方听得头都大了。最后帅子伸出手掌晃了晃:“你要出这个价,我就收下了,否则,另请高明!”
    “五十万?”
    “五万!”
          李士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你是个公道人,不会太骗我。这样吧,二十万!如果你不答应,我只好走了。”帅子就用二十万买回了玉玺。第二天,他就带着玉玺赶了几千里路到了大师那里。大师用放大镜足足端详了半个小时,最后开口说:“这东西你用多少钱弄来的?”
    “三十万。”帅子撒了个谎。他想卖给大师。大师完全有能力吃下。
    “好眼力!”大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准备卖多少?”
    “您是我的恩人,您看着给!”
          大师伸出一个巴掌晃了晃。
    “五十万?”大师笑了:“五千元。我说的是这假玉玺的手艺,而这玉玺本身大约也就两百元左右。”
    “什么?”帅子跳了起来。
          大师将他按下,说:“鉴定古玩必先要懂赝品。你跟我学了几年,只学会了怎样鉴定真品,而没有学会怎样鉴别赝品。当初我要你留下来,为的就是要教你这一招,只是你太急于自立门户了,学艺不精,吃亏上当是迟早的事。”大师又拿起“玉玺”,感慨地摇摇头,“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
          李士方,高手?帅子瘫倒在地。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的题目很有特点,一语双关。“高手”既指小说中的帅子,又指李士方,而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自愧不如。
    B.小说中“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这里的“哆哆嗦嗦”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李士方当时紧张的心理。
    C.帅子故意不买李士方的玉佩,是他用的一计。他是想让李士方拿出更好的宝物,而这也正中李士方的下怀。
    D.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小说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李士方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

    组卷:24引用:8难度:0.7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19分)

  • 4.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有错误的一项为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C.位卑则足,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辱。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迷惑。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 或师,或不焉
    B.欲人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
    C.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吾尝跂望矣 犹且从师问焉
    (3)以下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为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能已”。认为人变得聪慧的一个重要的标识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末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愿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立场。
    (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组卷:5引用:4难度:0.5

  • 12.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另选两个不同的补写对象,字数与划线句相同,句式与划线句一致或相近,意蕴与划线句符合。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广博;
    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
     
     

     
     

    组卷:6引用:2难度:0.6
  • 13.请以“______ 的青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明确体裁,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