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不再是隐私权的客体,也不是人格权衍生出的财产权的组成部分,而成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共享的数据资源。因此,关于个人信息的立法不应再狭隘地局限于个人利益或私权保护,应侧重规范信息资产合理开发中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应更好地发挥个人信息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公共产品作用。
个人信息作为传统法律上人格权的客体,一直处于静态而稳定的法律关系之中。然而,近十年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正经历着一场重大变革。这一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社交时代的到来,数据量激增,云计算普遍运用,物联网雏形逐渐显现等,数据资产在政治、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与在传统隐私权或人格权保护中个人居于主导地位不同,在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时代,单个主体作为大量信息流的一个末梢,其可识别性的符号化特征在以关联关系为核心的大数据要求的全样本分析中,已经成为模糊的信息加工客体。
个人信息不是纯粹的私法权利客体,享有与使用它而产生的利益不能仅从私权保护的角度进行狭隘的思考。就个人信息的范围而言,在个人提供的信息、产生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中,既有个人所创建的信息,又有他人参与创建或主要由他人创建的信息(如信用信息和信誉信息等),故而,已经不能完全从隐私权或人格权的私有化属性方面进行边界厘定。
在大数据时代,单一性个人信息的价值越来越不明显。个人信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微观效应,迅速让位于大数据时代全部样本的信息挖掘产生的分析价值和预测效用。个人信息保护方式必须向此种经济和科技运行模式妥协,由此构建新型的个人信息公开化和可利用化的法律规范。个人信息经过数据企业的批量或整体性加工,变成符合一定目的的数据资产。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数据资产作为深度把握社会财富流动、维护社会秩序、节约社会资源、测及避免重大系统性风险的公共数据。
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最新立法已逐步放弃个体对个人信息的绝对控制权理论,使个人信息权从绝对性的私法性权利或基本人权,向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公共信息财产转化。个人信息相关的法律规范,在世界范围内多因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者与数据企业关系的变化,而由特别法实时进行调整与更新。在这个大的社会发展趋势之下,静态的、以个人隐私的绝对保护为中心的传统个人信息保护模式,已经很难适用。
(摘编自《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需改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成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共享的数据资源后,能够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作用。
B.在数据量激增、云计算普遍运用、物联网雏形逐渐显现的社交时代,个人信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中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
C.在由个人提供的信息产生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中,他人也参与创建了信息,因此这些信息就完全不再具备私有化属性。
D.大数据时代全部样本的信息挖掘产生的分析价值和预测效用远大于单一性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已丧失了法律保护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总分结构展开论证,先总说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需改变,再从多角度分别展开论证。
B.文章主体部分从个人信息的客体性、个人信息享有与使用、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C.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带来的时代变革,是本文的立论前提,也让文章具有现实意义。
D.文章末尾提及世界上某些国家或地区在保护个体信息的立法调整和改变,用现实的例子佐证了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法律认为,个人信息是隐私权的客体,是人格权衍生出的财产权的组成部分,个人信息理应受到保护。
B.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时代,经济和科技运行模式已发生改变,个人信息保护方式也应做出调整。
C.个人信息经过数据企业的批量或整体性加工,就可变成数据资产,为企业或政府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D.个体放弃对个人信息的绝对控制权后,个人信息就成为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公共信息,供公众自由使用。组卷:11引用:4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材料二:
山东省临朐县是一个有着90多万人口和近90万亩耕地的山区农业大县。临朐县山区丘陵面积较大,而且地形错综复杂,起伏多变,成百上千亩集中连片且开阔平坦的农田很少见,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自然村落到田间地头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用乡亲们的话说:“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顶苇笠也能盖一块地。”近年来,临朐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立足山区实际,把解决地块零散、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十三五”以来,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3.7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
(摘编自张正瑜等《山东临朐 立足山区实际 科学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材料三:
近几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6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粮食耕、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去年11月,江下村216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擎。
(摘编自李慧《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4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2010年开始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5000公斤,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B.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C.2003~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势头,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D.从2015年起,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65000万吨以上水平,这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交通极其不便、产业发展路径缺失、开阔平坦的农田数量较少,这些曾经是制约临朐县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
B.在提升粮食产能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着力解决地块零散的问题,后者着重改变村容村貌。
C.“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这就是临朐县山区地形和耕地的特点,安义县江下村“斗笠田”的地形地貌也呈现出这种特点。
D.村干部主动作为,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利用新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这是推动江下村农民持续增收、稳步脱贫的有效举措。
(3)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组卷:249引用:10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洼地上的“战役”
路翎 侦察排的练兵工作紧张而平静地进行,王应洪在任何工作上都非常积极。他渴望执行任务的日子早一天到来,他渴望跟着班长王顺去建立功绩……而这一天也终于到来了。
这天上午,在山坡上的松树林子里,农村剧团的姑娘们给战士们做了一次演出。天气很晴朗,侦察排上阵地了。战士们走下了山坡,一边走一边回头招手,喊叫,大家都舍不得这些已经变得如此亲爱的人们。
晚上就要出发,王应洪非常兴奋,换上了那套留了好些天的干净衣服。换衣服的时候他发现了一条绣花手帕,用中国字在两朵红花上面绣了他的名字,又在花的下面绣了几个朝鲜字,他想那一定是她的名字。第一个念头是想汇报给班长,但在从坑道里往外去的时候,他犹豫起来了。他想,马上要出动了……完成任务回来再说吧。于是他把手帕仔细地折起来,放在胸前的口袋里。
黄昏的时候,王顺就带着他的班出发到敌后去了。任务是捉俘虏。
他们是在一片长满野花杂草的开阔地中间一点一点地匍匐前进的。天气阴沉,吹着小风,除了树叶声,和附近什么地方有溪水的流响声以外,没有别的声音。开阔地上长着一些春天的金达莱花。
他们停下来了。一点声音也没有,他禁不住觉得可怕的孤独。这样寂静,这样绝对的静止,他从来也不曾经历过。他努力去想到连队、团参谋长、亲人们……后来他又想着母亲,想着他满十岁时候,母亲才替他做了一件新棉袄,替他试这新棉袄的时候,母亲不住地把他转过来又转过去,拍着他的胸又拍着他的背。他又想起了金圣姬,看见了她跳舞时的坚决的、勇敢的表情……想象着这一切,一瞬间就排除了对周围的寂静的苦痛的感觉,一瞬间觉得,这并不是在敌人的旁边,而是在亲人们中间。但这些闪电一样的想象马上就被从心底里冲出来的对于目前处境的警惕打断了,于是重新又感觉到那孤单、寂静。
多么漫长的时间呀。但这时更紧张的情况到来了——传来了一大群皮靴踏在沙土路上、踩过草叶的声音。敌人,美国兵正在这条路上往这边走来。他抓紧了枪。
现在那走在前面的几个美国人看起来是已经走过班长的身边了,他忽然想:如果班长不在怎么办呀?于是他差不多想要开枪了。但正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侦察员的铁的纪律使他的头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他完全不属于自己,他的热情和勇敢必须绝对地属于伏在小路周围的黑暗中的他的班,而他的班属于他的连,他的团。这一刻,他变成了真正的战士。
皮靴踏在沙土路上的声音又传来了,这个敌人走得有些蹒跚。班长王顺拔出锋利的匕首,跳上去捅倒了敌人,敌人狂叫起来向前逃跑,却被王应洪一下子奔出来抱住了,几乎要一下子扭断他的筋骨。班长奔上来用一块布塞住了这敌人的嘴,他们就得到了一个俘虏。
但这时远远地传来了枪声。因为这个俘虏的一阵狂叫,刚刚过去的那一个排的敌人回转来了。
情况很危急,这里再不能停留,于是班长下定了决心。他命令王应洪跟着他留下来掩护全班;命令副班长率领其他所有的人带着那个俘虏利用这条沟的地形向左后面撤退。而他自己爬上了沟沿,像箭一般地一下子跃到十米外的洼地中央的一个小土包后面去了。
两个侦察员突然出现在敌人的“纵深”里,用不了几发子弹结果了两个机枪手,又灵机一动扑倒在机枪跟前,对准那些敌人射击起来了。半分钟不到,就结束了这个洼地上的“战役”。他们越过一条小溪,跑进了大片的洋槐树丛。右腿负伤的王应洪栽倒了。
“班长,……”他说。
“不许说话!”班长对着他的耳朵严厉地说。
“我牺牲了不要紧。”
“别说话,纪律!”
“班长,”年轻的侦察员含着眼泪在恳求了,“我打响的时候,你从右边撤出去,……”班长掩住了他的嘴巴。
这天晚上星光明朗,他们的特别艰难的行动终于叫敌人发觉了。两个敌人向着这边开着枪扑过来了。
突然地,王应洪跪了起来,越过那块石头一直迎着敌人滚去。
更多的敌人蜂拥上来,想要活捉他。他一下子站了起来,用他的负伤的腿向前奔去,奔到敌人的中间,火光一闪,一个手雷爆炸了。
剩下来的几个敌人竟不敢再前进,而这时我军阵地上的火力支援过来了。
苦痛的班长王顺,以愤怒的大力抱起了年轻的战士,在呼啸的子弹下,背着他跑过了最后的那几十米的开阔地,跳进了交通沟,听见了自己人的声音。他就在一阵软弱里倒下了,但他仍紧紧地抱着王应洪,喃喃地说:“王应洪,我们回来啦!”
班长王顺苦痛了很多天。他的身上一直揣着那一条染满了血的手帕。
面对毫不知情的金圣姬母女,他不知道要怎样开口。终于他简单地说起了他们的胜利,王应洪的牺牲,同时取出了那条绣着两个名字的、染满了鲜血的手帕。
金圣姬的眼睛马上睁大了,嘴唇有点发抖。她不哭,只是脸色非常苍白,眼睛发亮,一动也不动地看着王顺和他手里的手帕。她一下子站了起来,握着他的手。这姑娘的手在一阵颤抖之后变得冰冷而有力,于是王顺觉得不再需要说什么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王顺、金圣姬母女等人的刻画,有力地凸显了主要人物王应洪的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
B.小说中运用大量心理描写,丰富了侦察兵王应洪第一次上战场时的复杂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的升华更为合理。
C.小说语言平实而不乏细腻,用从容不迫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情节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中的“绣花手帕”这一物象,不仅代表了朝鲜姑娘金圣姬对异国战士王应洪的纯洁爱情,也象征着军民情深。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王应洪埋伏在开阔地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请结合全文,阐释标题“洼地上的‘战役’”的丰富内涵。组卷:17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暑天太阳光照猛烈,天气很闷热,① ,浓浓的汗臭味让人觉得尴尬,于是很多人想各种办法避免出汗,常见方法就是开空调和冲冷水澡。但是这样做,汗出不来,对人的身体十分不利。
先说开空调。偶尔开开空调关系不大,② ,就会使我们对高温的耐受力渐渐下降,再回到室外热潮汹涌的环境中就会难以适应;汗腺会因为长时间不使用而变得不灵敏,进而导致中暑。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还容易患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
再说冲冷水澡。我们出汗后,皮肤血管处于扩张状态,③ ,皮肤就会受到冷水刺激而引起血管收缩,这样反而使散热趋于困难,使体温升高。同时,流回心脏的血量也会猛然间变多,从而增加心脏的负担。还有,人体从热环境迅速进入冷环境,身体来不及调整以适应温度的变化,人很容易感冒、发烧。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请用上否定词分别写一句话概括上述各段的主要意思,并对人进行警示。每句不超过15个字。组卷:12引用:9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道:“才欲其大,志欲其小。才大,则任事有余;志小,则愿无不足。”意为人的才能越大越好,而志向却不一定要立得高远。而后来的左宗棠则教育子女“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务期与古来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这是教导子女要立大志,以古代圣贤豪杰为榜样。两位名人所说各有道理。
人生在世,有人有志,有人无志,有人志大,有人志小。读了上述材料,你产生了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立志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7引用:1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