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2 8:0:1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庙堂上还是在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都是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载,有巢氏和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后期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学手艺并愿将其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玉石等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至清代,学者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孙中山又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当今新语境下,“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参考网2016年第12期) 材料二
扯断一根头发的力度大约为1800毫牛,手工调整片弹簧结构的触片仅为这个力道的十分之一。谁能将力道控制得如此精准?(中国通号西安工业集团沈信公司电器中心调整三班班长柯晓宾就长了这样一双手。19年来,柯晓宾孜孜以求,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业内数一数二的技术达人,成为打造“中国高铁”国家名片的全国技术能手,用传承、创新和担当完美诠释了“大国工匠”精神。
2003年,20岁的柯晓宾进入沈信公司电器中心调整班负责继电器调整工作。继电器作为铁路系统控制装置的“神经元”,大到车站的控制中心,小到一个信号灯,每一个电路的切换都离不开它。继电器的人工调整精确度是机器调整所不能及的,调整接点间隙的误差需要控制在0.05~0.1毫米之间,调整触片的力度要控制在200毫牛左右,甚至稍有瑕疵就会影响电气性能指标导致前功尽弃。
为了调整好继电器,柯晓宾凭借着骨子里的韧劲,拼命地钻研调试技巧,一遍遍调试。2017年,柯晓宾创新工作室成立,她带领团队秉承创新理念,持续进行项目攻关,攻克生产难题29项。由她带领的“降低继电器接点压力返修比率”及“降低JYJXC-160/260继电器扣罩前后电气特性变化量”项目解决了继电器调整的瓶颈问题,显著降低了继电器调整的返修比率,使产品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两项活动均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
柯晓宾说:“技术工作不仅需要实干家,也需要有心人。”她深知“一点红”远不及“一片红”所带来的效益。几年来,她先后带出43名徒弟。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的柯晓宾说,她希望做一朵绽放在调整线上的匠心玫瑰,在生产一线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继电器调整线上的工匠梦想,与工友们一同绘就工业现代化的春天。
(摘编自《柯晓宾:调整线上的“匠心玫瑰”》,“光明网”2022年10月14日) 材料三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到近现代已被弱化,今天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B.工匠精神无论在庙堂还是在民间都被广泛认同和尊重,并从中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C.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和转化,都超越了其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D.工匠精神这一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被不断地内化延伸,“精益求精”就是其延伸的明证。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柯晓宾孜孜以求,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成为技术达人,她用传承、创新和担当完美诠释了“大国工匠”精神。
B.继电器机器调整优于人工,调整接点间隙的误差可以控制在0.05~0.1毫米之间,调整触片的力度可以控制在200毫牛左右。
C.创新理念,加上骨子里的一股韧劲,成就了柯晓宾在继电器方面的一次次成功,攻克29项生产难题,也让她捧得了国家大奖。
D.柯晓宾是实干家,也是有心人,她希望成为调整线上的“匠心玫瑰”,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用双手编制自己的工匠梦想。
(3)依据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匠人的世界虽小,可能是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却有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B.坚守工匠精神固然重要,但不可过于神化工匠技艺,不能将匠人推上神坛,甚至顶礼膜拜。
C.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必须坚守工匠精神。
D.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对工匠来说绝不是易事,因此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完整内涵。
(4)材料一、材料三论述“工匠精神”,但各有侧重,请根据其论证方法及内容,对此简要概括分析。
(5)通过对材料二的阅读,请简要概括人物通讯与一般记叙性文体的差别主要有哪些。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7分)
-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各题。
晚 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冲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具有象征意味,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B.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C.文章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将他与梅鲁日的不同人生际遇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做了铺垫。
D.瓦萨卡痛骂偷走耳环的姑娘,表现出瓦萨卡是位正直的人,这种表现与他思想的变化呼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2)下列是对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瓦萨卡在看到钱包后心理上经历了“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的过程,他为自己没能够赶在中年男人之前拿到小包,感到失望和内疚。
B.妻子玛妮克受了伤需要拍X光片和治疗,瓦萨卡自己的病也需要治疗,当他发现小包时,心动了,他想据为己有,他真的需要这笔钱。
C.“他要留意那个女人,又再留意这个包。”这一细节表明瓦萨卡既关心那个受伤的女人,又关注那个小包,内心是矛盾而又纠结的。
D.结尾说“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说明瓦萨卡看到“小包”时的“慌乱”等心理是暂时的。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
②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4)小说交代瓦萨卡极端糟糕的家庭境况,极其拮据的经济条件,有什么作用?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民族的耕读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中国,农业是主要生产方式,读书人①_____,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结合,以知促行、以行补知,养成了“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并成为广受倡导的传统美德。许多家庭把“耕读传家”作为家训,晚清名臣左宗棠曾写下“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的楹联,教导子侄后辈②_____。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③_____。传承起源于农耕、薪火不绝的中华文明,弘扬根脉在农村、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让学生知农爱农、心系家国,是今天我们倡导耕读教育的价值依归。
耕读教育,可以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所以,我们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教师应做好“引路人”,发挥好中小学校的主导作用;二、家长应言传身教,发挥家庭基础作用;三、为了让学生“接地气”,关心农业生产、丰富农业知识,感受稼穑之艰、品味收获之乐,应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简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阅读心理学这个角度来看,质疑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触角,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果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不断地提出疑问,那说明这位读者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有创造潜力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在阅读中学会质疑,在质疑中享受阅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