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3课 迷娘(之一)》2022年同步练习卷(7)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演练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曾经有百姓自发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可以让诗真的走进民间,有了烟火气,处处花开一般,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它靠的不是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我们司空见惯却又情趣盎然,令我们会心会意,平易得任何人都懂得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B.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A.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
B.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C.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①要得益于杜甫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D.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组卷:8引用:2难度:0.5 -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代人一提到诗,就联想到诗人,就问诗是谁作的。在近代社会中,诗已变成个人的艺术,诗人已几乎自成一种特殊的职业阶级。每个诗人都有他的特殊的个性,不容与他人相混。然而我们如果要了解原始诗歌,
(朱光潜《诗论》)组卷:2引用:2难度:0.7 -
3.根据语意,调整下列各句顺序,使其文意连贯流畅。(只写序号)
①所以,西方诗歌一方面通过宏大的缠绵,弘扬英雄主义,推崇个人主义,渲染人之情感。
②西方诗歌的主题思想源于重哲学思辨的希腊文化和强调人身关系的基督教精神。
③另一方面又有寻求人终极拯救的超越精神,而表现终极价值的宗教精神始终贯穿于诗歌之中。
④主题思想奠定了诗歌的格局和气魄。
⑤所谓诗歌的灵魂,指的是诗歌的主题思想。
⑥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得西方人感情丰富,重视现世享乐,同时也重视超越现实的彼岸世界。组卷:7引用:2难度:0.7
微写作。
-
8.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写一段文字。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150字左右。
组卷:0引用:3难度:0.7
三年模拟练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对悲剧的深沉纪念
王开岭 ①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除了重大轻小的不良嗜好,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体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个体单位。
②数字仅仅描述体积,它往往巨大,却被抽空了内涵和细节,它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无疼痛感,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主义的感受。过多过久地停留在数字上,往往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之外的“客人”立场,不幸仅仅被视为他者的不幸,被视为一种隔岸的“彼在”。
③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久之,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和迎来送往,便会麻木人的心灵,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太多的狭隘和不仁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同胞精神也会悄悄恶化。
④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生生死死只有落实在具体的“个”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羊群淹没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真善的开始。
⑤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⑥记得有个地方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它拒绝用抽象数字来控诉什么,而是费尽心机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日记、照片、证件、通信、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比如你可以选一个和自己容貌酷似或生日相同的人),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这个个体的生命故事中去,与其一道重返半世纪前那些晴朗或阴霾的日子,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这样一来,你便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生命访问,一次珍贵的灵魂相遇。
⑦记住了他,也就记住了恐怖和灾难,也就记住了历史、正义和真理。与这位逝者的会晤,相信会对你今后的每一天、你的信仰和价值观,产生某种影响。它会成为你生命中一个珍贵的密码——灵魂密码。这座纪念馆贡献了真正的“悲剧”。
⑧重视“小”,重视那些不幸人群中的“个”,爱护生也爱护死,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它教会我们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认知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最正常态度。在世界眼里,我们也是一个“个”,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
⑨其实,生命之间,命运之间,很近,很近。
(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第⑥段写“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题为“对悲剧的深沉纪念”,请联系全文说说“深沉”的内涵。组卷:2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