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一中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30 19: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
          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胞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
          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比如姜夔的词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就含有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创作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在见到那种境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于是创造也就在欣赏中完成了。当然,读者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也是在欣赏中进行创造。读者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相比姜夔和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
          其实,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所得到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朱光潜认为,要所见的境界成为诗的境界,“见”的作用非常关键。它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诗的‘见’必为直觉。”从克罗齐的观点得知,“见”所生的“觉”有两种,一为“知觉”,一为“直觉”。知觉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也就是“名理的知”。正如我们观察一个人,假使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一个学生”“他是某某的儿子”等等,那么见到的便是名理的知觉;如果看到的仅仅是他自身的形象,比如他的笑容、他眼睛里的光芒等等,如同在凝视一幅人物画,无形中割断他的社会关系,这时所见的就是“直觉”了。直觉见出诗的境界,因此诗的境界中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朱光潜认为思考和联想对于诗自然有重要的作用,但思考和联想是直觉前的一种准备和酝酿。在经过思索和联想后,思路于瞬间豁然开朗、畅通无阻。境界通常是突然显现于这种灵感来临的一刹那,使人顿时心怀澄明、别无旁骛。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但不可能同时存在、同时进行,这一点在“见”时犹为重要。“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系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意义。”在思考和联想时,决不可能同时进入到诗的境界之中,而在此后的凝神观照阶段,必须忘却外在一切,聚集所有的意识将诗的内容看成具体的形象从而烘托出生动的情境,整个人才投入到当中去。“意象的孤立绝缘是美感经验的特征。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
    (摘编自刘晓宁《论朱光潜的诗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切所见物形象几乎都是“见”所主动创造的,尤其是当“见”为直觉时。
    B.每首诗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二者相契。
    C.人与人性格、情趣和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人对境界的感受有高下之分。
    D.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不可能同时存在,也绝不可能同时进入到诗的境界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有一种境界,这就是“移情”的作用。
    B.“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恰能”是情景契合的最理想程度,情景相契无间,才能见出圆满浑整的境界。
    C.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而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故欣赏与创造实没有本质区别。
    D.若诗人作诗时没有在直觉之前进行思考和联想,就难以捕捉一刹那的灵感,从而生成诗歌的境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充分体现关于“诗的境界”论述的一项是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B.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组卷:9引用:4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远在3000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的许多卜辞,都为要知道阴晴雨雪而留传下来。到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播为诗歌,使妇孺统可以传诵。如《诗经》里“相彼雨雪,先集继霞”,就是说冬天下雪以前,必要先飞雪珠。又如“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说早晨太阳东升时,西方看见有虹,不久就要下雨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大有改进,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也大大提高。如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分至启闭、定期风云的记录,桃李开花、候鸟来往的观察,都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吕氏春秋》《夏小正》《礼记•月令》是秦汉时代的作品,但仍不失为世界上最早讲物候的几本书。从西汉以来我们的气候知识逐渐地累积,广大宏富的经验留传下来,在民间成为天气歌词,如“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这类谣谚。到了文人手中便引入诗章,像苏东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掉风”这类诗句。
          在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气象和天文是混为一谈的。从西汉以后,关于特殊的气候,如大旱、大水、大寒、霜、雪、冰、雹等记载不但继续增加,而且记录的地域范围也不断扩大,这类记录详略很不一致。在各时代,凡是首都所在地的区域,总特别被重视,如东汉时代的河南,唐朝的关中,南宋时代的两浙,气候记载特别详尽。要从这类记录中来断定东汉到明清1800年气候变迁是有好多问题的。但若加以适当的处理和选择,仍可作为很有价值的资料。
    (摘编自竺可祯《中国古代在气象学上的成就》)      材料二:
          天文学和气象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天文学是研究地球外的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各天体自身内部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而引起的天体变化,天文学把地球也看作是天体的一份子。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由于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天气变化。
          天文和气象既然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它们是否就没有关系呢?天气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大气的内因引起的,但也有外因的作用,影响天气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外因是太阳的作用,除了引起地球上四季气候变化外,太阳上的活动还对地球上的天气有着影响。除了太阳以外,还有一些天体对地球上的天气变化有影响。有人认为,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除了产生地球上海洋的潮汐外,还会引起地球大气的潮汐,影响大气环流。我们晚上看到的流星,对天气变化也有影响。
          弄清了这些天文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把天文研究成果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气预报经验,有些天气预报的农谚就是根据天文因素编来的。天文观察也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如在阴雨天,望远镜就无法使用。因此,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帮助天文研究工作。
    (摘编自《天文和气象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      材料三:
          大家认为离我们最远的天文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最近。我们每天白天看到的太阳,晚上看到的星空,目之所及都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此外,科学所用的物理规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等,都来自天文学的研究。
          在早期,天文学家观侧到的谱线就是在太阳的光谱和其他天体当中观侧到的。正是为了理解天文当中所观侧到的这些现象,我们才建立了物理学理论。而且科学家们还认识到这些理论不仅适用于天上,也适用于地球。天上和地上的事情都用同样的天文学规律来指导。因为发现的各种规律,才发展出了今天的各种技术。所以有一句玩笑话:为什么动物和人的区别这么大,因为动物没有天文学家。
          通常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把技术研发出来,交给企业界,他们再做成各种仪器放到卫星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技术能够得到应用,有些技术却不能,有些技术还可能为未来的科学项目服务。但是,也许今天来说仅仅是为科学项目服务的这些技术,很多年之后就真的进入我们的日常。不过要注意的是,科研人员研发一个技术的初衷其实很单纯,就是为了实现前瞻性的科学思想,只不过最后可能延伸出对技术的各种影响。比如Wi-Fi技术,是天文学家为了射电望远镜所开发出来的技术;网页技术,是拉子物理学家为了交流方便所开发出来的技术。
          早在20世纪90年代,李惕赔院士就提出“慧眼”这个项目,但当时由于经济、技术能力都不够,国家没有能力建造天文卫星。一直到了最近几年,科研人员才把“慧眼”研制出来。这个项目2017年发射,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对黑洞的观侧,比如发现了离黑洞非常近的几乎以光速运动的相对论喷流,只不过它是怎么产生的目前并不清楚。慧眼卫星不仅仅能看黑洞和中子星,它还观侧太阳的爆发,来自地球的伽马射线的爆发,引力波爆发的时候产生的伽马射线,以及来自宇宙的、非常遥远的伽马射线暴。
    (摘编自张双南《天文学,离我们最近又最远的科学,它有什么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气象和天文是一回事,实质上,天文学和气象学是两门相关但不相同的学科。
    B.西汉以后,对特殊气候的记载特别详尽,研究的地域范围扩大,研究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C.影响天气变化的原因较多,最重要的一个外因是太阳上的活动,它时刻影响着地球天气。
    D.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的技术,有些能够直接应用,有些要多年后才应用于生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气象谣谚流传至今,但由于缺少科学基础,研究无法向前推进,也不是可信的结论。
    B.对人们来说,天文学深奥奇妙,遥不可及;气象学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人们更容易接受,对人们的影响也更大。
    C.天文观察需要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在阴雨天气,天文望远镜无法使用,可见,离开了气象学的支撑,天文研究工作就难以开展。
    D.20世纪90年代,李惕暗院士提出“慧眼”项目,直到近几年才研制出来,这表明实现前瞻性的科学思想,需要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长期发展。
    (3)天文学的研究成果有哪些用处?请简要说明。

    组卷:4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林   泽   冯   至      子胥心里的仇恨像一块顽石似的在压着他,越转越累,忽然倒在地上,醒来全身是汗,四肢感到酸痛。睁开眼睛,太阳已经向西移动了许多,四寸的小人仿佛还在灌木丛中出没,定睛一看,有一个短发的年青的野人在那里采撷什么。等到他赤裸的脚从树丛里迈出来时,他的前襟向上兜起,显然是兜着一些可怜的东西。子胥欠起身,望着他向自己走近,嘴里还哼哼着简单的歌词。他走到子胥身边,用惊讶的眼光打量了子胥一番,自言自语:
    “这一带草泽上,除却光彩的雉鸡、驯顺的麋鹿点缀长昼外,不常看见一个人影,你这外乡人全身灰尘,你是从哪里来的,要往哪里去呢?”
          子胥听他的口音里也带着郢城的土音,再看他的面容清瘦,眼光锐利,举止也文雅,不像是从没有教化的野人。子胥并不回答,只是反问他:“你这青年,为什么把头发剪短,离开南方的故乡,尽日在荒野里驰驱呢?”
    “还是与雉鸡麋鹿同群,比与人周旋舒适得多呀!——我十几岁的时候,就遭逢楚国的变乱,眼看着今天还是一个声势赫赫的国王,率着举国之众东征西讨,明天就流离失所,死在野人的家里。后来我入了国学读书,又看着他们的宫殿日日增高,但是纯洁的山川被这些人糟蹋得一天比一天减色。我懒得和那些衣冠楚楚的人们来往了,我剪短了头发,和结婚不久的妻离开了郢城,来到这人迹罕至的林泽。年成好时,吃得也好些,年成坏时,就采些藜实回家碾成粉煮羹吃。高兴时也把这些东西,”——他用手指着他兜内的藜实——“分给雉鸡麋鹿。在这中间我却体会了许多道理。……你,看你的服装,一定是从有许多人的地方来,往有许多人的地方去。今天你经过这里,就不会有一些从未有过的感想吗?”
    “我心里有父母的仇,兄弟的仇。这些仇恨是从人那里得来的,我还要向人那里抛去。在这里我只觉得空虚,我的仇恨没有地方发泄,我怎能向雉鸡麋鹿吐露我的仇恨呢?”
    “但愿雉鸡麋鹿能够消融了你的仇恨。”
    “仇恨只能在得来的地方消融。”
          两人的谈话有些格格不入了,但又共同感到有能够融会贯通的地方,无形中彼此有些依恋。最后那青年说:
    “今天,你能不能暂时把仇恨和匆忙放在一边,在我的茅屋里过一个清闲的夜呢?”
          子胥也觉得今天的路程实在也有些渺茫,倒不如就近休息一下。他问——
    “贵姓尊名呢?”
    “我在这里,名姓有什么用呢。当我剪短了头发,伴着年少的妻,走出郓城,往这里来时,一路上的人不知为什么称我作楚狂。”
          子胥和他并着肩,缓缓地往草泽中间走去,子胥也真像是暂时忘却了仇恨,听懂了那狂人所唱的(几十年后仲尼也听过的)歌: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世,仅免刑焉。
          翻来覆去的歌声,在子胥的心里搅起波纹,最后一句,更使他沉吟不置。一个扬着头唱着,一个低着头想着,转眼间,一座茅屋已经在远远的林边出现了。再走一小程,对面草径上走来一个绿衣的少妇,她一看见丈夫就喊:
    “你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呢?”
    “今天采了许多藜实,还接来一位贵客。”
          少妇迎上来,又转回身,伴着两个男子走到茅屋前。楚狂忽然在屋门前看见了两行新驶过的车轮的痕迹,发了一怔:
    “我们这人迹罕至的门前,今天怎么会有车轮的痕迹呢?”
    “方才有一个官员,匆匆地从这里驶过,说是要赶路程,投奔宿处。”他的妻回答。
    “幸亏我在外边多延迟了一些时间,不然又会找出什么麻烦来了。”他一边说着,一边把门推开,子胥在屋里坐下。
          小茅屋坐东向西,门打开后,满屋都是阳光。子胥望着对面疏疏落落的几棵乔木,在这清闲洒脱的境界里,把他仇恨的重担也真像件行李似的放在一边。那少妇已经在茅檐下堆起一堆松球,提着罐子到外边取水去了;那青年把松球燃起,刹那间满屋松香,使人想到浓郁的松林在正午时候,太阳一蒸发,无边无际是神圣的香气。这对青年夫妇的生活,是子胥梦也梦想不到的,他心里有些羡慕,但他还是爱惜他自己艰苦的命运。二人在他面前走来走去劳作着,他不由地起了许多念头:你们这样洁身自好,可是来日方长,这里就会容你们终老吗?有多少地方,雉鸡已经躲藏起来,麋鹿也敛了行迹,说不定有一天这里会被开辟成畋猎的场所,到那时有多少声势赫赫的人要到这里来,你们还要跑到哪里去呢?将来就不会有人把你当作某种贱民来驱使吗?你们尽可以内心里保持莹洁,鹓雏不与鸱鸮争食,——我却要把鸱鸮   射死……
          子胥想到这里,看眼前只是一片美好的梦境,终会幻灭的;自己的担子就是一瞬间也放不下来了。他想,明天一破晓,就要离开这里,看情形,郑国一定不远了。
    (有删改)[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林泽》为第二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狂因楚国的变乱和政治的黑暗而离开郢城,他不愿和那些衣冠楚楚的人们来往,便来到人迹罕至的林泽。
    B.楚狂认为子胥若隐居在山林中,是能够消融仇恨的,但子胥不同意他的观点,认为只有报仇才能雪恨。
    C.文章在刻画楚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外貌和语言等描写手法,人物形象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D.子胥有些羡慕楚狂夫妇在林泽中简单美好的生活,但又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担忧,这是一种杞人忧天。
    (2)楚狂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进入林泽中,子胥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

    组卷:22引用:6难度:0.5

(二)(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民歌的魅力之所以,因为它原就是经多少代人锤炼淘汰的结果。民歌之所以广泛流传,因为它唱的是平常人的平常心。它从不试图揪过耳朵来把你训斥一顿,更不试图把自己装点得多么白璧无瑕甚至多么光彩夺目;它没有吓人之心,也没有取宠之意;它不想在众人之上,它想在大家中间,因而它一开始就放弃拿腔弄调和;它不想博得一时癫狂的喝彩,更不希望在其脚下跪倒一群乞讨恩施的“信徒”;它的意蕴是生命的整个过程,要在中去体味。道法自然,民歌以真诚和素朴为美。真诚而素朴的忧愁,真诚而素朴的爱恋,真诚而素朴的希冀与憧憬,变成曲调,贴着山走,沿着水流,顺着天游信着天游;变成唱词,贴着心走沿着,流顺着心游信着心游。
          其实,流行歌曲的起源也应该是这样—唱平常人的平常心,唱平常人的那些平常的牵念,喜怒哀乐都是真的、刻骨铭心的、魂牵梦萦的,珍藏的也好,坦率的也好,都是心灵的作为,而不是喉呢的集市。几十几百年前可能也有流行歌曲,有很多也那么旋风似的东南西北地刮过,因其不是发源于心因而也就不能留驻于心,早已被人淡忘。民歌不管是异时的还是异域的,只要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必定能够流进心里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几个“平常”,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组卷:26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应把握好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关系。既要让‘钱袋’鼓起来,也要让脑袋富起来。”
          材料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则是发挥社会力量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这三种分配制度的协调十分重要。
          三次分配是社会主体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可以通过制度、法律等各方面配套支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在提出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时,邓小平同志也不断强调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提醒人们“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上述材料能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其中的一则或几则,围绕话题“富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