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西柳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易解史,即是以易学思维来认识历史、评论历史,这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班固作为封建正统史家的代表,他撰述《汉书》,“综其行事,旁贯《五经》”,自觉以儒家思想作指导。而在儒家“六经”中,《周易》在班固心目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以“六经”为诸子之源,而视《周易》为“六经”之首,“《易》的尊崇地位的确立,班固是立了功的。”正因此,《汉书》重视以易解史,成为汉代史学以易解史的重要代表。
《汉书》深受《周易》及汉易时代天人一体思维的影响,以易学思维为依据,以历史学的形式对天人关系做出了新的探讨,从中表达了对于社会和谐的向往与追求。
首先,“列人事而因以天时”。《四库全书》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汉书》在天人关系上,明确认为人事需要顺应天道。《律历志上》说:《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又曰“治历明时”,所以和人道也。班固明确认为,“列人事而因以天时”,这是孔子作《春秋》的旨趣,也符合《易》的精神。这里所引“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和“治历明时”,分别出自《革卦》的《彖辞》与《象辞》,前者以汤武革命之事发论,肯定其乃顺天应人之举,所以取得成功;后者字面含义是整治历法以明四时之序,意为治理国事需要取象历法。二者其实都是强调人事需要取法天道,也只有取法天道才能成功。
其次,“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人道仿效、顺从天道是促成人事的先决条件。如何仿效、顺从天道?《汉书》以《易传》为依据,提出了“财成辅相天地之宜”的思想。《汉书》的这一思想,集中见于《货殖传》的叙述,文中阐发了“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的思想,主张要顺应自然节气,养育积蓄万物,以足备功用。其中“后以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一语出自《泰卦•象辞》,这里“后”指圣人君主,“财”通“裁”,是讲如何调整和节制天下万物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一语出自《系辞上》,孔颖达随文疏曰:“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为天下之利。”论述了物与用、器与利的关系,只有达到相互间的平衡,才能成就天人之间的和谐。
再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汉书》不但强调天人、物我的和谐,而且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一,“上下序而民志定”,肯定上下、尊卑秩序的建立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基础。这句话源于《履卦•象辞》,原文为:“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意思是说只有辨明上下秩序,百姓才能安定其志。其二,人主需“德配天地”,以德治民,以德服远。《汉书》强调君德的思想依然来自于《易传》。所谓“德配天地,明并日月”,语出《乾卦•文言》,原话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所谓“大人”,当然是指统治者。《汉书》以《易》为据,希望统治者德配天地,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万邦和谐的理想。
(摘编自汪高鑫、陶有浩《<汉书>的以易解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周易》是“六经”源头,在他心中《易》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他撰述《汉书》重视以易解史。
B.班固认为“列人事而因以天时”是孔子作《春秋》的旨趣所在,也符合《周易》取法天道的精神。
C.《汉书》提出“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主要是为了建立上下、尊卑的思想,从而达成社会和谐的理想。
D.《汉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易》为据,希望百姓能明四时之序,统治者能德配天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采用层进式结构,依次从三个层面论述了《汉书》以《易》为据、对天人关系作出的新探讨。
B.为论证《汉书》深受《周易》影响,全文都是通过援引《易》中的相关文句来印证作者的主要观点。
C.文章第三段指出《汉书》“人事需要顺应天道”的思想与《易》的顺天应人、治历明时的精神实质相同。
D.文章末段指出,《汉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主张的明尊卑、立君德思想均来源于《易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主张遵循自然变化规律,讲求万物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平衡,体现了班固对人与他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B.《汉书》肯定尊卑秩序的建立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主张体现了班固的封建正统思想,需要我们审辨认知。
C.《汉书》以易学思维为依据,强调统治者应以德治天下,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在今天依然有积极意义。
D.《汉书》中的天人关系包含天人、物我与人际关系,其追求的社会和谐则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组卷:3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陈星弼: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半导体功率器件,是电能/功率处理的核心器件,更是弱电控制与强电运行之间的沟通桥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过程中,在民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陈星弼院士为此付出了数十年的心血与智慧,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念兹在兹。
2019年12月4日,这位被称作中国半导体功率器件领路人的科学家在成都去世,享年89岁。那条他常去实验室的路上,铺满了金黄的银杏叶,仿佛在怀念这位中国学人辉煌的科研人生,也似乎还在倾听他对我国功率器件取得进一步突破的梦想。
“集成电路为电子信息时代奠定了基础,就像造房子一样。网络、云等都是重要的,但基石是微电子。”陈星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介绍自己的研究,“关于电子信息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发现新的发电方法,比如太阳能电池;另一个是如何节省电能,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节省电能。”
他想,人们希望功率器件耐压很高,接通时电阻很小,但它却有硅极限。如何实现突破呢?
陈星弼研究了很多终端技术理论,逐渐形成了表面耐压层结构的想法。他不分白天黑夜,泡在实验室里,甚至自己出钱租设备,助手唐茂成和叶星宁协助他到沈阳电子部47所投片。经过多次试验,陈星弼和他的研究小组终于通过改变功率管的结构,实现了复合缓冲耐压结构(现称为超结器件)。
超结器件导通电阻低,易驱动,速度快,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很大反响,被称作“功率器件的新里程碑”。
这一发明的相关专利在全世界范围内已被引用超过550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英飞凌、意法半导体、仙童、东芝等公司都投入生产。根据法国半导体领域的一家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超结功率器件将以10.3%的年复合增长率迅速增长。而超结MOS器件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包括电脑电源、照明电源、液晶电视、光伏逆变器,以及医疗、电信、工业等多类电源都有它的“身影”。
加拿大科学院院士、前院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amal教授说:“事实上,在功率器件领域,他(陈星弼)曾通过出色的研究工作单枪匹马让中国的研究进入国际学术舞台。与我们现在的科研条件相比,他是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这一巨大成就的。”
然而,陈星弼对超结器件仍不满意,耿耿于怀的是它的缺陷。2000年后,他又发明了高K电介质耐压结构、高速IGBT、两种多数载流子导电的器件等,这使我国高压(功率)集成电路在一个新的、更先进的起点上起飞。
“只有科学和教育发展了,国家才能振兴。没有科学教育,国家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感悟与陈星弼刻骨铭心的经历密切相关。1937年,战争阴云密布,不到7岁的陈星弼跟随父母离开上海,在连天的炮火中,踏上向西的逃难之路。大学毕业分配填写志愿表时,他真诚地表示要“到东北去、到西北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陈星弼院士的一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也激励着广大科研工作者开拓创新,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将科研人生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中。
(摘编自2020年3月2日《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历了童年的逃难之路,陈星弼领悟到科学教育兴国的重要性,大学毕业便要求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
B.为突破功率器件硅极限问题,陈星弼废寝忘食反复实验,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发明了超结器件。
C.超结器件虽然应用广泛,得到了世界认可,但依然有缺陷,为此陈星粥再次出发,并取得进一步突破。
D.陈星强一生致力于民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他和团队研究的新发电方法,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以陈星弼的辞世开篇,表达了对传主的敬仰与缅怀之情,也使行文结构富于变化。
B.文章详写超结器件的研究过程及应用价值,略写其后的突破,剪裁适宜,突出超结器件的里程碑意义。
C.文帝通过引用数据及他人评价正面突出陈星弼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得评述更显客观真实,具有说服力。
D.文末点题,对陈星弼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其对科研的追求和爱国情怀激励更多科研工作者开拓创新。
(3)陈星弼的半导体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13引用:2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心窗
李春华 姥爷常和姥姥吵架,导火索就一个。
姥爷说:庄户女人,就该做针线活,弄什么花花绿绿的纸片子!
姥姥呢,理一理头发,不搭理姥爷。有空就抱着笸箩,拿着剪刀剪那些花花绿绿的纸。
姥爷气急了,抢过笸箩,连同一肚子的火气,砸到院子里,吓得鸡鸭叽嘎乱飞。姥爷还赌气囔囔地骂道:针线活不做,成天剪这破玩意儿。咋找了你这个拙婆娘!
姥姥权当耳旁风,悄悄捡回笸箩,就是不做针线活儿。
母亲包了一家人的鞋子、针线活儿。姥爷对闺女是慈眉善目,一扭脸,就数落姥姥没个正行。姥姥涨红脸反问:啥正行?都跟你似的,天天没个乐模样?
村里的婆娘,有空就在村口杨树底下聚群,纳鞋底,扯闲篇。姥姥烧火做饭停当,关上篱笆门,盘腿坐在炕上,拿出笸箩、剪刀,折折叠叠。剪刀飞扬,纸屑飞落,凫水的鸭子,扬脖打鸣的公鸡,吃草的兔子,在她手里活了。姥姥把它们贴到窗上,粘在大小不等的笸箩上。
有时候,姥姥家活像被捅的喜鹊窝,叽叽喳喳。村里的小孩子,勾肩搭背地缠着姥姥剪小猫、小狗。姥姥像个孩子王,笑得腰身前仰后合。姥爷敲打得旱烟袋叮当山响,撅着胡子,挑开门帘走了。母亲夹在中间,不是滋味,顺口说:没正事儿,为剪纸成天生气,不值当!
姥姥闷声不语。
一日,从城里来了个中年人,到姥姥家看剪纸。
姥姥打开笸箩,一张张摊开。他推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闪着光。中年人一拍手,这才是地道的非遗啊!您有多少?我都买下,价钱不是问题。
长天姥姥先是张大嘴巴,而后淡淡地说:非遗?我不懂。娘教的我。稀罕给你几张,我不卖。中年人像在看外星人,惊愕地打量着姥姥。摇摇头,又笑了笑,搓着手走了。
姥爷嘴角挂着笑,也斜着姥姥:你怕钱咬你咋地?姥姥剜他一眼。
姥爷下地干活儿。姥姥早把鸡鸭抛到九霄云外,鸡鸭飞出篱笆墙,四下觅食,姥爷赶了回来,憋了一肚子火气,随时要从嘴里喷出来。
姥爷哐哐地进屋,姥姥没事人似的还在剪纸。姥爷一肚子的气泄了,扑哧乐了。姥姥倒是怕了,眼神幽幽地问:你、你这是咋了?
晚年,姥爷得了肺癌。姥姥藏起笸箩,揭下窗户上的剪纸。
姥爷种了一辈子地,让病魔拖垮在炕上。看不到村头的杨树林,闻不到泥土味儿,更甭提种地。他心里颤出一拨儿酸楚,泪光闪烁。
姥爷瞥了一眼窗户,嗯?少了啥?他伸出枯干的手,指着窗户。
剪纸呢?
姥姥吃一惊,张大嘴,凑过来摸姥爷的脑门儿,又摸摸自己的脑门儿。
没发烧啊?
姥爷又问:剪纸呢?
姥姥呃呃地答应着,颠着小脚,从旮旯翻出笸箩,拿出剪纸。展开、铺平,贴到窗上。
姥爷盯着剪纸,敢情是熟头巴脑的玩意儿啊。瞅着窗上的剪纸,咋像正在黑灯瞎火里划拉,突然射进了日头,心里敞亮多了,疼痛也减轻了呐。可往日,都没拿正眼瞅过,气就不打一处来。记不清吵过多少回。唉!老婆子没别的嗜好,不扎堆家长里短,就喜好鼓捣剪纸……姥爷陡然心生歉疚,腮边滚泪。
姥姥每天给姥爷做可口的饭菜,替换窗上不同画面的剪纸。有时贴杨树,有时贴牛羊。姥爷总是痴痴地盯着窗户。姥姥忘了换,姥爷指着窗户提醒她。
姥姥问:剪纸好看?
姥爷点点头。
姥爷说:你不识字儿,也不会画画,咋剪出的?
嗐,它们在我心里生根喽。
你会剪庄稼地不?再来个耕牛更好咧。
姥姥拿出笸箩,摊开红纸,折成方形。她的手像灵巧的鱼儿在纸上游走,剪刀下,指缝间,落下簌簌的纸屑。
姥姥的手一抖,一幅田野农耕图在姥爷跟前颤悠。
姥爷笑了,脸上的褶子都舒展了:嗬!你还忒巧!连庄稼汉脑门儿上的三趟褶子,你都给剪了出来!
姥姥也笑了,老两口平生第一次,一块儿笑出声来。
片刻后,姥爷收回笑容。
姥姥拎着那幅农耕图,想贴上窗户。姥爷伸出手,指着笸箩,放着吧!
半年后的一天,姥爷使尽气力,努了努干瘪的嘴。母亲问:爹,您想说啥?姥爷浑浊的眼睛盯着笸箩,抓着姥姥的手,声音微弱得只有姥姥能听见:别忘了--把那个--给--我带上。
姥姥会意地“嗯嗯”,不住地点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利用冲突推动情节,节奏把控张弛有度,使行文波澜迭起,可读性强,人物形象也鲜明可感。
B.小说语言自然生动,使用了大量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对话简洁明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C.小说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姥姥这样一个热爱剪纸、技艺精湛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形象。
D.姥爷最后要“走”的时候还要求姥姥“把那个带上”,表现了一辈子种地的姥爷对剪纸的热爱和眷念。
(2)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3)结合全文,分析姥爷的“心窗”是如何一步步打开的。组卷:6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8月13日发布《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全国1、2、3天快货物流图全面形成。
国铁集团发展和改革部副主任丁亮表示,纲要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铁路的发展目标,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目标推进。到2035年,率先建成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组卷:0引用:2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我”不愿意“我们的后辈”“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写道:“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很多人热爱家乡,又因为种种原因而远离家乡,家乡成了永久的乡愁。
假如你是鲁迅的后辈周飞,应邀返乡参观访谈,看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深有感触,请你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