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安徽省皖北名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3 16: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喜欢看一个电视节目,这节目叫《挑战不可能》。参与节目的人,都是平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凡人,但他们走进节目演播厅,都带上了常人认为不可能的“高招”,向人们认知的极限挑战,比方说,驾驶员开着直升飞机,用支架开啤酒瓶盖;一个社区女民警,能从十五个打扮一样蒙面行走的孩子中,找出其中的四胞胎兄弟,连国际刑警李昌钰都感叹:“我不行,做不到。”这个节目是对那些热爱本身职业普通人的赞扬,也让我们看到,人的能力可以达到的极限边界。
在挑战极限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提醒人们,人的能力总有极限,不是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凡是那种超越极限的话,比方说骗皇上高兴的“万寿无疆”,比方说骗士兵卖命的“刀枪不入”,都是骗人的话。最近几年,几位诗人出人意料地去世,让我感到,与挑战不可能展示的生命张力相反,生命的另一种特征,那就是脆弱和不堪一击。
如果说生命是一只弓弦,《挑战不可能》里的主人公们,用绷紧的生命之弦,奏出了美妙的高音。现实生活中,从我们身边离去的那些人,他们在某一个节点上,这根弦绷断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句话为人们所熟知,那么,谁能知道那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也许每个逝去的生命,最后那一根稻草不同。因为不同,所以古人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无常”。庄子是洞悉生命奥秘的大师。他讲了三十三个寓言故事,大都与生命有关。他讲“郢人运斤”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匠石的奇人,将郢人涂在鼻尖上的白粉用斧子削去却不伤及郢人的鼻子。他还讲大司马手下有个锻钩刀的人,锻出的每一把刀轻重一样不差分毫,“非钩无察”方能得心应手。这些都是古代“挑战不可能”的奇人。同时庄子也讲生命的另一面,那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他说,生命是有限的,天下的知识和学问是无尽头的,什么都要想得到,那就活得太累了。庄子真是辩证法大师。人可以在某一专门技艺上精益求精,创造出奇迹;同时人更要明白不可能什么都得到,要懂得放弃。遵循常理和中道,这样就可以享受人生。
庄子帮我找到了那一根要命的稻草。人生有追求,术业有专攻,就能做出成绩,甚至“挑战不可能”;人生有得失,生有涯而知无涯,善待生命,要学会放弃和舍得。在你放弃的许多“舍不得”里,必有一根将会是“会压垮骆驼的稻草”。
庄子早就告诉我们,那一根最后的稻草应该早早丢掉。虽然我觉悟晚了,也要做个明白人。我也用手机,也开微信,但我绝不让这小东西把我变成低头族,人啊,就要珍惜“抬头”过日子。我也喜欢小摆设小佩饰,但我绝不迷收藏,人啊,就要习惯“放下”朝前走。于是生活让我有了新的发现:每一个早上的阳光,都是让人欣喜的奇迹!
(摘编自叶延滨《极限也许只是一根稻草》,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参与《挑战不可能》这个节目的人,虽然都是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普通人,但他们一定具有某一方面的天赋。
B.李昌钰的感叹既是对自身的客观评价,也是对那些能力可以达到极限边界并且热爱本身职业普通人的赞扬。
C.作者的几位好友出人意料地去世,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不堪一击,而这恰恰和生命所具有的张力相反。
D.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在其生命的某一个节点上,因为没有放弃“会压垮骆驼的那一根稻草”所以造成了死亡的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挑战不可能》这个节目说起,引出了有关人的极限的话题。
B.文章既肯定“人们可以挑战不可能”,又指出“要学会放弃和舍得”,颇具思辨性。
C.文章引用庄子讲的“郢人运斤”的故事论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一观点。
D.文章尾段告诫和规劝人们要“习惯‘放下’朝前走”,这样生活才会有新的发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挑战不可能》的主人公们,用绷紧的生命之弦,奏出了美妙的高音,让人为之叹服。
B.古代有“挑战不可能的奇人”,现在也有“挑战不可能”的凡人,对此要理性对待。
C.中国古人称压倒每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叫“无常”,这根“稻草”因人而异。
D.庄子认为,天下的知识和学问永无尽头,故而人们可以只钻研喜欢的某一技艺。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等13部门公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对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新个体”自主就业、分时就业模式予以明确的肯定和支持。疫情期间,诸多产业近乎停摆,不少人随之失业或降薪。然而在此期间,社交电商、直播等线上新个体经济却迅速崛起,对不少失业、待业在家的人们开创副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了创业岗位。投资低,门槛低,容易操作,是新个体经济的特色,如今它正被大众逐步认可接纳,它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是“可持续性生计”,而非一锤子买卖。新个体经济的发展,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开辟就业空间,带来新的发展活力。新个体经济此次能够得到国家的鼓励发展,说明已经具备一定量的规模和可持续性。
(摘编自《多部门鼓励大力发展新个体经济 社交电商行业风头正劲》,“财讯网”2020年7月28日)
材料二:
新个体经济从业者的技能形成体系尚未建立。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知识分享等新个体经济集中的行业发展时间短,与之相关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目前仍然相对滞后,缺乏规模化的人才培养能力。以新职业互联网营销师为例,2020年的智联报告显示,该职业人才需求量比去年增长了1.3倍,但全国仅有个别职业技术学院能够提供相关的职业培训,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人才供给,更多靠从业者个人实践探索,效率低且成本高。
加快新个体经济人才技能提升的一个解决办法是对接平台的培训资源。今年4月,人社部发出《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试点通知》,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与互联网平台培训资源对接,可以帮助解决新个体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不足以及新个体经济从业者分散,难以组织传统形式职业培训的问题。目前,试点已经在多个省区落地。今后,公共就业服务应考虑技能的市场供给情况,找到市场短时间内难以供给但平台企业有供给能力的新就业形态进行合作。
新个体所面临的市场节奏更快,不确定性更强,风险更大。因此,支持新个体经济发展,需要制度支持与保障,探索、建设更适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制度、政策,以解决新个体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摘编自《新个体经济发展需要制度建设保障》,“河北新闻网”2020年8月3日)
材料三:
42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个体经济”的“1.0时代”,有着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从事自主经营,点亮街头巷尾,激活了强大的个体经济。随着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崛起,“个体经济”的“2.0时代”随之而来,升级版的“新个体经济”横空出世、风起云涌,市场更加纵深广袤。网络主播、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新型个体劳动者,依托移动互联网,凭借知识、经验、技术、特长带来收益。
今年年初疫情爆发,传统经济、传统业态、传统模式受到较大冲击,如何保就业、调资源、做出改变,成为很多人的前路之问。现实中,李子柒、李佳琦、薇娅等逐渐被推举为标杆范例,微商代购、直播带货等从实践中涌现出的新职业,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打破第一步”提供机会,也化作顺应社会变革之举。
新个体经济的大门已经敞开,走出舒适圈,事业的新战场就在眼前,就在每个人的手机屏幕之中。它突破传统的“雇佣关系”惯性思维,从“公司+个人”转变为“平台+个人”的自由结合,为就业释放内生动力,有能力的个人,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可以自主就业、分时就业,拥有创业创新、展现才华的无限可能。而当代人个性张扬,具备新型知识结构,能够驾驭网络作家、视频博主、旅游达人等职业新形态,在从事自身爱好兴趣的同时,还能养家糊口,成就一种新的人生状态,可谓两全其美。
(摘编自《在“新个体经济”时代弄潮搏浪》,“华声在线”2020年8月21日)(1)下列对“新个体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个体经济具有投资低、门槛低、容易操作的特点,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了创业岗位。
B.2020年智联报告显示,新个体经济人才十分紧缺,它的需求量比去年增长了1.3倍。
C.新个体经济随着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崛起而产生,它是一种“可持续生计”。
D.新个体经济的商业模式让有能力的个人拥有创业创新、展现才华的无限可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新个体经济已经具备一定量的规模和可持续性,它的发展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开辟新的就业空间,带来新的发展活力。
B.我国新个体经济因为集中的行业发展时间短,目前还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人才供给,更多靠从业者个人实践探索,效率低且成本高。
C.8年的改革开放催生了“个体经济”的“1.0时代”,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期,出现了微商代购、直播带货等新职业。
D.“新个体经济”突破了传统的“雇佣关系”惯性思维,新个体从业者在从事自身爱好兴趣的同时,还能养家糊口,成就一种新的人生。
(3)怎样才能使我国新个体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4引用:7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菱 荡
废名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度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渡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菜园也在这里。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而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竭了到菱荡来洗。菱荡的深,这才被她们搅动了。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杵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被她们踏成了路。
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字了。二老爹的菜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如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
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
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条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膀上叫。一条是黑的,一条白的,聋子分不开眼睛,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握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子被狗吓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着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
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
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
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地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菜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
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杆来吃。
衔了烟偏了头,听--
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
烟杆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
“来了人看怎么办?”
“把人热死了怎么办?”
“哎呀--”
“我道是谁--聋子”
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
“聋子!”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老汉为他人考虑不想升天和何仙姑下凡修桥洗手成塔这一神话传说给菱荡这一水乡增加了传奇色彩。
B.文章多处运用环境描写,如“绿草散着野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地绿”均体现出恬淡、清新的自然美。
C.文中“打长工”“打一栈”“小划子”“打回旋”这些口语的运用颇为传神,既表述简洁又契合人物的身份。
D.陈聋子白语“聋子”,人们叫他“聋子”,他却能听清楚女人对话说明他并不聋,只是为避嫌不愿和女人交往。
(2)小说塑造陈聋子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本篇小说通过片段式情节连缀成一幅过去的南方水乡世俗图。请择三处加以分析。组卷:31引用:3难度:0.3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中国银保监会召开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分析2020年第二季度保险业偿付能力,总体风险等情况。今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稳步恢复,保险业主要经营指标回升,呈现出较强的抗周期特征。2020年第二季度末,纳入会议审议的178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2.6%,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0.4%,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6.4%,276.7%.286.1%;99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组卷:3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月19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展览时指出,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请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在学校升旗仪式上发言,向抗美援朝老兵致敬。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