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必修4《第二单元 美的真谛》2016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11/23 9:0:2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组卷:5引用:2难度:0.9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组卷:4引用:1难度:0.9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针对吉尔吉斯斯坦动荡局势,有关专家指出,吉尔吉斯“郁金香革命”后,经济、民生和腐败等没有根本解决,导致______不断扩大并最终引发骚乱。
(2)中国外交部4月13对“日方称中国海军直升机在其海域附近飞行是‘危险行为’作出______,称“有关海域是公海”。
(3)有关干群关系的调查数据令人困惑:大多数公众对干群关系“没有感觉”,而55%的公务人员认为干群关系“很融洽”。为何在对双方关系的认知上,出现如此大的______?组卷:9引用:1难度:0.7 -
4.下列各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组卷:2引用:1难度:0.7
六、(18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大师不是计划出来的
家学渊源 名师熏陶
钱伟长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早逝,钱伟长受四叔钱穆的影响最大,钱穆是“博通四部,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少年钱伟长跟着四叔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底。钱伟长进入高中后,得到了钱穆、吕叔湘等一代名师的指点。
钱伟长成才最重要的里程碑是:18岁进了清华大学,之后他“弃文学理”进了物理系。在名师耳提面命的教导下,钱伟长的学业突飞猛进。他不仅学了物理系的所有课程,而且修完了数学系等系别的主干课程,在数理化方面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幸运的是,钱伟长进入清华之时,正是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执掌校政,梅先生的坚持学术领先、优教优育、无为而治的办学理念给清华带来了十七年的辉煌,钱伟长是受益者之一。
中西结合 学派真传
钱伟长成才的第二个里程碑是:28岁负笈西渡,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钱伟长曾师从于哥廷根学派的传人辛吉和冯•卡门教授、哥廷根学派对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风格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对他成为学术大师有关键性作用。1940年,钱伟长来到多伦多大学成为系主任辛吉的门生。半年后,他取得了硕士学位,并留下攻博。而后,钱伟长到冯•卡门处做博士后研究。在多伦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钱伟长在学术理念上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
“三钱”之路 如出一辙
探寻“三钱”的成才之路,可以看出他们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出身于书香门第,青少年时代有良好的成长环境。钱学森的父亲是教育家钱均夫;钱三强之父是著名国学家钱玄同;他们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就懂得爱国当自强,学习非常刻苦认真;他们都接受了最好的高等教育。钱学森毕业于名校交通大学;钱三强是比钱伟长晚两届的清华物理系的高材生;最好的高等教育,使他们在青年时期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们有欧美留学经历,接受了名师指点,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三十岁左右就建功立业,开始跻身于国际一流科学家的行列。
“三钱”成为大师决非偶然。“三钱”都已远行,国人在悲恸之余,都在寻思:新的大师在哪里?于是,就有了“钱学森之问”。
……
造就大师,首先要优化环境,为准大师的成长营造最好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地脱颖而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多的“三钱”。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三钱”的成才之路。
答:
(2)文章标题《大师不是计划出来的》,为什么说“大师不是计划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答:
(3)结合文本分析概括本文写作的目的。
答:
(4)“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组卷:3引用:1难度:0.5
七、(60分)
-
14.请以“心中的彩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组卷:5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