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组卷:8引用:1难度:0.7
  • 2.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27引用:2难度:0.6
  • 3.拉布拉多猎犬毛色分为黑色巧克力色和米白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将纯合黑色犬与米白色犬杂交,F1均为黑色犬。将F1黑色犬相互交配,F2犬毛色及比例为黑色:巧克力色:米白色=9:3:4。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组卷:19引用:1难度:0.6
  • 4.如图所示为人体细胞的某些过程(细胞中的染色体并未全部画出),如图哪一个细胞完成相应细胞分裂过程后产生的子细胞中可能含有精子(  )

    组卷:14引用:2难度:0.7
  • 5.下列有关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11引用:5难度:0.6
  • 6.已知某地区白化病的患病率约为
    1
    10000
    ,该地区一白化病男子与一表现正常的女子(其父亲患有色盲)婚配,婚后生下女儿只患白化病的概率为(  )

    组卷:20引用:2难度:0.6
  • 7.为研究肺炎链球菌中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时是否需要二者直接接触,研究人员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两类菌株分别加入U形管左、右两臂内,U形管中间隔有微孔滤板。在U形管右臂端口对培养液缓慢吸压,让两菌株共享培养液。已知吸压过程会导致两臂内少量菌体破裂。一段时间后取U形管两臂菌液分别培养,观察菌落形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卷:7引用:1难度:0.8
  • 8.如表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几组实验,下列有关实验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实验内容 实验分析 实验结果
    噬菌体+35S标记的细菌 子代噬菌体均含35S 上清液中放射性较低
    噬菌体+32P标记的细菌 子代噬菌体均含32P 沉淀物中放射性较高
    35S标记的噬菌体+细菌 子代噬菌体均含35S 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
    32P标记的噬菌体+细菌 子代噬菌体不均含32P 沉淀物中放射性较高

    组卷:13引用:2难度:0.6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 2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遗传和变异中最核心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依据已知事实推测必然存在某种“信使”分子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携带到细胞质中。当时关于“谁是DNA和蛋白质之间的遗传信使”存在两种假说:假说一认为“核糖体RNA就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和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简称“rRNA假说”;假说二认为“一种新的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简称“mRNA假说”。
    (1)科学家推测“必然存在某种信使分子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携带到细胞质中”的事实依据是
     

    (2)研究发现,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会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和表达,同时产生大量不稳定的RNA。联系“谁是DNA和蛋白质之间的遗传信使”的两种假说进行推理,若假说一成立,则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产生的不稳定RNA为rRNA,rRNA会参与组建形成新的核糖体;若假说二成立,则该不稳定的RNA为mRNA,mRNA不会参与组建形成新的核糖体。据此科学家设计了如下实验对两种假说进行探究。
    第一步:将大肠杆菌置于含15N、13C、31P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若干代,提取部分大肠杆菌的核糖体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发现离心管中出现了一条靠近试管底部的无放射性的“重”核糖体带。
    第二步:将上述大肠杆菌转移至含14N、12C、32P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使各类营养物质被充分吸收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再加入噬菌体进行培养。为保证只有携带噬菌体遗传信息的RNA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则培养基中含32P的营养物质应是
     
    。适宜时间后提取大肠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观察离心管中核糖体的带数和放射性32P的位置,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探究:
    由离心结果中核糖体的带数可知“rRNA假说”不成立而“mRNA假说”成立,理由是
     
    ;对“重”核糖体有放射性的合理解释是
     

    (3)结合之后的探究和发现,目前已知的参与蛋白质合成的RNA有
     

    组卷:13引用:2难度:0.6
  • 25.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稗草是田间头号杂草,为了除掉它,人类已经努力了几千年。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为了避免人类的“驱逐”,田间的稗草们竟学会了“伪装”。几千年来,它们与水稻越长越像,从原来松垮贴地的懒样子,进化出了今天亭亭玉立的模样。
    在稻田中,稗草位居15种恶性杂草之首,是农民喷施除草剂最主要的目标。从亲缘关系看,稗草与小麦、玉米的关系更近,却与水稻越长越像、越走越近了。从外形上看,水田稗草与旱地稗草有着明显差异;旱地稗草“长相”比较随机,大多数趴地横长,茎基部呈现红色,完全不像水稻。而水田稗草就很有“稻”样,特别是在苗期,它们有模有样地收起了分块和叶子的夹角,和水稻一样向上生长。这种“伪装术”使它们变得难以识别。
    稗草经历了上千年来自人类的选择压力,快速进化。那些让稗草长得更像水稻的基因,让稗草逃过人类的拔除,继续在稻田里享受着和水稻一样的待遇;同时,那些基因也因为人类的选择压力得以保留下来。也就是说,是人类的除草行为,无意识地刺激了稗草们的“生存技能”。比如,LAZY1基因是植物感知并响应重力、调控作物分块角度的关键基因。研究发现,在有拟态现象的稗草中,LAZY1基因多态性降低,出现了高度一致,显示出被进化选择的痕迹。
    (1)稗草在叶片颜色、分蘖、叶夹角等方面差异很大,体现了稗草的
     
    多样性。旱地稗草和水田稗草是由共同的祖先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
     
    进化形成的。
    (2)研究发现,其种群中相关同源基因多态性降低,出现了高度一致性。据此推测,控制水田稗草分蘖角较小的基因频率
     
    (填“增加”或“减少”)。
    (3)与传统的人工锄草不同,目前常用的除草方式是使用除草剂,但使用后仍有少量稗草存活,其内在原因是
     

    (4)研究发现,轮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除草剂比长期持续使用一种除草剂对稗草的除草效果更好。请从基因频率的角度分析原因:
     

    组卷:6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