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中华艺术学校高二(上)质检语文试卷(9月份)
发布:2025/1/6 12:3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材料三: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的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
(选自《文学教育》,有删改)(1)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接受美学认为,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鲁迅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体现了他的“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
B.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
C.鲁迅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
D.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
(4)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5)铁凝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源头活水。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看法。组卷:44引用:8难度:0.5
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黎明前夜
陈德鸿ㅤㅤ大勇说,娘,回吧。
ㅤㅤ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着就过不下去了。
ㅤㅤ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
ㅤㅤ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
ㅤㅤ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然后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
ㅤㅤ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ㅤㅤ大勇挤进入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也不知小勇过去了没有。
ㅤㅤ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住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
ㅤㅤ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
ㅤㅤ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
ㅤㅤ不认识。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
ㅤㅤ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
ㅤㅤ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说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
ㅤㅤ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
ㅤㅤ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
ㅤㅤ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倒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
ㅤㅤ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辛苦点就是了。
ㅤㅤ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
ㅤㅤ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15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
ㅤㅤ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大功呢。
ㅤㅤ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
ㅤㅤ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等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
ㅤㅤ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
ㅤㅤ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们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
ㅤㅤ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
ㅤㅤ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
ㅤㅤ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ㅤㅤ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
ㅤㅤ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
ㅤㅤ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儿;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
ㅤㅤ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来,泪水早已湿了眼睛。
ㅤㅤ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队伍里扛着机枪的小勇。
ㅤㅤ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
ㅤㅤ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
ㅤㅤ小勇问,爹娘都好吗?
ㅤㅤ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二十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
ㅤㅤ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
ㅤㅤ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大勇使用右手,暗示他身有残疾,独自承担家庭重担有困难,使大勇找弟弟回家的情节更符合逻辑。
B.小说中韩姓男子的儿子“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大功”,这令他非常自豪,所以他希望儿子继续留在部队打仗立功。
C.目睹曾下套坑自己的韩姓男子的变化,大勇的内心是复杂的,听完他对儿子的夸奖和期盼,大勇以尴尬地笑了笑和不吭声表示对他的不信任。
D.大勇被身边人支持革命的精神感染,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被唤醒,克服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毅然支持弟弟留在部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精心设置主场景,安排大勇与韩姓男子在西风口寻找亲人巧遇,巧妙地绾结了两个家庭的故事,使情节更集中、更有戏剧性。
B.大勇见到小勇时,说“地也分了,咱家分了二十多亩呢”,说明大勇家生活状况好转了,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C.大勇走到村外田野时,“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其中的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大勇要找弟弟回家时的坚定。
D.小说情节设置巧妙,同样的诉求不同的目的,以及在获悉儿子光荣牺牲后韩姓男子的表现,强烈地刺激着大勇,促使其做了与初衷相反的选择。
(3)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二)语言文字应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人类来说,病毒并非都是有害的。比如有一种被称为噬菌体的病毒,一些生活在人体内的细菌被它感染,发挥抗感染。不同于抗生素不分青红皂白地“滥杀”,噬菌体只针对特定的细菌,通常不会针对那些对人体有益的细菌。
当然也有一些病毒,刚开始不会危害人体,最后却走向反面,例如肿瘤病毒。它们平时在宿主细胞的基因组里复制、传代,并不会损害宿主细胞。但是在某些状态下它们可以形成转化蛋白,不再接受细胞的调节,导致疾病。
科学家巧妙利用病毒的遗传特性,将它们作为基因工程的工具,利用病毒载体将特定的遗传物质运送进细胞,使其在细胞内发挥各种特定作用。这种利用病毒载体的模式现在已经广泛地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和治疗。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比如有一种被称为噬菌体的病毒,一些生活在人体内的细菌被它感染,发挥抗感染的作用。
B.比如有一种被称为噬菌体的病毒,它能够感染生活在人体内的一些细菌,发挥抗感染的作用。
C.比如有一种被称为噬菌体的病毒,生活在人体内的一些细菌被它感染,发挥抗感染的作用。
D.比如有一种被称为噬菌体的病毒,它能够使生活在人体内的一些细菌被感染,发挥抗感染。
(2)试用一个含有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组卷:4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1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