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万安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11/12 20:30: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我们喊出第一声“爸爸”“妈妈”时,当我们拿起筷子吃饭时,我们就参与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行为,并以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显示着这个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这个词起源很早,《易•贲卦•彖辞》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孝经》记载孔子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并说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被称为贤人,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祥和等意义。“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睦相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都是人类生存的伙伴。人应当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进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在今天的竞争时代,仍然需要“和”。竞争要在统一的公认的原则下进行,竞争的各方具有统一性,通过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中华文化又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中断,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而不可征服,靠的也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传播;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这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1)下列关于“中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日常言论和行为不仅参与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且也显示着这一文化的特点。
    B.中华文化尊敬和重视人这个主体,重视人的德行修养,追求人格完美;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
    C.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就是和谐、和平、和畅等,“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睦相处。
    D.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中断,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而不可征服,主要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兼容的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把人和道、天、地并列,他主张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
    B.中华文化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二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
    C.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被称为贤人,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两人都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D.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佛学传入中国后,与当时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禅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贲卦•彖辞》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人文精神在我国不仅起源早,而且也很受重视。
    B.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达到内心的和谐。
    C.竞争应该在统一的公认的原则下进行,通过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因此,“和”在今天的竞争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
    D.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在中国传播,唐朝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等在长安任职,这都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

    组卷:5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报告《新技术与21世纪儿童:最新趋势与结果》,总结了新技术的获得与使用的最新趋势,以及21世纪儿童(0~18岁)面临的网络机会与风险。
          当前儿童的机会正越来越取决于互联网。新技术为21世纪儿童的生活带来了根本变革,扩大了儿童的学习机会,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儿童有很多机会去探索、表达并获得自主权。儿童接触数字设备及上网机会日益增加,儿童使用新技术呈现低龄化趋势。儿童的自由时间正日益变成屏幕时间,互联网的使用是有代价的,越来越多的儿童在不能上网的时候感觉很不好,幸福感降低了。
          儿童上网时间越长,他们的机会与风险也就越大。儿童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评价,而且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来源,儿童有可能囿于相似的信息中,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网络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但一些攻击性的、色情的、商业化的或其他危险的内容正给儿童带来巨大冲击。社交网络平台日益受欢迎,儿童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隐私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报告强调,“数字韧性”(Digital Resilience)是21世纪儿童必须拥有的一项重要技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风险本身不一定不好,儿童需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与成人相比,儿童面对网络风险更加脆弱,然而他们花在网上的时间比成人更多。因此,培养儿童的“数字韧性”,学校和家庭都有重要责任。
    (摘编自《OECD报告:21世纪儿童必须具备“数字韧性”》,《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材料二:
          韧性(Resilience),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叶回弹。近年来,大陆学者将Resilience译为“韧性或心理韧性”,学者认为,生命体不像物理材料那样被动地接受外力随后恢复,而是具有主动适应及自我调整的本能。从心理学意义上看,韧性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在受到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韧不拔,更强调个体在受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
    (摘编自崔文香等《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分析》,《护士进修杂志》)材料三:
          首先,众多家长对数字化成长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缺乏正面引导的能力。当前家长中确实存在对数字化成长持恐惧心理的现象,他们潜意识可能认为接触数字化产品的时间越短越好,甚至认为数字化产品容易使中学生变坏。而且他们更多是从知识吸收的角度去认识数字化,并不关注孩子在数字化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其次,目前社会给予学生数字化成长的正面引导力量也有限。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等数字化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够,网络环境净化、网络行为立法、网络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都缺乏富有成效的行动。另一方面,一些商业机构和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诱导青少年成为暴力游戏的玩家和低俗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者。
          最后,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珍惜数字化成长的时代机遇。但学校有关数字化成长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自我完善不仅仅关系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关乎人的各种素质在人的自我建构中的实现。数字化时代,教育关于知识传播的功能固然被确认,但教育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还在为非知识领域的教育如何实现而不知所措。
    (摘编自肖凯《数字化成长中的自我完善及其教育——以中学生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技术扩大了儿童的学习机会,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而儿童的自由时间也正日益变成屏幕时间。
    B.当前,儿童获得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表达的机会正越来越取决于互联网。
    C.网络中一些危险的内容正给儿童带来巨大冲击,儿童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隐私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D.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理性认识风险,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儿童的“数字韧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作为信息获取者,有可能被相似的信息限制,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
    B.由于儿童比成人花在网上的时间更多,所以,儿童比成人更需要培养“数字韧性”。
    C.“数字韧性”可理解为在数字时代遭遇网络风险时表现出的适应、调整和发展的技能。
    D.中学生的数字化成长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增加,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完善。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使儿童在数字化时代具有更强的“数字韧性”?请简要概括。

    组卷:4引用:2难度:0.6

三、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健全的腿
    萧红
    “‘人民革命军’在哪里?”二里半突然问起赵三。这使赵三想:“二里半当了走狗吧?”赵三没告诉二里半。二里半又去问青山。青山说:“你不要问,再等几天跟着我走好了!”
          二里半急迫得好像他就要跑到革命军去。青山长声告诉他:“革命军在磐石,你去得了吗?我看你一点胆量也没有,杀一只羊都不能够。”接着他故意羞辱他似的:“你的山羊还好啊?”
          二里半生气了,他的白眼球立刻多过黑眼球,他的热情立刻在心里结成冰。
          二里半吃饱饭,好像一切都有希望。他没生气,照例自己笑起来。他感到满意,离开了青山家,在小道不断地抽他的烟火,天色茫茫的并不引起他悲哀,蛤蟆在小河道一声声哇叫。河边的小树随了风在骚闹,他踏着往日自己的菜田,他振动着往日的心波。菜田连根菜也不生长。
          那边人家的老太太和小孩们载起暮色来在田上匍匐。他们相遇在地端,二里半说:“你们在掘地吗?地下可有宝物?若有我也蹲下掘吧!”
          一个很小的孩子发出脆声:“拾麦穗呀!”孩子似乎是快乐,老祖母在那边已叹息了:“有宝物?……我的老天爷?孩子饿得乱叫,领他们来拾几粒麦穗,回家给他们做干粮吃。”
          人间已是那般寂寞了,天边的红霞没有鸟儿翻飞,人家的篱墙没有狗儿吠叫。
          天更黑了!黑得和帐幕紧逼住人脸。最小的孩子,走几步,就抱住祖母的大腿,他不住地嚷着:“奶奶,我的筐满了,我提不动呀!”
          祖母为他提筐,拉着他。那几个大一些的孩子卫队似的跑在前面。到家,祖母点灯看时,满筐蒿草,蒿草从筐沿要流出来,而没有麦穗,祖母打着孩子的头笑了:“这都是你拾的麦穗吗?”祖母把笑脸转换成哀伤的脸,她想:“孩子还不能认识麦穗,难为了孩子!”
          五月节,虽然是夏天,却像吹起秋风来。二里半熄了灯,雄壮着从屋檐出现,他提起切菜刀,在墙角,在羊棚,就是院外杨树下,他也搜遍。他要使自己无牵无挂,好像非立刻杀死老羊不可。
          这是二里半临行的前夜。
          老羊呜叫着回来,胡子间挂了野草,在栏棚处擦得栅栏响。二里半手中的刀,举得比头还高,他朝向栏杆走去。
          菜刀飞出去,喳啦地砍倒了小树。
          老羊走过来,在他的腿间搔痒。二里半许久许久地摸抚羊头,他十分羞愧,好像耶稣教徒一般向羊祷告。
    清早他像对羊说话,在羊棚喃喃了一阵,关好羊栏,羊在栏中吃草。
          五月节,晴明的蓝空。老赵三看这不像个五月节样:麦子没长起来,嗅不到麦香,家家门前没挂纸葫芦。他想这一切是变了!变得这样快!去年的五月节,清清明明似的,就在眼前似的,孩子们不是捕蝴蝶吗?他不是喝酒吗?
          李青山的身子经过他,他扮成“小工”模样,赤足卷起裤口,他说给赵三:“我走了!城里有人候着,我就要去……”
          青山没提到五月节。
          二里半远远跛脚奔来,他青色马一样的脸孔,好像带着笑容。他说:“你在这里坐着,我看你快要朽在这根木头上,……”
          二里半回头看时,被关在栏中的老羊,居然随在身后,立刻他的脸更拖长起来:“这条老羊……替我养着吧!赵三哥!你活一天替我养一天吧!……”
          二里半的手,在羊毛上惜别,他流泪的手,最后一刻摸着羊毛。
          他快走,跟上前面李青山去。身后老羊不住哀叫,羊的胡子慢慢在摆动……
          二里半不健全的腿颠跌着颠跌着,远了!模糊了!山岗和树林,渐去渐遥。羊声在遥远处伴着老赵三茫然的嘶鸣。
    一九三四年九月九日
    注:《生死场》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共十七章。在第一章节《麦场》至第十章节《十年》里,作者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小说后七章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东北地区沦陷后,广大农民悲惨的生活状态以及渐渐苏醒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情绪。本文选自《生死场》第十七章,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的是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乡村的生活情景,这里的人们愚昧、麻木,这里闭塞、荒蛮,人们没有文化他们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绰号或代名词。如:二里半、老赵三、麻面婆、王婆、罗圈腿、李二婶等。
    B.文中几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有着重要作用,如二里半吃完饭回家路上看到的乡村景物,烘托了二里半此时惨淡、苦痛、矛盾的复杂心情。
    C.文中画线部分描绘了一幅凄凉死寂、毫无生机的农村图景,也暗示了当时民不聊生、暗无天日的社会环境,情与景交融。
    D.小说中老祖母领着孩子们拣麦穗的画面令人动容,幼小的孩子还不认识麦穗,捡了一筐蒿草,这个小插曲呈现出一种“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
    (2)鲁迅在《生死场》的《序言》中写道:“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力透纸背;……”结合这句话分析二里半这个人物形象。
    (3)小说以二里半与山羊诀别作结束,小说自始至终也没有说明过山羊究竟给二里半带去了哪些现实利益,那么二里半养的山羊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组卷:14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抑郁症除了表现为悲伤、兴趣缺失、自责等症状外,还有很多其他症状,①            。大量的数据告诉我们,②            ,因为长期的疼痛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减少了患者参加社交活动的意愿,还降低了学习和工作能力,打击了患者的自信心,甚至因为疼痛导致睡眠问题的产生,长此以往便易形成抑郁症,但大部分疼痛患者的精神问题③            ,以致贻误了患者的病情,错失早期诊治的机会。
          事实上,在抑郁症患者中,疼痛性躯体症状发病率很高。但这种疼痛性躯体症状不容易进行自我识别,会导致抑郁症的诊断滞后,并直接导致抑郁症痊愈的机会降低。早期诊断并同时治疗抑郁的情绪和疼痛性躯体性症状会使抑郁患者痊愈的机会大大增加。越早诊断和治疗抑郁,预后会越理想。
    (1)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复句,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组卷:7引用:3难度:0.6

六、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明顾宪成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体现了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当代青年将求知作为人生追求,并展现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目前有相当多的高中生,在刻苦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家乡文化生活、社会公益活动、国际交流互动等,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体现了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上述材料能给新时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