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2 22:3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然而古诗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难分难舍造成了它自身的窘境,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吻合人们的“约定俗成”而使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完整正常而使意义过分明确,虽然这种符合人的思维与语言习惯的诗句容易让人感到自然、质朴、亲切、熟悉,但是它也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当人们习惯了这种平直流畅的诗句之后,不免又会由习惯变为淡漠。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变得更像诗歌,怎样才能更好地构造一种与散文全然不同的诗歌语言世界呢?
          从谢灵运、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令人想起俄国形式主义诗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谢灵运诗的“典丽新声”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歌质直、自然语言习惯的有意矫正。他的诗里越来越少用虚字、多用对语、讲究韵律、善镶丽字等趋向,使诗歌语言大大变形,并影响了一代诗风;沈约、谢朓、周颙、刘绘等人“务为精密”的努力与“八病”说的提出,更进一步使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分道扬镳,逐渐完成了对日常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过程。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是“歪斜”“别扭”“弯曲”了的语言,“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因此,当古诗经过漫长岁月仍以它一成不变的、与散文语言相近而不能引起人们新奇感的语序讲述着各种内容时,人们就感到了变革诗歌语言习惯的意义。同时,中国古诗的主题多集中在人与社会(道德与功业)、人与自然(死亡与永恒)、人与人(爱情与仇恨)这些“老生常谈”里,如果意象与形式再重复而陈旧,诗歌便将衰亡了。因此,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自然山水中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情感)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逐渐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距离拉开,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而省略与错综正是构成这一形式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省略(如古诗中常见的“我”“汝”等主语代词,“于”等时空位置介词,“乃”等判断系词,“之”等助词,“乎”“也”“焉”等句尾虚词)。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副词、介词在诗中的逐渐消失,使时空位置模糊了,因而“直线的过程”还原为“平列的组合”,时间空间一下子变得无限广阔;主语性代词的逐渐消失,使诗句的视觉角度模糊了,读者可以从这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即视点游移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
          其次是词序的错综。省略使诗句结构关系松散,关联词逐渐消失,就像本来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下子松散开来一样,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松动了,因而词可以互相易位,这种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意蕴复杂,包容了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与意义的互摄性。以杜甫《旅夜书怀》为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诗人的所思所见,依照日常语序,应是——
          微风(吹动)岸(上)细草,
          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自矗立)。
          或者是——
          微风(吹动着)细草(之)岸,
          独(立)夜(中的)危樯(之)舟。
          或者是——
          岸(上的)细草(在)微风(中摆动),
          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立)。
          这里,省略的成分不仅有表示处所的介词“在”,表示方位的“上”“中”,表示从属关系的“的(之)”;还有谓语动词“吹动”“矗立”,这样,诗境便“还原”为物象平列杂陈的这种“生成转换”为语言之前的视觉印象,并由此发生了理解的歧义,平列错陈的视觉印象使读者更贴近诗句中的自然境界,理解的歧义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白”,而诗的魅力不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与朦胧的意味么?
    (摘编自葛兆光《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
    材料二:
          每个艺术家都要创造形式来表现他的思想。有些人以为形式最好不谈,歌德说过,文艺作品的题材是人人可以看见的,内容意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把握,至于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我认为每一个艺术家必须创造自己独特的形式,而事实也是如此,十个艺术家去表现同一个题材,每个人表现的形式一定不同。要使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需要创造形式。所谓形式主义,变成形式的游戏,歪曲了形式的本质。没有创造性的形式,很可能不美,不能打动人心。艺术品能够感动人,不但依靠新内容,也要依靠新形式,假若观众无动于衷,那才是形式主义。真正的艺术家是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自然要有内容,要有饱满的情感,还要有思想。艺术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艺术家不是赤裸裸地表达,而是让人探索无穷,几百年以后还有影响。讲来讲去,一句话:在艺术创作中要有形式的创造,所谓形象就是内容和形式。
    (节选自宗白华《艺术形式美二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相似是因为诗歌还没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
    B.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诗意过分明确,会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
    C.从谢灵运等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是一个诗歌语言“陌生化”的过程。
    D.在艺术创作中,没有艺术形式的创造就不能使作品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不仅努力更新意象,而且更重视矫正质直自然的语言习惯,重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
    B.省略既让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又使诗句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还使诗歌意蕴复杂化,使诗境更曲折多变。
    C.艺术品能感动人,不但靠新内容,也要靠新形式,所以要引起人们对诗歌的新奇感,就必须变革其语言习惯。
    D.真正的艺术家拒绝赤裸裸地表达,只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让人探索无穷。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B.百年积死树,千尺挂寒藤。(何逊《渡连圻二首•其一》)
    C.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一》)
    D.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吕本中《兵乱后杂诗•其一》)
    (4)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引证法,请简要分析其用法上的差异。
    (5)请结合材料,从省略与错综的角度,简要分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形式美。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众筹
    马金莲
          虎丽丽发来个链接,也只是发了一个链接。
          马圆收到后匆匆扫了一眼,款项发起人虎梅花,需要救治者虎大朋,男,六十四岁……马圆看着看着张大了嘴巴,虎大朋,熟人啊,虎梅花和虎丽丽的父亲。马圆老家的,一个庄子里的乡亲。据描述,是在家里干活的时候,忽然晕倒并且长时间昏迷不醒,送到省医院后抢救过来了,需要手术,预计费用十五万元以上。十五万不是小数目,虎大朋家肯定拿不出。虎家的情况马圆知道,山区农民家庭,世代种地为生,闭上眼用三个手指头都能把他们的家底数出个大概。三十多年前,马圆和虎梅花还是少年玩伴的时候,虎梅花跟马圆抱怨,说她爷爷偏心,分家的时候多给了她大伯家一亩地,理由是大伯家头胎生了儿子。虎梅花的妈认定公婆偏心,天天为一亩地闹脾气。她说一亩地,能打三两袋子粮食哩,能让一个娃吃半年哩,够家里一年的油盐酱醋花销哩……
          虎丽丽能把为她父亲筹钱的链接发给她,说明她们姊妹心里还是看重马圆这个童年玩伴的。马圆先给患者做了证明:童年闺蜜的父亲,情况属实。发多少钱合适呢?她选了二百。发出去了,觉得少,又发了三百。发完朋友圈,马圆心里不踏实,再细看虎大朋的筹款内容,文字描述的口吻很熟悉,是众筹平台常见的那种,正因为太熟悉,刚才她是跳跃着粗看了一遍。
          她一个字一个字往下看。虎梅花以自己的口气描述了求助事件。患者是南部山区农民,家里生计本来艰难,妻子长期患有风湿性腰腿疼,靠吃药维持。大女儿患有小儿麻痹,生活不能自理。小儿子有慢性癫痫,长期得不到治疗,随时有生命危险。
          马圆看了两遍,然后把网上陈述的情况,和她记忆中知道的虎家的情况,进行衔接和融合。照片里躺着的确实是虎大朋,可患者家庭经济情况的描述,咋有些不太一样呢?虎大朋家啥时出了三个残疾人?
          她一条一条梳理,一条一条消化。虎大朋妻子常年腰疼腿疼,靠吃药吊着,这个可以接受,农民嘛,下了一辈子苦,老了浑身疼是常见病。只是虎家小儿子啥时候成了慢性癫痫?难道他是属于间歇性的,自己没机会看到?马圆说服自己,也许真是自己不知道。可是,虎梅花啥时候成残疾人了?还生活不能自理?马圆和虎梅花一起厮混了五六年,从拖着鼻涕到小学毕业,谁脸上几颗斑点、身上有胎记,也都一清二楚。
          马圆给母亲打电话,问候完父母的近况,话题就转到了虎家。母亲絮絮叨叨说虎大朋病重,县里的医院看不了,到省里去了。又杂七拉八地说了一些四邻八舍的近况,啰唆了半天,马圆本来要问的内容竟然给忘了,挂了电话再想起来,马圆感觉那种冲动的情绪已经提不起来了,干脆就不问了。她照旧关注着筹款的进度。距离动手术还有一天时间,她终究忍不住又发了五百。
          虎大朋的手术情况应该是不错的,虎家需要的钱,最终款额停留在五万一千四百元,平台显示已经提取。看到这里马圆心里一个悬着的东西落了地,只是她从此有了个奇怪的习惯,就是每天都关注虎家姊妹的朋友圈。她看到虎家姊妹在省医院照顾虎大朋,两个人轮流陪护。有时候是虎丽丽半夜了还醒着,发一张虎大朋病床上的睡姿;有时候虎梅花在给虎大朋擦洗;有时候姊妹俩一起出去吃饭,油汪汪的酸辣粉,吃得满嘴油,呵呵笑。
          不久马圆看到虎大朋出院了,回家了,虎丽丽姊妹俩应该是一起跟着陪护回家的,两个人的朋友圈里都出现了老家、村子、院子、虎大朋女人。虎大朋的女人果然是有些病态的,走路尤其慢。有一天虎丽丽的朋友圈出现了她两个兄弟,马圆注意观察那个显小一点的,那个得慢性癫痫的,她没看出任何的迹象。她觉得自己挺无聊的,干脆不再天天看虎家姊妹的朋友圈了。
          春天过去,炎夏跟着就来,看着松松垮垮摇摇欲坠的蚊帐,发现它很陈旧了,应该买个新的换掉它。她上京东看,又上淘宝看,看了一圈,发现质量稍微好点的,都得一二百元,还有更好的,轨道滑杆的尤其贵,她其实一直想要买个轨道的。但她掂量一阵没下单,好几百呢。
          退出购物网页,马圆好像被什么牵引着,手指点开了微信。先看虎梅花,再看虎丽丽。虎梅花早晨发了个帖子,她出门了,坐的是火车,没说去哪里,去做什么。再看虎丽丽,她的最近帖子是昨天发的,晚饭时候,一张饭桌上摆了八九个碟子,碟子里红的肉卷,白的鸡翅,绿的蔬菜,一口鸳鸯锅里红的油汤和奶白清汤翻滚着。虎丽丽配发了文字,说简单点,吃个火锅,呵呵。
          马圆干脆不管蚊帐了,坐在地上看虎家姊妹的朋友圈。好几个月没关注了,新帖子太多。一边看,一边寻找,也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但能确定在寻找。不可能什么都没有。一个人好好地过着普通日子,忽然就一头栽倒,接着是十五万的天文数额,接着是发帖求助。马圆还记着以虎梅花口吻发出来的文字:我们实在走投无路,只能恳求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当时马圆眼前浮现出虎梅花的脸,一张被生活揉搓得不忍直视的脸。马圆舍不得少年的伙伴这样艰难,那几天吃不下饭,睡到半夜爬起来看筹款进度,替虎梅花姊妹感受着人情冷暖
          时隔半年,马圆又感受到另外一种人情冷暖。她在虎家姊妹的朋友圈里寻找着什么,她没找到。筹款帖子已经不在,被删除了。
    (节选自2021年4月《人民文学》)
    文本二:      马金莲的小说创作始终关注着西海固大地上的民间生存,深情而诗性地书写着这片苦土上所承载的苦难。苦难是马金莲小说创作中一个十分显在的主题。具体而言,苦难主题在马金莲小说中主要表现在:生存苦难、生命苦难、人性苦难。
    (节选自李慧东《马金莲小说苦难主题简析》)(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圆的童年闺蜜是虎梅花,而给她发链接的却是虎丽丽,姐妹俩这样做,可以避免某种尴尬,体现了成人世界的敏感和复杂。
    B.“发完朋友圈,马圆心里不踏实”,主要是因为马圆害怕众筹信息得不到人们的关注、响应而无颜面对需要帮助的要好的朋友。
    C.马圆给母亲打电话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弄清虎家的真实情况,以便让爱心真正服务需要帮助的人,从而让人们的付出更有意义。
    D.文本一画线处的“人情冷暖”,是指人们对虎家的不幸遭遇的不同表现,有的无动于衷,有的热心捐助,冷和暖交织在一起。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虎丽丽只发了一个链接,如此安排,有强调的意味,同时与小说结尾形成巧妙呼应,有利于揭示虎家姐妹的处事风格。
    B.马圆为虎大朋捐助的一千元是先后分三次完成的,这样写能真实展现其道德意识提高的过程,从而将人物塑造得更加真实,丰满。
    C.众筹、链接、朋友圈,信息化背景为故事情节构建、人物性格展现、矛盾冲突制造提供了平台,使小说具有了典型性和普遍意义。
    D.小说将马圆的外在行为与内心活动有机融合,彼此照应,既使情节铺排灵活机动,又利于表现人物内在情感,增强读者的代入感。
    (3)围绕虎家的境遇,马圆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4)文本二提到的“生存苦难、生命苦难、人性苦难”,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组卷:9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因情写景,借景抒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①       ,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所谓(  ),正是此意。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②       ,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样也能写出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平之秋景物众多,作者选择了槐树的落蕊、秋蝉衰弱的残声、微凉的秋雨等颇具悲凉之感的景物,来表现对故都的思念与眷念,皆因它们③        ;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玉砌雕栏,也都高度暗含了作者失落、悲伤甚至绝望的心境。这样的文字,处处写景,字字关情,能给读者以思考或震撼。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C.“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颖亭留别》)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组卷:9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而“树德”则是劳动教育所能带来的首要价值。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并非为社会提供生产劳动产品,更重要的是,劳动教育可以让青少年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材料二:“我的鞋子呢?”“谁把我的牙膏拿走了?”“我的书放在你那里没有?”6时10分,某中学女生寝室楼,喊叫声此起彼伏。6时30分过后,人影无踪,留下满室狼藉,被子堆在床上,大桶里塞满脏衣服……
          材料三:“不想被叫做袜子帝!”大学精彩生活刚刚拉开,从湖北考到天津的宇浩就开始发愁了。从老家带来的十几双袜子已经被他穿了一遍,不愿洗衣服的他天天攒着,没想到半个月过去,泡着的水盆已经长出了水生植物,远看就像一丛丛小蘑菇。
          材料四:一中校园,轮到每班一次的校园大扫除活动中,有些同学劳动工具都不会使用,劳动技能近乎零,更没有劳动的样子。校园里随处可见学生直着腰手拿扫帚,扫地不过一寸、频率半分钟落地一次的现象;食堂,垃圾桶里装满了学生吃剩的饭菜,而超市里人潮汹涌,各种买买买;环卫保洁工人刚刚清扫了垃圾,有的学生又随手乱扔;每周三的班级大扫除,有的同学拿起扫帚抹布象征性地划两下,更有甚者逃之夭夭。还有同学说:“劳动花费时间,不如用来学习。”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读完之后,作为青少年的你,对“劳动与品德”之间的关系有着怎样的思考呢?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