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七校联考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1 18:0:2

一、学校开展“走近艾青,品味诗韵”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任务。(15分)

  • 1.在“艾青诗歌朗诵会”中,你是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话,作为这一次诗歌朗诵会的开场白。

    组卷:10引用:1难度:0.9
  • 2.文学社将从下面两张图片选择一幅作为专题活动的宣传海报主题图片,请你为文学社选择一幅,结合诗歌内容和阅读感悟说明理由。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学校开展以“吟诗诵文,探究情感”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参与完成任务。(23分)

  • 7.学校开展“走进议论文,正确认识文化遗产”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文化遗产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范星盛
    ㅤㅤ①在最近流行的影视与文学作品中,文化遗产越来越成为文化作品的鲜亮背景。《长安三万里》中出现的多座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千里江山图》展现的浓郁的上海老城老建筑味道等,都引发了广泛关注,助推了有关城市的旅游热度。城市旅行、城市漫步渐趋风行,将城市文化遗产串珠成线。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如何,文化遗产当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详加讨论。
    ㅤㅤ②首先,文化遗产为城市保留了历史记忆,塑造了城市的凝聚力。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文化遗产是城市的“乡愁”所在,就如同故乡门前的老树,承载了儿时的回忆和家的温暖。世事变迁,老树仍在,人们和故乡沟通的纽带就依然存在。如南京文庙棂星门前的垂带石,是很多老南京人儿时游乐的场地,实际上构成了保留和生成城市群体记忆的“记忆场所”,在后来的文物修缮时被特意保存,并成为了博物馆中的展示内容。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也集中整理了沿线居民对中轴线文物间的故事和回忆。
    ㅤㅤ③再者,对于城市的新居民而言,体验、认知、熟悉城市文化遗产的过程,也是其融入城市文化、构建城市归属感的过程。地理学家段义孚曾提出“恋地情结”的概念,指出“作为具体存在的社会性的人,我们需要一些赖以养育和支撑并感到亲切的地方”,而“场所”正是“感知”的价值中心。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大浪淘沙般的城市变迁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历史印记,构建了新老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最终强化了城市的凝聚力。
    ㅤㅤ④文化遗产不仅面向过去,更指向未来,是生成城市新文化、新风尚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年来,我国一批具有特色的城市建筑设计、文化创意、文学书写的涌现,都呈现出和城市文化遗产紧密相连的新特点。上海结合城内不同时期的老建筑凝练了特色城市漫步路线,西安年轻人以明城墙为背景开展地方歌会,长沙围绕橘子洲区域形成了绚丽的城市展演,重庆依托山城建筑街巷打造了城市创意步道,景德镇在传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孕育了新潮的瓷器市集……古今交融的城市景观中穿行着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城市博物馆演变为人流涌动的教育、休闲公共空间,正在成为中国诸多大城市新的形象。大到城市建筑、文化景观的营造,小到新兴街牌、冷饮、面点等的孵化,文化遗产成为了城市新设计的重要来源,承载和催化了青年群体的创意,构成了中国城市新文化引人注目的新引擎。
    ㅤㅤ⑤在新时代,文化遗产与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息息相关,城市的经营者应当关注到这些进行中的新变化,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保存城市的历史格局与历史风貌,为城市文化传承守土尽责。此外,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和吸收“创意城市网络”等城市新发展理念,从多角度为遗产与新业态、新青年的连结铺路搭桥,让城市遗产与智慧城市、基础教育、科技创新等多行业形成关联协同,使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令旧遗产为新城市的美好生活提供不竭动力。
    (2023年09月15日《中国青年报》)(1)文章第①段写了《长安三万里》《千里江山图》等流行的影视与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②③④段的顺序可否调换一下?为什么?
    (3)下面的材料可以放到文章的哪一段作论据?请说明理由。
    材料ㅤㅤ近年来,河南博物院的一系列文创产品个个是爆款,风靡全网,博得众多年轻人的喜爱。这里推出的“AR弹幕”服务,让游客在博物院观赏文物的同时,用手机扫描文物打卡,并发送“弹幕”留下感想,实现了与其他打卡游客隔空交流。
    (4)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当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组卷:31引用:1难度:0.5

三、阅读漫画,完成“表达与交流”任务。(50分)

  • 8.阅读下面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上面漫画,引发了你哪些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ㅤㅤ要求:(1)题目自拟;(2)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和师生姓名等。

    组卷:3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