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2021年同步练习卷(5)
发布:2024/12/10 10:0:2
一、情景默写。
-
1.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
(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3)同游美景,文字记录过相遇的惊喜,更承载了志同道合的愉悦。舟至湖心亭,张岱偶遇赏雪之人,对方感慨:“
(4)思乡、思亲是游子心中化不开的一缕情愫。她可以是一封无法寄出的信件,“组卷:608引用:4难度:0.8
二、综合性学习。
-
2.你们班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
(3)【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组卷:41引用:2难度:0.7
三、课内阅读。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狼》)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 C.相与步于中庭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月色入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念无与/为乐者
(3)将下面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强调“闲”,《湖心亭看雪》着重“痴”。“闲”字,表现苏轼组卷:3引用:1难度:0.5 -
4.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无聊的人)
B.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鸢飞戾天者 念无以为乐者 C.无他,但手熟尔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月色入户 木兰当户织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4)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组卷:40引用:2难度:0.6 -
5.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怀民亦未寝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3)请你指出文中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描写技巧和表达效果。
(4)文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请你指出作品中包含作者的哪些情感?组卷:19引用:3难度:0.6 -
6.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组卷:12引用:3难度:0.5 -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月色入户 (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怀民亦未寝(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句作者点明时间,“月色入户”是“欣然起行”的原因。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朋友之间友谊深厚,情怀相投。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D.本文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写景与抒情。组卷:3引用:1难度:0.5 -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解衣欲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相与步于中庭 五十步笑百步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念无与为乐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A.何夜无月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B.相与步于中庭 于我如浮云 C.念无与为乐者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惟手熟耳
A.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以动衬静,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C.本文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都浓缩在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中。
D.本文虽然仅80余字,但综合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组卷:9引用:1难度:0.5 -
9.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月色入户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从“闲人”一词你体会到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4)文中加点的“遂”和“但”很值得品味,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赏析。组卷:22引用:3难度:0.4 -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 B.念无与为乐者 此乐何极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D.庭下如积水空明 以伤先帝之明 A.盖竹柏影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B.欣然起行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C.相与步于中庭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念无与为乐者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4)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组卷:18引用:1难度:0.5 -
11.阅读《记承天寺夜游》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请用“/”符号给划线句子断句。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怀 民 亦 未 寝 相 与 步 于 中 庭。
(2)说说下面两个句子在写景方面的异同。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组卷:3引用:1难度:0.9
四、对比阅读。
-
3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是日更定矣:
④上下一白:
(2)选出下列加点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湖中焉得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念无与乐者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D.相与步于中庭 战于长勺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5)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组卷:7引用:1难度:0.6 -
35.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①矣,余拏②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⑤更⑥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⑦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②拏:通“桡”,撑(船)。③毳衣:细毛皮衣。④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⑤焉得:哪能。⑥更:还。⑦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盖竹柏影也
③是日更定矣
④及下船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
B.庭下如/积水/空明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3)句子翻译。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甲文赏月夜美景,乙文看西湖夜雪。同为夜中赏景,两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组卷:16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