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云南省大理州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6 15: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这种时势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在这里不发生“反对”,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然没有反对的必要。
          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权力产生方式不同,社会冲突、合作产生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社会本身变动产生了长老权力。
    B.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变迁,继而产生“文化英雄”和时势权力。
    C.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不能反对,也不容忍反对,因此被教化的也就没有反对的必要。
    D.注释是为了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种保留“面子”的“反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到本书前面提出的三种权力,引出了后文的论述对象“时势权力”。
    B.文章通过对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的对比论证,证明时势权力先进于长老权力。
    C.文章引儒家注重的“孝”道“无讳”,意在说明长老权力是不能容忍反对的。
    D.末段举“面子”“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词句,说明了注释大量存在于乡土社会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继替与社会变迁二者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一个社会不会突然与旧结构完全不同。
    B.一个人,只要他能提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他就能成为“文化英雄”。
    C.乡土社会是一个容易安定的社会,缺少“领袖”和“英雄”,因此时势权力在乡土社会中不易产生。
    D.只要表面上承认长老权力的形式,内容就可以经注释而改变,口是心非、虚伪也就不可避免了。

    组卷:22引用:9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青蒿素是中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摘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在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中医药的价值再次受到世界瞩目,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多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越南、新加坡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3个中药产品已完成欧盟传统药物注册;多个中药产品在美国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为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发展,保障中医药的安全、有效、合理应用,已发布了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世卫组织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是中医药进入国际医疗市场的巨大推动力。而“一带一路”倡议快速推进,促使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营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和巨大空间。
    (摘编自张俊华等《循证中医药学的现在和未来》)      材料三:
          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发现其背后隐藏的事物间的相关性,或事物内部的规律及特征。中医药学通过吸纳老子“道”文化思想及内涵,将自然之道比类人体之道,促进了自身整体观念的形成及发展,提倡人类生存应该顺应自然及生命的规律及法则,进而明确以揭示人体生命现象规律为中医药学的根本任务。因此,大数据时代试图预测及发现事物的规律,与中医药学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及哲学思辨力图阐释人体生命的基本规律有相通之处。借助大数据研究思维及方法,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与创新,具有明显的理念优势。
          由于中医学是依“观物取象”和“立象尽意”方法形成的人身科学,主要是意象思维的产物,故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构建过程中,虽有一定的结构解剖及形态观察基础,但主要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感悟及体悟方法,通过对自然社会及人体自身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对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及升华,经验证及修正后逐渐取得共识。所以建立于个体临床实践基础上的中医药的学术理论,历经数千年漫长而坎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间虽有部分学术理论创新,但其形成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医疗信息产生的速度空前迅捷,数量空前庞大,尤其是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强化,如电子病历系统的普及应用,使获取临床诊疗大数据成为可能,通过中医药大数据的共享、整合、集成、分析,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医药学理论研究效率,发现现代中医药学新规律及新特征,最终实现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诊疗理论创新和中药临床评价方法创新,加快重大中药新药创制进程。
    (摘编自何伟《大数据时代与中医药学术创新》)(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医药走出国门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巨大空间,从而满足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不断增长的需求。
    B.中医辨证施治疗法,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候,对症下药,并根据其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从而起到良好效果的治疗方法。
    C.中医药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人体生命现象规律,它吸纳了老子“道”的思想及内涵,提倡人的生存应顺应自然与生命之“道”。
    D.电子病历系统等医院信息化软件硬件的普及应用,为人们获取临床诊疗的大数据并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多方面研究提供了条件。
    (2)下列有关“中医药”的表述,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中医药智慧果实累累,在实践中用从青蒿中提炼的青蒿素治疗疟疾,打破了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种特定疾病的局限。
    B.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构建,主要采用感悟及体悟的方法,但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顺应时代去发展与创新。
    C.中医药进入国际医疗市场的巨大推动力,来自世卫组织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发布的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
    D.中医药的价值是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才受到世界瞩目的,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因此得以加快。
    (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促进中医药学发展的举措。

    组卷:7引用:4难度:0.1

(三)文字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在人间(节选)
    高尔基
          晚上还是不让我点灯,因为大家都把蜡拿到寝室里去了。我没有钱买蜡,便偷偷把蜡盘上的蜡油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头盒里,再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用棉线做灯芯,便点起一盏烟气腾腾的灯,整夜放在炉子上。
          当我翻动一页书的时候,那昏红的火头就摇晃不定,好像要熄灭的样子。灯芯常常滑进燃得很难闻的蜡油里:油烟熏我的眼睛。这一切不便,都在看书阅读的快乐中消失了。
          这些书籍在我的眼前展开了一个一天天扩大起来的世界;这里有梦一般的城市,有高山和美丽的海滨。生活美妙地展现开来,大地更富于魅力:人多起来了,城市增加了,一切都变得更加多样。现在,我望着伏尔加河对岸的远方,已明白那儿并不是一片荒漠,而在以前,当我遥望伏尔加河对岸的时候,我感到一种特别的烦恼;草场平坦地扩展着,披着破衣似的黑色灌木丛,草场的尽头矗立着参差不齐的茂密森林,草场上空展开一片混浊寒冷的蓝天,大地空旷而凄凉,我的心也空落落的,一种淡淡的悲愁,撩乱着它。这种忧郁的空虚没有给我半点希望,它只是把我心中所有的一切都吸尽了。
          这些书籍把另一些国家和民族的状况告诉了我,把古代及现世的许多事情讲给我听,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是我所不懂的,这使我感到苦恼。有时候一些奇怪的名词刺到我的脑子里——什么“形而上学”“宪章运动者”一类奇怪的名词,使我实在有点头痛。有时候,一些句子像扎进手指的刺一般在我的记忆里停留很久,使我再也不能去想别的事情。
          我记得念过这样的怪诗:
          匈奴族的酋长阿底拉骑着马,
          满身披着钢铁甲胄,
          像坟墓般地阴郁和沉默,
          在无人境中行走。
          他的背后有一队乌云一样的大军在追寻着叫喊:
    “何处是罗马?何处是雄伟的罗马?”
          我已知道罗马是一座都城,但是匈奴是怎样一种民族呢?我必须把它弄明白。
          我找到一个好机会,就向主人维克多问。
    “匈奴?”他惊奇地重复了一句,“鬼知道这是什么呀?”他不赞成地摇了摇头。
    “你满脑子都是些无用的东西,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呀,彼什科夫。”
          不管是好事坏事,可是我要知道它。
          我觉得团队里的牧师索洛维约夫一定会知道匈奴是什么,我在院子里碰到了他就拉住他问。
          他用黑手杖拄着地,对我说:“这个跟你有什么关系呀?”
          涅斯捷罗夫中尉对我的问题恶狠狠地回答说:“你说什么?”
          于是我决定,关于匈奴这个问题得去问药房里那位药剂师,他对我总是和和气气的。他有一张聪明的脸,大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匈奴,”药剂师戈利特贝格对我说,“匈奴是吉尔吉斯那样的游牧民族,再没有这个民族了,现在已经消失了。”
          我觉得难过懊丧,倒不是因为匈奴人消失,而是因为把自己烦恼了这么久的那个词的意思,原来如此简单。
          但我还是很感激匈奴。自从我为这个名词大伤了脑筋之后,我的心踏实了许多,而且由于这位阿底拉,我跟药剂师戈利特贝格接近起来了。
          这个人能够很通俗地解释一切难懂的名词。他用两个手指头把眼镜正一正,从厚玻璃片中盯住我的眼睛,好像拿一些小钉子钉进我的脑门一般,对我说:“好朋友,一个名词好像树上的一片叶子,为了明白为什么这些叶子不是那样的而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先明白这株树是怎样生长起来的,必须学习。好朋友,书好比一座美丽的园子;园子里什么都有:有的叫人见了舒服,有的对人有用处……”
          我常常到那药房里去,为那些害慢性“烧心”病的大人们买苏打粉和苦土,为孩子们买月桂软膏和泻药,我就顺便去找他。他的简短的教导,使我对于书籍的态度更加端正了。不知不觉地我对书籍好像一个酒徒对酒一般。变成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书籍使我看见了一种另外的生活,一种使人产生去干大事业的强烈感情和愿望的生活。我看出在我周围的那些人,既不会干大事业,也不去干犯法的事,他们活着,好像跟书中所写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他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呢?——这是难解的。我不愿过这种生活……这是我很清楚的,我不愿意………
    (有删改)文本二:
    《高尔基传》序言“你走了,而你栽的花还留着,还在生长。我看见这些花,就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走后在喀普里留下了一些好东西——花。如果你随时随地,在你的一生中只给人们留下好东西——花、思想和关于你的美好回忆,那么你的生活就会轻松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自己是别人所需要的,这种感觉会使你的心灵丰富起来。你要知道,给予永远比索取更为愉快。”这是一位父亲在80多年前给爱子写的一封信。这位真挚亲切的父亲,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的一生,正是“给人们留下好东西”的一生。他艰苦的生活历程、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博大深邃的思想,使他深受世人敬仰。他创作的作为这些历程、精神、思想之体现的许多杰出的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星星。
          茨威格曾经这样赞美高尔基:“我已经多年没有感受过只有在您写的带回忆性的作品中才感到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那种开朗、人性的真挚之情……我承认,我很羡慕您善于如此朴素清晰地描写事物的才华。在欧洲,谁也没有这样的才华,甚至托尔斯泰也没能写出如此高度的朴实无华。”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因为真实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这种真实不仅仅指书中叙述的内容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也不仅仅指作品的叙述语调是公允的,它更多的是指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客观真实的。三部曲展示的其实是高尔基对于生活的主观体验,但严肃的生活态度使这一切变得客观。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籍在“我”的眼前展开逐渐扩大的世界,“生活美妙地展现开来,大地更富于魅力”,这些句子表现了读书带给“我”的快乐。
    B.面对“我”的询问,除了药剂师认真回答了之外,其他人都态度恶劣,恶言相向,这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情的冷漠。
    C.“我没有钱买蜡”“我不愿过这种生活”,这些语言直白显露、朴实无华,能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真诚,质朴动人。
    D.高尔基给儿子的信中多次提到的“花”,内涵丰富,既实指儿子栽的真实的花,也代表着儿子留给人们的“好东西”。
    (2)请结合文本一,分析文章中写到的“诗怪”在全文中的作用。
    (3)文本二中说,高尔基的“三部曲展示的其实是高尔基对于生活的主观体验,但严肃的生活态度使这一切变得客观”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留白是绘画中常用的技法,创作者恰当留白,让方寸之地的画纸延伸出天宽地阔的美妙。其实①
     
    ,教育也需要留白。如果教育就是让孩子一天到晚不停地接受各种“新知”,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家长努力在孩子生活上留白,有助于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教师努力在②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只有两者都大胆放手,才能培养孩子的③
     
    ,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每个无知的孩子都是一件待完成的艺术品,每一幅作品的质量都与教育者的作为紧密联系。留白之处,自有教育。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艺术品”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组卷:3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在文学创作上提倡:把“真”确立为“论文衡艺”的标准;要突破经学束缚;提倡创新,反对模拟。
          其实,这何止是对文学创作的要求,做人做事亦应如此。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