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对称是一种结构,使得物体可以被分割成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几部分,或者使物体按照边界或中心呈现类似重复。
          试想你沿着北京天坛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这座沿着道路中轴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镜像对称)的例子。建于公元前447年—438年的希腊雅典帕台农神庙,无论从前方或侧面看,它都是对称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如果你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进公园,你会看到争妍斗丽的鲜花大都是对称的。比如,冬乌头就是旋转对称的。有些花还带有更多的对称,比如大丽花,除了旋转对称,还有一种由内而外、层次鲜明的对称。多重对称的叠加让花朵更加艳丽。
          以数学思维看,上面的所有例子,都包含着一个保持物体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明显的,这样的等距群把物体分成了相同的几个部分。依此理解,给出两个物体A与B,如果A的等距群包含了B的等距群,那么我们就说A比B更加对称。
          为了更好地表述这些概念,我们考虑四个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和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明显的,这不规则的四边形不是对称的。同样,直觉告诉我们,圆是最对称的,正方形比长方形更加地对称。事实上,圆的等距群是无穷的,并且包含了正方形的等距群,而后者又包含了长方形的等距群。
          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虽然人体总的来说是左右对称的,可是这种对称远远不是完全的。每个人左右手的粗细不一样,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更大或更圆,耳垂的形状也不同。
          不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地打破对称,艺术家有时也会极力地创造出残缺对称的图像和物体,可是仍然给人以和谐与平衡的美感。许多人也许会有这样的共识,脸上如果有一颗美人痣,那么会让人眼前一亮,可是如果有两颗对称的美人痣,肯定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有时候残缺对称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现。比如,建于公元前486年—460年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庙西门三角楣上的雕塑,它的外轮廓呈现出反射对称性,并且中线两边的人数相等,可是两边的塑像却有着很大差别。这是反射对称的变体。平移对称的近似也出现在艺术中。例如,在宋朝著名画家米友仁的画中,山峰基本上是呈现周期变化的。另一个近似平移对称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内以四季亭为连接点的湖岸画廊。
    (摘编自季理真《对称之美》)材料二:
          商周青铜器纹饰系统性很强,其基本特点是对称性,这一审美法则反映了中国先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古人将事物分为阴阳、高下、明暗等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对称的思想。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对称性可以被认为是其在艺术上的源头或集中表现。《国语》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是古人对美的一种定义,其本意也是讲究对称之美。商周青铜器纹饰体现的这种审美法则至今仍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上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上的变革也不可避免。1917年出现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提倡白话,反对文言,白话文取代讲求平仄、对仗的文言文,但是也给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语言自身的特色带来了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即是其在诗歌领域的反映,其中的“音乐美”认为作品要“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则主张“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实质上强调的就是对称性。
          中国古代的住宅基本上都是单层的,故宫这样的宏大建筑群实质上也只是建得更高、面积更大一些。如今城市里高楼林立,除单体建筑外,其他建筑物从表面上不易看出对称的特点,但如果仔细分析,仍能找到对称性的体现。比如在大的住宅小区里都有“楼王”,它的出现掺杂很多商业因素,但成为“楼王”的最核心要素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一个小区里,“楼王”一定位于中心地段,其他楼宇都围绕着它。有很多小区就是以“楼王”为对称轴设计的,这可以说是这种传统审美法则在现代的折射。
          研究青铜器纹饰,找出其特征,揭示其内涵,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传统资源为现代服务。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展示中国话语,显示中国风采,就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其中有价值的元素,与现代意识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创造,从而展现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的影响力。
    (摘编自杨小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艺术研究——以对称特点及其蕴含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造于公元前的希腊帕台农神庙前方和侧面都是对称的,这属于一种平移对称。
    B.人们在直觉上认为圆是最对称的图形,实际上恰恰相反,圆的等距群是无穷的。
    C.“三美”理论强调对称,根除了文学革命给中国人思维、语言方面带来的问题。
    D.我国的单层建筑易看出对称特点,仔细分析林立的高楼,也会找到对称的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天坛的建筑不是严格以道路为中轴对称建设,就很难呈现令人折服的庄严和肃穆,也会失去美感。
    B.自然界很难找到完美无缺的对称,日常生活中对残缺对称的欣赏,也体现了人们对和谐之美的追求。
    C.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启示我们,要想让传统资源为现代服务,就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意识结合。
    D.无论是从数学理论上还是从审美观念上看,对称都是一种相对概念,我们对此概念的理解不能固定僵化。
    (3)下列图像属于材料一所说的反射对称的变体的一项是
     

    A.
    B.
    C.
    D.
    (4)请依据文本内容,分别从数学思维和美学思维角度给“对称”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组卷:10引用:3难度:0.6

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话说,宝玉因说:“咱们也该行个令才好。”袭人道:“斯文些的才好,别大呼小叫,惹人听见。二则我们不识字,可不要那些文的。”麝月笑道:“拿骰子咱们抢红罢。”宝玉道:“没趣,不好。咱们占花名儿好。
          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五点,数至宝钗。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简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
          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湘云忙一手夺了,掷与宝钗。宝钗又掷了一个十六点,数到探春,探春笑道:“我还不知得个什么呢。”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笑道:“这东西不好,不该行这令。这原是外头男人们行的令,许多混话在上头。”众人不解,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我说是什么呢。这签原是闺阁中取戏的,除了这两三根有这话的,并无杂话,这有何妨。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说着,大家来敬。探春那里肯饮,却被史湘云,香菱,李纨等三四个人强死强活灌了下去。探春只命蠲了这个,再行别的,众人断不肯依。湘云拿着他的手强掷了个十九点出来,便该李氏掣。
          李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劳什子竟有些意思。”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宇,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说着,便吃酒,将骰过与黛玉。黛玉一掷,是个十八点,便该湘云掣。
          湘云笑着,揎拳掳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笑道:“‘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众人便知他趣白日间湘云醉卧的事,都笑了。湘云笑指那自行船与黛玉看,又说“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众人都笑了。因看注云:“既云‘香梦沉酣’,掣此签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二家各饮一杯。“湘云拍手笑道:“阿弥陀佛,真真好签!”
          恰好黛玉是上家,宝玉是下家。二人斟了两杯只得要饮。宝玉先饮了半杯,瞅人不见,递与芳官,芳官即便端起来,一仰脖喝了。黛玉只管和人说话,将酒全折在漱盂内了。
          湘云便抓起骰子来一掷个九点,数去该麝月。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这面上一枝荼蘼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开到茶糜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说着大家吃了三口,以充三杯之数。
    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黛玉也自笑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有删节)文本二:
          首先,《红楼梦》把女人当作与男人对应的一个性别群体来看待了,《红楼梦》中的女人,尤其年轻女人,不再是男人生命中的某种工具,不再是让男人受挫受难的祸水,也不再是失意男人镜花水月般的自我补偿。其次,《红楼梦》作者认为,女人,尤其是年轻女人,是较诸男人精彩一点的人,是展现着较多的人性美、人情美的人。不着意打造三从四德的楷模。第三,尤为可贵的是,红楼女性世界是一个鲜活女人的世界,原汁原味的女人世界。鲜活的女性世界,首先是美的。红楼女性的形貌美、才智美、性情美以及不同年龄特有的风神美,都在绽放异彩。鲜活的女性世界,必定是不完善的。“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这些陋处,在形貌、才智、性情诸方面,都被自然、本真、原汁原味地透露出来。鲜活的女人,又往往有着某种模糊性,红楼女子更多有模糊朦胧色彩。鲜活的女人,还各有各的不幸。
    (摘编自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姐妹会在深夜聚在怡红院行花令的原因是,正值宝玉生日,且宝玉的丫鬟们盛情邀约。
    B.湘云会以自行船打趣林黛玉,是因为林黛玉曾病中说梦话,说要坐自行船回苏州。
    C.众人道宝钗原也配牡丹花,是因为牡丹端庄典雅,而薛宝钗正似牡丹,是个大方端庄、追求富贵的大家闺秀。
    D.节选内容描写的是众姐妹深夜聚会行花令的欢乐场面,文中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设宴,对座次安排十分讲究。宴会的座位中“东”是尊位,《红楼梦》中每次正式宴会的座次跟《鸿门宴》中宴会座次样,都是严格遵守坐东朝西为尊的规则。
    B.文中宝玉提到“行个令”,指的是行酒令,它是民间风俗之,是酒席上的种助兴游戏。游戏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划拳。
    C.《乡土中国》“男女有别”文指出,中国乡土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心理上的契洽”。宝钗对宝玉的感情也是一种相敬如宾的平淡感情,故而成为封建家长眼中的“金玉良缘”。
    D.梅花,是古诗文常见的意象,其内涵丰富。在《红楼梦》中有梅花之喻的,除了李纨,还有自居“槛外人”的妙玉,妙玉的红梅是她看似超脱尘世却又无法超脱的欲望表达。
    (3)请简述文本一中提到的白日间湘云醉卧事件,并概括该事件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征。
    (4)学校文学社开展主题为“品评红楼女子”的读书分享会,请结合文本二,以文本一中的红楼女子为例,具体谈谈你对《红楼梦》女性观的认识。

    组卷:7引用:7难度:0.5

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变更IP地址属地行为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围绕产业链开展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和生态治理。要进一步规范普通用户行为。我国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刑法等法律法规都以服务提供方的行为作为重点规制对象。从现状看,①
     
    对网络空间秩序的威胁主要源自非法IP代理服务提供者,但违法犯罪市场存在供需两方,目前在抑制需求方面尚块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IP代理的需求群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网络②
     
    :另一类是不愿公开IP地址属地的网民,如网红博主、海外代购、明星大V等。对于前者需要加大打击力度,对于后者宜出台专门规范,引导其诚信经营,防止其为商业利益而③
     
    ,进一步压缩IP代理服务的市场空间。同时,要持续引导各大网络平台健全管理机制,发挥平台管理效能,对非法变更行为作出及时处置。
    (1)下列句子中的“对象”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对象”,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前面那只兔子,是我们要捕捉的对象。
    B.她秀外慧中,是众多男士追求的对象。
    C.老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D.验证工程师以潜藏bug为研究对象。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3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2月4日精彩绝伦的开幕式,到2月20日圆满闭幕,北京冬奥会在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期间,给世界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和美妙的瞬间。
          其中贯穿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一朵雪花”的故事,向世界传递了来自双奥之城的感动与温暖:在冰雪五环的映衬下,一朵朵“小雪花”,凝聚而成一朵晶莹璀璨的“大雪花”,共同守护着奥运火种。
          这一幕,让人们感到,奥运会承载的意义远超体育层面的含义: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是相同的,然而每一朵雪花都有其独特的光华,在鸟巢,不同的雪花守护着同一个火种,一起向未来……
          假如发起了征文活动,请你以“一起向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