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二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
          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于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社会和国家对文艺创作的巨大影响。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C.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第5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正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木,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中,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D.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疫文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组卷:9引用:3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极具创造力的文学样式,日益成为新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最新数据显示,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网民使用率达53.2%,网络文学创作者达1755万,累计作品2442万部。网络文学全新生产机制的出现,让许多人心中埋藏的文学种子得以生根发芽,写作不再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梦想,而成为有章可循、每个人都可一试身手的具体实践。这极大地释放了文学生产力。受益于读者和作者的深层互动,网络文学题材类型更加丰富,内容多元化表现更加显著,已经形成都市、历史、玄幻等20余个大类型、200多种小分类,满足不同读者群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此外,越来越多90后、95后新锐作家脱颖而出,不仅为网络文学新增体育、科幻等题材类型,也以其轻松幽默的文风为网络文学注入活力。新生创作力量源源不断的加入,将不断夯实网络文学创作的“金字塔”塔基,使网络文学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珊珊《网络文学:既要高质量也要正能量》)材料二:
          如何充分挖掘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的魅力,是摆在当代文艺创作者包括网络作家面前的一个课题。对此,网络文学进行有益探索,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当代人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结合起来,取得一定实效。一些网络文学作品聚焦表现中国历史进程。如《芈月传》以主角芈月的个人命运为线索,展示战国时期的风云激荡,呈现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让读者感受到勇气和信念的力量。《家园》主角是一个普通少年,他在战乱中成长,与人们熟知的隋唐英雄们一起保家卫国。这些作品从人类个体愿望情感出发、从主角成长线索入手,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在网络小说中,历史不再遥不可及,它可亲可感,成为连接当代中国人情感的精神纽带。
          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积极运用行之有效的艺术手段,把传统文化意蕴融汇于艺术想象与创造之中。
    《上品寒士》把古代文学的诸多经典意象、意境与当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相融合,以灵动的文字和细腻的笔触,表现中国历史文化的诗情画意,为网络文学写作提供了一种审美范式。《书灵记》继承《聊斋志异》的角色创造传统,以二次元类型的喜剧文风展开作品,把《论语》《山海经》等文化典籍人格化。这些作品具有亲和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青年读者追慕的对象。这启示我们,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应以有效艺术手法把中华文化特性转化为吸引读者的魅力,打开传统文化通往现代人的情感接口,唤起当代中国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文化创造增添后劲。
    (摘编自王祥《借力良性互动促进文学创新》)材料三:
          当下新模式与新技术的应用为网络文学赋能,开阔着它的发展路径。在模式上,免费阅读模式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以此为契机推行免费阅读的番茄小说上线不到一年,日活跃用户就超过1000万。网络文学的底色最终是普惠,在免费模式下,广告分成、用户打赏、IP孵化的多元收入模式建立起来后,创作者会得到更多的激励,很多新人作家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成为创作的新力量,最终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在技术方面,人工智能时代为网络文学赋予了新动能。人工智能为网络文学提供新的力量。以百度小说为例,首先在内容生产上,AI技术拥有的大数据资源给版权平台和作者提供客观、及时的数据参考;而语义识别分析打通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信息链路,形成开放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同时,百度小说建立的算法模型对引入平台的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帮助优秀内容获得更多曝光与收益。
          在内容审核上,AI技术运用到内容审核中,审核成本减少一半以上。而AI技术独有的语音合成技术解决了朗读卡顿、内容丢失、音色难听等问题,为用户带来了科技阅读新体验。“随着5G时代的到来,相信会有更多企业用AI赋能网络文学的发展,汇聚更多精品内容,在新的技术变革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时代声音。”曹晓冬说。
    (摘编自张君成等《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1)下列对网络文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日益成为新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其用户数量已达4.55亿。
    B.网络文学的全新生产机制让写作成为有章可循、人人皆可尝试的具体实践,从而极大地释放了文学生产力。
    C.在读者和作者的深层互动下,网络文学的题材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满足不同读者群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D.新锐作家脱颖而出不仅拓宽了网络文学的题材,也增强了网络文学的活力,还夯实了网络文学创作的基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芈月传》和《家园》尽管主角身份不同,但都聚焦表现中国历史进程,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让读者身临其境,让历史可亲可感。
    B.《上品寒士》和《书灵记》把传统文化意蕴融汇于艺术想象与创造之中,具有亲和力,为我们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C.网络文学最终会走上普惠道路;免费阅读模式是网络文学的发展重点,它能够激励创作者,培养创作新力量,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D.运用AI技术,可为网络文学版权平台和作者提供客观、及时的数据参考,形成开放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有效降低内容审核成本。
    (3)如何推动网络文学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美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家具,红褐色的地板,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八十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上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睛,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莎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而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
          她极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麦秸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复杂,波澜起伏,多角度塑造了一个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形象,从而巧妙地紧扣题目。
    B.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为故事人物提供了活动背景,交代了玛莎所处环境,从而有利于小说主旨的彰显。
    C.小说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来行文,通过“叙”展现了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议”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有画龙点睛之效。
    D.“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式人物,“我”的存在既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又使叙事脉络清晰、行文流畅。
    (2)小说善于通过他人的表现来塑造玛莎的“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悲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如《边城》《孔雀东南飞》《雪国》等都透露出一种“悲美”,其实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美学思想,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赏析。

    组卷:14引用:8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某报报道,“我是东北人,在火车站下车后想问个路,结果别人都指着一个大大的蓝色提示牌却不理我,牌上写着:请不要搭理陌生人问话,谨防上当受骗。这牌子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昨日,火车站旁的一块提示牌引起了外地游客的异议。警方表示,车站一带常发生诈骗案,这属于善意提醒。

    组卷:7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淮阴侯。曾食依漂母,也曾受胯下之辱。秦末,韩信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多次为项羽献计却不被采纳。转投刘邦,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并最终为刘邦打败项羽,取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刘邦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韩信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韩信、刘邦和项羽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