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中山市小榄花城中学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9/13 23:0:8

一、基础(29分)

  •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
    (3)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请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默写完整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组卷:2引用:3难度:0.8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g
     

    (2)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 kuān chǎng
     

    (3)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gè dé qí suǒ
     
    ,终不愿意。
    (4)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肝疼得整宿整宿fān lái fù qù
     
    地睡不了觉。

    组卷:4引用:1难度:0.8

二、阅读(4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咏雪ㅤㅤ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ㅤㅤ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丙】ㅤㅤ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陈元方候袁公》)【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弧: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撒盐空中差可
     

    ②尊君在
     

    ③太丘舍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弱者抚以仁/下车引
    B.久而敬/多多
    C.世而出/口同声
    D.周公不孔子/三人行必有我
    (4)用“/”给【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袁 公 问 曰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5)根据【乙】【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①【乙】【丙】两文都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突出元方怎样的特点?
    ②结合【乙】【丙】两文,简析元方答语的巧妙之处。

    组卷:8引用:1难度:0.5
  • 8.看海
    刘群华ㅤㅤ①父亲是看故乡的山长大的。
    ㅤㅤ②在故乡,只要打开一扇门,群山便迎着晨曦,耸峰立岭,鱼脊般威武地逶迤而来。我小的时候,常听父亲问在海南当兵的人:“山的那头连着海吗?海比门前的河大多少呢?”
    ㅤㅤ③当兵的人没有回答,只呵呵地笑。或许在他的心里,海无法用语言诠释。
    ㅤㅤ④那之后,父亲总翻阅我课本中和图画中的大海,看大海的气势和刚毅,看大海的惊涛骇浪和宽广辽阔,他把有大海的图画和文字都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父亲对海的喜爱是缘于什么?我想他有一颗走出去的心,有一颗好奇的心。
    ㅤㅤ⑤有一回,他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电视,画面上是南海的椰树、沙滩、海贝,以及天空一样深邃的海面。他顿时高兴了,从病床上坐了起来,他流露的激动,仿佛看到了真正的海。
    ㅤㅤ⑥父亲年轻时也萌生过几次看海的念头。可那时生活拮据,哪有空闲和能力去看海?结果只是念头一闪罢了,像一盏灯刚点燃,又摁灭了。
    ㅤㅤ⑦早些年,我考上山东的大学。父亲收拾着简陋的铺盖,喃喃道:“帮我看看海,看它是个啥样子?”
    ㅤㅤ⑧我,点头。
    ㅤㅤ⑨可是,父亲的计划和寄托又落空了。我的学校离海很远,读书生活不易,我哪还敢迈出脚去听海的涛声?
    ㅤㅤ⑩我托住在海边的同学给我带一张海的照片和几个小小的海螺。然后,我把这些寄了回去。父亲收到大海绚丽的照片,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浪花翻滚,席卷着娇小的海鸥,在几个小小的海螺里,嗅一嗅,依稀还残留着大海的咸风,父亲觉得满足了。
    ㅤㅤ⑪他反复端详照片,照片被他的手指捏脏了,捏旧了,最后还恋恋不舍地问我:“海水是咸的吗?真的在阳光下海滩上都是一层白霜似的盐粉吗?”
    ㅤㅤ⑫我没有去过,只能嗯嗯回应。他的眼睛盯着我,终于看出了什么,坚定地说:“一定要去看看海!”
    ㅤㅤ⑬我抿着嘴唇使劲地,点头。
    ㅤㅤ⑭大海已经在父亲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在我的心里,也潜移默化地茁壮成长了。
    ㅤㅤ⑮今年我去了海南。临行前,我问父亲:“你去不?”
    ㅤㅤ⑯他摇了摇头。
    ㅤㅤ⑰“那海很好看的。”
    ㅤㅤ⑱“去不了。早十年,我就去了。”他伸了伸那双已经走不了的腿。
    ㅤㅤ⑲我乘飞机来到三亚。宾馆三面临海,绿树掩映。只要我打开靠海湾的窗子,大海的气息便汹涌而来。
    ㅤㅤ⑳这片海湾还没有开发,有着自然的美丽。破晓时分,晨曦铺过翠绿的海面,像一树春的桃花在风浪的皱褶里闪烁、跳跃。海湾的近处有礁,有屿,有岛。海湾的远处也有礁,有屿,有岛。我立于天地之间,风从我的身边穿插,像渔船一样匆匆忙忙。也有小船在近海撒网,收获的恐怕不是海鲜,而是一份水珠飞溅的明媚心情。
    ㅤㅤ㉑我用手机拨打视频电话,父亲坐在轮椅上接听了。我说:“听到了吗?这是海的声音!”这声音像故乡的潺潺水流,从河滩直泄而下,又像暴风骤雨,打在门前单薄的树叶上!
    ㅤㅤ㉒父亲在那边静静地听着,认真地听着,连连说道:“我听到了!我听到了!”
    ㅤㅤ㉓我把镜头对准一个小岛,葱茏的岛上树木黛青,如故乡田垄里一颗安静的青螺。
    ㅤㅤ㉔我说:“看到了吗?那就是海岛!”
    ㅤㅤ㉕父亲兴奋地说:“看到了,你发的图片和视频!”
    ㅤㅤ㉖我尝了尝脚下的海水,这细腻清澈的水像孩子的小手一样润滑,抚摸着我的脚踝,又如一条条故乡的泥鳅,从我的指间漏走了。我舔了舔手,说:“感觉到了吗?海真的是咸的!还有鱼的腥气!”
    ㅤㅤ㉗这时父亲试图从轮椅上站起来,可几次努力都是徒劳。几十年的梦想,几十年的寄托,在这一刻经由我,终于实现了,就像大海仰望的陆地,像船儿牵挂的彼岸一样,终于合拢到了一块,幸福在了一起。
    ㅤㅤ㉘我说:“这就是你想了无数遍的海。”父亲沉默了,许久才说:“你一定要给我舀一口海水回来!”
    ㅤㅤ㉙一朵浪花溅在我的嘴唇上,混着我的泪水流了下来。或许,海已经融进了我的心里,溢在了我的眼里。(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3月23日,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填写下表。
    情景 父亲心理
    看课本中和图画中的大海
     
    看电视里的大海
     
    看照片上的大海
     
    看图片和视频上的大海
     
    (2)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向在海南当兵的人询问大海的样子,对方只笑不答,是因为觉得父亲无知。
    B.“我”读大学时仍然无法看到大海,主要是因为学校离大海远,经济条件有限。
    C.第⑦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我”前往海南三亚市看海作铺垫。
    D.“我”尝海水的味道是因为当年父亲看到照片时问我海水的味道而我无法回答。
    (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反复端详照片,照片被他的手指捏脏了,捏旧了。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细腻清澈的水像孩子的小手一样润滑,抚摸着我的脚踝。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画波浪线句的理解。
    或许,海已经融进了我的心里,溢在了我的眼里。

    组卷:7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