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一中高考语文诊断联考试卷(二)
发布:2024/11/19 17: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视频是人类视觉历史发展的最新形态。眼睛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与此相关的媒介形式不断涌现。文艺复兴的典范人物阿尔伯蒂在15世纪提出一个著名观点,将绘画的方形边框看成“一扇窗”。当前视觉文化研究者认为,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它第一次描述了怎样将三维空间再现到二维平面,二是“窗”这个对于透视视野边框的比喻,与计算机软件中视窗的隐喻形成了一种差异性关联。在视觉媒介的历史维度中,计算机视频最显著的特征是,单一视点的瓦解和交互(人与媒体的结合度)视觉的出现。因此,理解数字时代的视频,只有挖掘数字视频的技术特性及其延展的社会关系,才能理解何以视频化正在成为人类的生存方式。
影像并非数字时代的产物,这个“虚拟之窗”经历了多次技术升级。模拟技术的电影是线性叙述,而计算机视频则属于数据库形式,视频不能被简单地看作计算机的内容,而是作为数据库中的一个个模块化元素,通过软件代码系统动态地编织到不同的文本中。突破线性叙事、作为数据库形式的数字视频,开启了人类视频化生存的进程。
所谓视频化生存,最易为世人所觉察的征兆,就是刷屏的日常生活化。视频在电视中呈现为一个个完整独立的线性文本叙事,而在手机里已经成为模块元素,存在于层层嵌套的多个视窗中。视频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媒介方式,连接了个体与社会。大众媒介时代作为休闲娱乐的影像,转变为数字时代作为生存基础设施的视频。
视频化生存的一大景观,是人类处在现实与虚拟流动交织的环境中,人类的世界成为现实一虚拟连续体,视频是构成这个连续体的关键元素。人类建构虚拟性的历史很早就开始了。因此,不能仅仅在虚拟性这个层面理解数字技术。在现实一虚拟的模式中,数字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打破这两者的区隔,创造一个现实一虚拟的连续体,这颠覆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媒介所营造的虚拟性,视频成为一种界面。视频在其中的意义,就是将空间感以视觉同构的方式呈现在虚拟世界中,并且与实体空间形成即时互动。在虚拟之窗的媒介发展进程中,视频正是凭借其贯通虚实的极强渗透力和组合方式,从个体日常生活延展到社会关系的重组。
近年来,视频发展越来越突破模拟技术的叙事模式,幻化出多种多样的样貌,嵌套在多种媒介形态中。疫情期间突飞猛进的直播带货、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网红打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将视频功能延伸到展示、记录、陪伴、对话、表演等各个方面,显示出视频强大的互联能力。
视频化生存呈现出的新型社会关系与文化景观,预示着人类借用媒介创造的虚拟之窗,进展到一个新阶段。计算机数字技术支撑的视频之窗,是多重视野的动态嵌套,与模拟技术影像的国定单一视点,形成了反差与对照。在窗套窗、框中框、屏与屏的互联过程中,新型的社会文化关系也不断生成。视频化生存的文化景观有三个明显特征:其一,人与技术的共生系统,成为社会文化景观的创造主体。其二,由文化领域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超越了大众媒介与社会的传统连接方式。其三,对社会各个领域都形成了冲击,社会原有的机制、理念都处在重构之进程中。
(摘编自孙玮《技术文化:视频化生存的前世、今生、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时代,与“眼睛”相关的媒介形式不断涌现,视频化已成为人类目前最重要的生存方式。
B.视频不是计算机的内容,而是作为数据库中的一个个模块化元素,通过软件代码系统动态地编织到不同的文本中。
C.视频化生存让人们的刷屏日常生活化,也使视频成为数字时代人类生存的基础设施。
D.视频将空间感以视觉同构方式呈现在虚拟世界中,建立人与外部世界相勾连的虚实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阿尔伯蒂及当前视觉文化研究者的观点,引出了数字时代计算机视频的特征。
B.文章第五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视频发展越来越突破模拟技术的叙事模式,幻化出多种多样的样貌,嵌套在多种媒介形态中的发展状况。
C.文章第六段通过计算机数字技术支撑的视频之窗与模拟技术影像的固定单一视点的比较,来明确视频化生存的文化景观的特征。
D.末段解说视频化生存的文化景观特征,证明了视频化生存催生出了新型的社会文化关系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视频是数字时代的产物,视频化作为人类新生存方式,使视频成为人类视觉历史发展的最新形态。
B.计算机视频作为数据库中的模块化元素被编织到不同文本中,实现了突破影像的线性叙事的目标。
C.数字时代的视频打破现实和虚拟的区隔,从而开创了人类建构虚拟性的历史先河。
D.视频化生存中的共生系统是人的主动性和技术的充分结合,并成为社会文化景观的创造主体。组卷:6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由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对撞机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道具了——正是因为“三体人”利用它们的高科技产物“智子”影响了地球上对撞机的实验,使得物理实验结果变得无规律可循,才让一部分科学家的信念崩塌,走上了自绝之路。那么,作为真实存在的科研设备,对撞机究竟是怎样的?
在19世纪末期之前,人类对于世界的运行规律的认知几乎都只停留在宏观物体和现象上。19世纪末,从伦琴发现X射线,J.J.汤姆孙发现电子,卢瑟福发现α射线和β射线等实验起,物理学家们开始专注于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之后,物理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在微观的尺度上,存在着一个跟宏观世界很不一样的世界,它的尺度如此之小,所以科学家们不得不借助一些特殊的实验仪器来观测其中的现象。
早期对于微观世界的研究,通常是对天然的放射性物质或宇宙射线进行观测。那时的科学家,会将微观尺度的现象放大至宏观可见的尺度,然后再进行观测——科学家们会使用能在一些射线中曝光的照片底片,或者使入射粒子在过饱和蒸气中形成一连串的电离原子作为凝结核,进而在粒子轨迹上形成一连串的雾气的“云室”等来观测微观粒子造成的现象,并通过分析这些微观粒子所留下的径迹的结构和形状来推测粒子的性质。
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个更加强大的粒子物理的研究工具出现了——劳伦斯发明了回旋粒子加速器。它的基本结构是两个半圆D型盒,以及D型盒之间的交流电场,两个半圆D型盒上则施加有可以使带电粒子偏转的磁场。在加速器的中心处放置有一个粒子源,其发射出的带电粒子受到电场的作用可以被加速,在进入半圆D型盒的磁场中时,则被磁场所偏转反向,并再次进入D型盒之间的交流电场。若时间调整合适,此时交流电场的方向正好可以翻转,带电粒子则再一次被加速。如此往复很多次,带电粒子就会被加速至带有较高的能量,其能量与方向均可被控制,可以极大地提高对微观粒子的研究能力。
回旋粒子加速器使得人类能够可控地获得带有较高能量的微观带电粒子,进而可以更准确地研究这些粒子的性质。然而由于相对论效应,高能量的粒子的回旋周期会随能量的增高而发生改变。于是科学家们将回旋粒子加速器的均匀磁场以及电场变化频率也做了调整,使之能够最大程度地让带电粒子获得能量。这种电场及磁场可控的粒子加速器叫做同步加速器。同时改变电场和磁场,也使得带电粒子在加速的时候不必须经历一个连续变化的半径,因此,同步加速器可以被做成环形。
由于量子效应的存在,想要研究更精细的粒子的结构,就必须获得更高的能量。加速器可以让粒子物理学家们获得前所未有的可控的高能量,于是粒子物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式就变成了利用高能粒子加速器进行研究、因此,粒子物理学现在也被称为高能物理学。
早期的加速器主要用来加速带电粒子并轰击原子靶,进而对轰击产物进行统计分析。随着粒子物理实验的进展,粒子物理的理论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一些能量更高的粒子被预言,而想要产生这些粒子,则需要建设更高能量的实验设备。并且,利用被加速的粒子束来轰击固定靶的实验形式会将绝大多数的能量浪费在轰击产物的动能上,于是,实验物理学家们开发了一种能够大大节约能量的办法,那就是加速两束运动方向相反的粒子,以极为精细的操作控制粒子们的位置,让它们在极小的空间内对撞。利用这种办法,可以使粒子的动能最大化地被利用。而这就是目前粒子物理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设备——对撞机。
作为粒子物理学最重要研究设施的对撞机,能够直接决定粒子物理学大多数研究方向的发展水平。而粒子物理学的研究,则会直接面对物质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以及物质间的最基本的相互作用这样的研究对象,进而探索质量起源、宇宙演化、暗物质等最深刻、最神秘的课题。对物质的最基本的成分和相互作用的探索不仅仅可以满足人类的好奇心,也会为未来几十甚至上百年后的应用储备知识。
在一个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应该是超越当前的时代的。也只有如此,能够影响人类生活的技术才能在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发展。如果基础科学研究停滞,那么在一段时间之后,技术的发展也会因为缺乏科学依据而难以进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逻辑,《三体》小说和电视剧才会有“三体人”利用干扰对撞机实验来“锁死”人类科技的情节。
然而,对撞机不仅仅能够对粒子物理学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宏大与最先进的一类基础研究设施,对撞机也经常是最新、最大胆的技术的试验田。就比如,人类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超导磁铁就是在建设于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费米实验室的Tevatron对撞机上。
再比如,万维同的诞生,也与对撞机有密切的联系。虽然因特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诞生,但早期的因特网没有网站,因此,因特网的使用是一个高度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在位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式开机运行的前夕,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数据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为了让粒子物理学家们更高效地共享信息,设计了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不久,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按照这个协议搭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万维网(WWW)服务器。从此,用户登录服务器上的网站,浏览网页获取信息成为可能。万维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使得“上网”这件事从高度技术性的专
业工作变成了人人可以完成的轻松小事。
可见,对撞机这种由成千上万不同组件构成的、汇集了数千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智慧才能建造而成的设施,其发展也能够带动许多不同应用领域的发展。
(节选自2023年2月9日光明日报中科院高能所特聘青年研究员陈缮真《对撞机,究竟是个什么机》,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力学建立之后,物理学家们意识到在这之前人类对于世界的运行规律的认知基本上只停留在宏观物体和现象上,于是开始专注于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
B.对天然的放射性物质或宇宙射线进行观测是早期科学家们对跟宏观世界很不一样的微观世界的研究方法。
C.如果回旋粒子加速器中的粒子源发射出的带电粒子在一系列作用之后再次进入此时方向正好可以翻转的D型盒之间的交流电场,那么该带电粒子就会再一次被加速。
D.《三体》小说中“三体人”利用干扰对撞机实验来“锁死”人类科技的情节,缘于能够影响人类生活的技术在具有超越当前时代的基础科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发展的逻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旋粒子加速器能够可控地获得带有较高能量的微观带电粒子,而电场及磁场可控的粒子同步加速器则可以使这种粒子最大程度地获得能量。
B.作者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层次清晰地说明了目前研究微观世界最重要的研究设备——对撞机产生的原因。
C.人类历史上首台万维网(WWW)服务器的出现使得人人都可以浏览网页获取信息成为可能,让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彻底改变,而这一切与对撞机有密切的联系。
D.文章由热门科幻小说《三体》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中运用了作假设、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了对撞机的作用。
(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对撞机的特点以及作用。组卷:12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柏林之围
(法)都德 我们一边与韦医生沿着爱丽舍田园大道往回走,一边向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探究巴黎被围的历史。当我们快到明星广场的时候,医生停了下来,指着那些环绕着凯旋门的高楼大厦中的一幢,对我说:
“您看见那个阳台了吗?八月初,我被找去诊治一个突然中风的病人。他是儒弗上校,一个80岁的老军人,儿子在麦克•马洪元帅的参谋部服役。战争一开始,他就搬到爱丽舍来,住在一套有阳台的房间里。您猜是为什么?原来是为了参观我们的军队凯旋仪式……这个可怜的老人!维桑堡惨败的消息传到他家时,他就像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
“整整三天,病人昏迷不醒……在这几天之内,又传来了战役失败的消息。您一定还记得消息是怎么传来的。直到那天傍晚,我们都以为是打了一个大胜仗……我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奇迹,那举国欢腾的声浪竟波及我们这位可怜的病人,一直钻进了他的幻觉里。总之,这天晚上,当我走近他的床边时,我看见的不是原来那个病人了。他两眼有神,舌头也不那么僵直了。他竟有了精神对我微笑,还结结巴巴说了两遍:‘打……胜……了!’”
“我一走出房间,老人的孙女正站在门边等着我,她面色苍白,呜咽地哭着。”
“‘他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了!’我握住她的双手安慰她。”
“那个可怜的姑娘几乎没有勇气回答我。原来,雷舍芬战役的真实情况刚刚公布了,全军覆没……我和她惊恐失措地互相看着。毫无疑问,他再也受不了这个新的打击……那么,怎么办呢?……只能使他高高兴兴,让他保持着这个使他复活的幻想……”
“‘好吧,由我来对他撒谎!’这勇敢的姑娘自告奋勇地对我说,她揩干眼泪,装出喜气洋洋的样子,走进祖父的房间。”
“她所负担的这个任务可真艰难。头几天还好应付,但是,随着健康日渐恢复,他的思路也日渐清晰。这就必须向他讲清楚双方军队如何活动,必须为他编造每天的战报。她日夜伏在那张德国地图上,把一些小旗插来插去,努力编造出一场场辉煌的战役……”
“每天我一到他家,准会听到一个新的军事胜利:‘大夫,我们又打下美央斯了!’那年轻的姑娘迎着我这样说,脸上带着苦笑,这时,我隔着门听见房间里一个愉快的声音对我高声喊道:‘好得很……八天之内我们就要打进柏林了!’”
“其实,普鲁士军队离巴黎只有八天的路程……”
“巴黎被围的第一天,我去到他家。这个老人正坐在自己的床上,兴高采烈地对我说:‘嘿!围城总算开始了!’”
“我惊愕地望着他:‘怎么,上校,您知道了?……’”
“他的孙女赶快转身对我说:‘是啊!大夫……这是好消息,围攻柏林已经开始了!’”
“她一边说话,一边做针线活,动作是那么从容、镇静……”
“从这一天起,我们的军事行动就大大简化了。攻克柏林,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过了一些时候,只要这老人等得不耐烦了,我们就读一封他儿子的来信给他听,当然,信是假造的,因为巴黎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早在色当大败以后,麦克•马洪元帅的参谋部就已经被俘,押送到德国某一个要塞去了。”
“这期间,包围圈愈来愈紧,唉,不过并不是柏林之围!……那时正是严寒季节,瘟疫流行,饥馑逼人。幸亏我们精心照料,老人的静养没有受到一点侵扰。”
“一天晚上,我到他家的时候,那女孩神色仓皇地迎着我:‘明天他们就进城了!’”
“可怜的儒弗老头!他一定是听见了我们的谈话,以为我们为了不让他过分激动而要阻止他观看我们军队的凯旋游行,所以他跟谁也不谈这件事;但第二天早晨,楼上那扇窗子慢慢打开了,上校出现在阳台上,头顶军盔,腰挎马刀,穿着老骑兵的光荣而古老的军装。我现在还弄不明白,是一种什么意志使他能够站了起来,并穿戴得这样齐全。反正千真万确他是站在那里,就在栏杆的后面。他很诧异,马路是那么空旷、那么寂静,每一家的百叶窗都关得紧紧的,巴黎一片凄凉,就像港口的传染病隔离所,到处都挂着旗子,但是旗子是那么古怪,全是白的,上面还带有红十字,而且,没有一个人出来欢迎我们的队伍。”
“霎时间,他以为自己是弄错了……”
“但不!在那边,就在凯旋门的后面,有一片嘈杂声,在初升的太阳下,一支黑压压的队伍开过来了……”
“于是,在广场上一片凄凉的寂静中,听见一声惨厉的喊叫:‘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鲁士人。’这时,普鲁士人可以看见在高处阳台上,有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挥着手臂,跑跑跟踉,最后全身笔直地倒了下去。这一次,儒弗上校可真的死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没有正面写战场上法国士兵爱国奋战的精神,而是构思精巧地从儒弗上校的行为与感受上,欲扬先抑地表现了法国人的爱国热情。
B.小说着力塑造儒弗上校的形象,其次是他孙女的形象。小说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等手法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C.小说第一人称的运用,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自然。讲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讲述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使读者与作品中的主人公沟通感情,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D.小说标题是“柏林之围”,现实却是巴黎之围,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儒弗上校的生与死皆源于“柏林之围”,标题为小说增添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语段的作用。
(3)小说常采用双线索结构,即两条线索,或明线暗线交织,或虚线实线并进,构思极为巧妙。请分析本篇小说双线索这一结构技巧的具体体现和效果。组卷:13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北京时间2023年2月10日0时16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管使龙、邓清明、张陆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这是实现飞天梦想后,航天员的首次出舱活动。根据计划,后续航天员乘组还将开展多次出舱活动。此外,空间站资物出舱安装任务已于前期陆续开展,后续还将持续开展货物出舱安装工作。据介绍,空间站货物出舱能大幅提高舱内外货物交换效率,减少航天员出舱次数和工作量,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组卷:22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各省公务员考试笔试正在报名中,有省份发布了这样的政审规定,应届大学生考生在大学期间有作弊、多次挂科等学业问题,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曾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的,都不得通过。这在考生和家长中引起了热议。
作为即将踏入大学校园,开始自己的专业和就业规划的高三学生,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