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高一(下)入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5 14:30:2
一、现代文阅读(4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22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潮”悄然兴起,并刮起强烈风暴。在天猫上搜索“国潮”,会出现各种贴着“国潮”标签的服装;在微博:上搜索“国潮”,会找到上千个起名“国潮”的博主。可见,“国潮”已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年轻人追逐的潮流,也是商家营销的卖点。
尽管“国潮”如此火爆,但人们对“国潮”的定义却莫衷一是。有人把“国潮”理解为“中国本土设计师及主理人创立的潮流品牌”,所以网络上大量以“国潮”为关键词的文章讨论的仅仅是时尚潮牌,理解相对片面。还有人认为“国潮”是以品牌为载体,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的张扬及其对时尚的追求,又是对传统文化自然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流行现象。它相对全面地概括了“国潮”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中国、品牌、潮流和文化。
“国潮”的字面释义虽简单明了,但其内涵却丰富多维。从表现形式看,“国潮”既可以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复古中国风,也可以是展现国际潮流的创新中国风,中国元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巧妙结合,形成灿烂多姿的时尚潮流。从载体看,“国潮”既有以实物产品为载体的中国制造之潮流,也有以文化现象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之潮流,比如汉服文化的兴起等。从影响范围看,不仅本土的时尚品牌纷纷爆红,而且其他领域的国产品牌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和喜爱;不仅华为李宁等中国新制造在国际社会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且许多中华老字号也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国潮”的迅速火爆看似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其实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动因。‘国潮’”热标志着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了市场,中国制造已经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速度”正在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实现了成功起跳。
现在,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制造不缺少高质量的产品,不缺少创新能力,也不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缺少的是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不过,被先进技术、创意文化赋能的中国创造不断释放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国潮”的兴起,是中国人从满足温饱、看重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的消费偏好,转向注重品质消费的必然结果。
“潮”,代表了一种时尚潮流、一种流行趋势。“国潮”不仅可以用年轻人的语言诠释古老文化赋予现代的美感,也可以表现为将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的创意。“国潮”热展现的是人们对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是文化自信的提升。
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的“国潮”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制造业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落后企业还在利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市场上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企业利用“国潮”的热度生产劣质产品,影响了国货声誉;一些行业的品牌跟风模仿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依然有待提升。
(摘编自姚林青《“国潮”热何以形成》) 材料二:
“国潮”,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就是“中国风十中国潮流”。它是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被广大民众认可的时尚。它与国家和民族所传承的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文化及其相关的人、物、技、艺等息息相关,它不同于一般的潮流,即那些仅与年轻人有关联的物质消费品或流行文化,艺术。
“国潮”,不是什么舶来品,是新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潮流,是综合国力、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在血脉中流淌,由内而外涌现甚或喷射而出的心理倾向,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文化,一旦有效有形地彰显出来,足以激发众多个体共鸣,也足以让品牌符号更为鲜活,更显价值。中国“国潮”产品以美好的品质,切合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内在需求,它凸显了消费者内在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国潮”产品作为国粹文化的可视载体,除了在外在形式上有活泼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将真,情实感真正融入了其中,让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时空转换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无论是时间脉络上文化气质的变化,还是以某种单一形式为载体的文化演变,如戏曲、刺绣、古董等,有无限空间等待我们去了解与挖掘。我们要以虔诚与敬畏的态度,精巧而精致的艺术形式将其在“国潮”上表现出来,其中无疑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消费观念因人不同,存在多元化、个性化。自然,一千个人眼里也会有一千种“国潮”,但中国“国潮”产品的根本都是一样的,不可动摇。那就是,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皈依于其中,并得到普遍的认同认可。中国“国潮”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国潮”产品站位高,舞台广。不难发现,除了大红大紫的故宫文创IP、国际时装大秀上的李宁,还有许许多多“国潮”品牌、跨界合作正在给我们带来一波又一波令人梦牵魂萦的惊喜。
浩浩荡荡的中国“国潮”,是中国心灵、中国灵感与中国文化的交汇与交响,既然来了,就如嘹亮的中国歌谣,众口同声,和合有序,抑扬顿挫;有致有情,势不可挡。
(摘编自程应峰《国潮,文化自信的光芒》)(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国潮”风起云涌,已成为一种时尚,它是仅与年轻人相关的消费品,但人们对其定义目前并未形成一致看法。
B.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国潮”就是“中国风+中国潮流”,是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被广大民众认可的时尚,不是舶来品。
C.中国制造行业虽然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但是仍然有高质量和创新型的产品,它的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肯定。
D.中华优秀文化可以依托中国“国潮”产品发扬光大,而后者也会因前者的附着而产生更好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国潮”产品涉及范围很广,既可以是复古型的,又可以是创新型的;既可以是中国新制造,又可以是中华老字号。
B.虽然“国潮”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但传统文化与这种时尚潮流并不矛盾,它们可以在“国潮”品牌产品中得到完美统一。
C.“国潮”热虽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但也给“中国制造”带来了历史性突破,导致中国正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D.“国潮”不是来自国外,它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要做好“国潮”产品,可以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一旦得以充分释放,14亿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为本土市场注入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品牌想象力。
B.未来品牌小众化、个性化、定制化、各种潮牌成为大趋势,商家也更注重与年轻人的互动,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化传播,从而打动消费者。
C.中国本土品牌“国潮”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创新品牌中,用年轻化的形象演绎中式情怀,引领潮流营销,纷纷走向广阔的国际舞台。
D.现在不管是淘宝、京东还是拼多多,抑或是其他一些平台,都在抢滩“小镇青年”市场,三线及以下消费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中国“国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组卷:23引用:18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沙棘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家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老党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里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休息了一下。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每每想到儿子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说话,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儿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任何人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䦆头换到了右肩。不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橘红,有的橘黄,虽然还不到成熟的季节,但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你的子女,都是你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长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连衣服都没穿。
老党心里爽快极了,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你,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谁说我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似乎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而且还有大用处?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呵呵地笑着说:“乡长同志,是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这里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原来是这样!”老党明白了。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忙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慈爱地拍着儿子坚实的肩膀,心里莫名的踏实。他的眼睛湿润了。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
(选自《芒种》2020年第9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充分表现出老党无怨无悔地对沙漠的付出与坚守。
B.老党被溻湿的衣服像地图,然而他却喜欢这样的热天气;去种沙棘,路途越远,心里越高兴。矛盾的表述更见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切情义。
C.文章中老党任乡长,认为种沙棘的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领土,这表明边境上基层干部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对工作的奉献精神。
D.老党的儿子最后留下来与父亲一起守护沙漠,主要是因为他看到了沙棘防风固沙之外的其他大用处,这可以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收益。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是环境描写,既写出沙棘的勃勃生机,也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B.文章主要采用了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这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更有利于展现父子两代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C.文章中“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两处描写,为后文儿子说沙棘用处广泛,并决定留下来等内容埋了伏笔。
D.文章始终以含蓄隽永的风格来进行叙述,“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的结尾使主题表达既深刻又隐晦。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老党对儿子态度的变化过程。
(4)文章以“沙棘”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组卷:27引用:4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
7.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组卷: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寒假自主学习期间,有些同学逐渐丧失了砥砺奋发的精神,变得懒惰、散漫。“网课不积极,作业出问题”“做卷就想睡,管他错与对”等听来荒诞的顺口溜,成为部分同学假期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鼓舞同学们的学习士气,革除假期中的懒散风气,校团委拟举办“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主题征文,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