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3课 百合花》2022年同步练习卷(6)

发布:2024/12/20 10:30:2

一、选择题

  • 1.下列各组词语中,括号里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组卷:42引用:6难度:0.9

  • 4.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下列对文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媳妇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小通讯员衣肩上那个破洞,因为她还不知道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了。
    B.“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一句表现了时间度过的漫长。
    C.新媳妇本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
    D.当新媳妇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便控制不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2)“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试分析句子中新媳妇“劈手”“狠狠”“气汹汹”的原因。
    (3)课文中多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这口子是怎么回事?新媳妇在他死后不顾劝说继续缝补说明了什么?

    组卷:1引用:3难度:0.6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
    茹志鹃
          老寿走进屋子,又走出来,走出来又走进去,他睡不着啊!走到第八次的时候,星星已经淡下去了,鸡叫了第一遍。
          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听着那炒豆似的机枪,大炮也轰轰地连成了串;天上的照明弹,一挂就是一大溜。千里淮海平原,汇集了百万大军,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捷报,捷报,又一个捷报。这样的大战,真是百世难遇啊!远道来的粮车,像一道道流不完的长流水,成日成夜吱扭吱扭地往前送。千里之外的老百姓,都在为淮海大战贡献力量,可是咱呢?……老寿想到这里,心里像开了的锅,身上那件三层新的棉袄,烧得他前胸后背尽冒汗。
          鸡啼二遍的时候,副区长老甘来了。他刚一进门,老寿都不敢认他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凹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络腮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他一进门,就背靠着炕沿,坐倒在蒲垫上,说:“老寿,快帮我通知党团员、积极分子,马上来开个会。还有……你有没有热水,给我一碗。”
    “有!有!”老寿连连应着,走出门去,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膛里,点着了火。老寿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说道:“老甘哪,遇见啥困难了,你开口嘛!”
    “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像话吗?”老甘说着,一边使劲地用手搓着脸,胡茬子搓得刷刷响。“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啊!”
          是啊,还有啥呢?老寿的老伴刚去世,她心爱的小木柜子上次也支援了前线。
    “别着急,咱再合计合计。”老寿把一碗滚热的汤鸡蛋端到老甘面前的矮桌上,就急急出门去通知人了。
          等到老韩和其他党团员、积极分子十多个人跟着老寿走到屋里,只见老甘背靠着炕,双手搭在匣子枪上,头歪到肩膀上睡得正香,桌上那碗汤鸡蛋已经冰凉了。
          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可是大家都被紧急地动员了起来:柴草!
          最后,大家看着老甘睡沉了的脸,相互示意一下坚决的眼色,点点头,散了会。
          老寿送大伙儿走出屋去,没再进来。他站在屋前的枣树下发起愣来。这枣树不大,可是结的小甜枣,可真没说的。土改时,老伴对分进的这三间草屋倒不怎样特别喜欢,可是对屋前这七棵枣树,喜得几宿都没合上眼,头年打下的枣,她只给正要去参军的儿子铁栓尝了几颗,其余全部都送到了部队,慰劳了解放军。
    “铁栓娘,还是你想得好啊!”老寿在心里跟老伴合计着,“可不,你平就想到了慰劳解放军。”
          鸡叫三遍,晨曦初露的时候,老寿已脱了棉袄,抡起斧子,“哼”的一声,向枣树砍了下去,树不大,老寿哼了三下,树就倒了,枝梢上还带着几颗红透了的枣子。起早的孩子们欢叫着,一哄而上。老寿却笑得眼睛弯弯的,打量这棵树,捆捆扎扎,不过担把光景,七棵树,不过七担柴。
    “少是少了点儿,总比没有的强。”老寿想着,又“哼”的一声,向第二棵枣树改了下去。当他砍到第五棵的时候,他的膀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回头一看,是老甘,再一看,周围站着的,不尽是孩子,村里的一些爷们也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老寿笑着说:“这地里的东西嘛!去了还能再长。去了枣树种梨树,咱拿枣儿换梨吃。那梨又水灵又甜,比枣强多了。”
          老甘紧紧捏着老寿的膀子,眼里转着泪花,说:“将来我们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果园。不过现在,你还是留两棵给孩子们解解馋吧!”说话时,那些参加哑巴会的,也有没有参加的,挑的挑,扛的扛,都来了。大木柜,石榴树,旧水车,洋槐树,一个老大爷带了两个孩子,抬来了一副板,老大爷挤到老甘面前说:“咱没树,我有副寿材板,可行?”
          老甘没有说话,他环顾着大家,又仔细地看着一件件的东西,最后说道:“老少爷们,革命的衣食父母,你们对革命的贡献,党是不会忘记的。”
          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老甘含着两眶热泪,从这个小小的赤膊村里,运走了一千担硬柴。
          第二年的春天,当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的时候,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当村里有人来看望苗苗的时候,老寿最高兴了,眉毛一耸一耸地说:“桃三梨四,大伙儿算算看,再过四年,老甘说的那种铁牛,咱不牵它三五条回来才有鬼呢!”说着就坐在苗圃边的田埂上,抱着膝盖,乐得直摇晃身子。
    【注】①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四)》,“‘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是节选部分的标题。②汇集了百万大军: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国民党八十万军队,共产党六十万军队,在淮海地区进行了大决战,史称“淮海战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是老寿对解放军把国民党军队分割围歼的势态的理解,这句话生动形象,“搓”字写出了解放军的强大有力。
    B.小说对老甘的描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其肖像描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凸显了他为革命工作不顾苦累、日夜操劳的工作作风。
    C.小说对老寿的老伴描写虽然不多,却刻画得相当生动:她不爱草屋爱枣树,把头年打下的枣的绝大部分慰劳了解放军,深刻表现了人民对解放军的拥护。
    D.梨树在小说中代表着老寿及村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预示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即将实现。
    (2)请从结构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具体分析第一自然段的妙处。
    (3)小说题目中的“大地啊!母亲”有怎样的含义?为什么说它“不是诗人创造的”?

    组卷:79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