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上)适应性语文试卷(二)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在致任少卿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有“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话。这一说法影响深远,不少人以此作为人生格言,或以标示学术追求鹄的。班固把这段文字记录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然而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我们只看到所谓“成一家之言”,并没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句话。不过,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
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是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并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关于历史规律的体会。对于进行这样的学术工作路径,司马迁的做法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进行这样的努力。对于经历艰苦探索,终于获得历史新知的内心欣慰,他的表述是:“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天的读书人,依然可以借以自勉。
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关注人们对于“天”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崇敬。曾经就《公羊春秋》的研读对司马迁有所指导的董仲舒对“天人之应”有诸多讨论,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敬天”。后世注家对《史记》文字的解说,也可见“敬天常”“严敬天威”等说法。如果认识到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就应当珍视其中值得继承的文化因素。《韩诗外传》卷七写道:“善为政者,循情性之宜,顺阴阳之序,通本末之理,合天人之际,如是则天气奉养而生物丰美矣。”从这一角度看“天人之际”的“合”,可以发现接近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内涵。还应当注意到,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与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化偏执倾向有所不同。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文明大幅度进步的历史阶段。思维活跃、创造积极,成就了文化丰收。当时的思想者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比较高远的追求,“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汉武帝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董仲舒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公孙弘也曾经言及“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淮南子•泰族》写道:“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淮南子•要略》也有“埒略衰世古今之变”“通古今之论”“经古今之道”,以及“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之说。由此看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阔卓的史学理念。
(摘编自王子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材料二: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人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问题。这里的“天”并非是大自然的意思,因此这里的天人关系也并非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商朝时期,“天”也就是“帝”,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因此,这里的天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它具有神秘的力量。天的意志被称为“天意”,天的行为法则被称为“天道”“天理”。汉朝时期,儒家开始大量吸收其他学派的学生,其中就包括阴阳学派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董仲舒就是这一种学说的继承人,认为,他的《春秋繁露》也就是让天命为君权服务。司马迁生活在这个时代,自然也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司马迁作为太史,具有记载历史、观测天象的职责,因而探究天人关系也是司马迁的一大目标。司马迁的天人观主要反应在《天官书》一文中,该文记载了当时的天文学知识,也在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司马迁未能摆脱占星术的影响,他认为天上和人间的确有对应的关系,并且认为天有法则,也就是“天命”,他说“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载大变……为国者比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这无疑是继承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命观。但是,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他的严谨态度又使得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天命,甚至某些时候也对天命表示怀疑。他讽刺秦皇汉武的求仙问药、封禅祭祀,反对将人间的兴亡都归因于天,例如在《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评价到“岂不谬哉”。这样说明,司马迁虽然承认天命,认为天人之间有联系,但是也反对过分强调天意。
此外,司马迁之所以要写通史,就是为了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的面前应该如何面对。认为,在此之前,各大学派都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较保守的儒家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认为越古老的时代越美好,产生“复古”的思想。道家也不同样怀念过去“小国寡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原始社会。法家则相反,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人应该主动变法以适应变化,商鞅曾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从战国后期开始,儒家的荀子也接受了因时而变的思想。
当然,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治一乱的循环历史观之中。他说“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一质一文,始终之变也”。
(摘编自宋伟《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班固因而将其收录在了《汉书》中。
B.“三十岁一小变”“五百载大变”“然后天人之际续备”,既体现了司马迁的天命观,也体现出他的历史循环观。
C.司马迁虽承认天命,但也反对过分强调天命,反映出他的“究天人之际”思想本质上是要探索合理的天人观。
D.《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意在探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学术理念作出原则性的概括。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等思想对司马迁的影响,材料二还指出了司马迁对孟子天命观的继承。
B.对于“天人关系”中“天”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天”就是“帝”,并非指自然;材料一则相反,认为是自然、生态之意。
C.材料一对司马迁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信念都表达了高度赞赏,在今之学者与历史学者的对比中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D.“通古今之变”,核心在“变”字,体现出司马迁的发展观、变化观,构成了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反命题。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B.司马迁作“十表”的原则是“详变略渐”(“变”为动乱之世,“渐”为升平之世),他认为时势巨变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效动力。
C.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遍访河山,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D.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司马迁“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钱穆认为:“西方人讲历史哲学乃是一套哲学,只把历史来讲。若说中国人也有历史哲学,应该不是一套哲学,而仍是一番历史,只是从历史里透出一套思想来。”司马迁的《史记》一透出了哪些思想?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组卷:5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现在他们是在云层之上。木兰站在那高出没字碑以上的台子上,一只手扶着阿非的肩膀儿,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她向远处望,远处那一块块灰的是山,一片片紫而深绿的是山谷。一带随时变色的霞彩神奇的光波,在大地上飘过。往西,只见红云似海,闪耀着金线银丝,好像斜阳照耀在老人头上一样。立夫已经走下石阶,正立在下面黑暗的石碑旁边。石碑有二十多尺高,历时已有两千年,上面罩着棕黄的干枯苔藓。立夫往上看,看见木兰秀丽的侧影,背后衬托着彩色调和富丽绚烂的晚霞。
木兰说:“立夫,你看见那个没有?”一边手指着西方的云彩。
立夫回答说:“我看见了。”
木兰也走下到石碑旁边来。这块石碑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来封泰山时建立的。至于石碑上为什么没有雕刻上字,则不得而知。有人说当时他突然生病而死,石碑也就立而未刻。另一个说法,较为近似真实,就是刻碑的人不愿将此暴君之名永垂后世,故意将碑文刻得浅,所以不能经久,早就不耐风雨,剥蚀不见了。
木兰走近石碑,那时立夫还在近前站着,仔细看那苔藓封蔽的石头,不觉看得出神。她伸手把一些苔藓揭下来,立夫说:“不要!”
木兰说:“这个石碑好大。”这时一阵子寂静。
木兰又说:“还这么老!”又是一阵子寂静。
木兰也寂静下来。木兰、立夫和阿非三个人,坐在附近一块石板上,也寂静得和那个石碑一样,他们好像也变成了没有字的碑文。
最后,立夫开言,才打破一阵子沉寂。他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
木兰看见立夫眼睛上那副梦想的表情。在这块无字的石碑上,他读到了兴建万里长城的暴君的显赫荣耀,帝国的瞬即瓦解,历史的进展演变,十几个王朝的消逝——仿佛是若干世纪的历史大事一览表。而这个默默无言的黑暗的岩石,在高山日落的时候,横压在立夫和木兰的心头,那块巨大的石碑,是向人类文化历史坚强无比的挑战者。
立夫说:“你也得秦始皇怕死,派五百童男童女到东海求长生不死之药吗?而今物在人亡。”
木兰说出谜一般的话:“因为石头无情。”
这时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飘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五分钟以前,木兰的心还激动不已,现在她心情平静下来,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已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她的心智,几乎已不能察觉。她一边儿拖着疲乏的腿,迈上石头台阶,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岩石的生命。她知道这只是无穷的时间中的一刹那,纵然如此,对她来说,却是值得记忆的一刹那——十全十美的至理,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的幻象,既有我,又无我。这个幻象,无语言文字可以表明。滔滔雄辩的哲学家对此一刹那的意义,会觉得茫然,也会觉得穷于言词,无以名之,姑名之曰经验。夜,对人也并不永远是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民国六年七月十六的晚上,在泰山顶上,对木兰来说,是特别使人心神不安的一夜。他们的晚餐有四个菜:炒蛋、芜菁汤、藕片、香菇烧豆腐,小米玉蜀黍粥,馍馍。旅途劳顿,山中空气新鲜,大家都非常饥饿,几盘子菜都吃得精光。虽然食物并不精美,远寺的钟声却使他们觉得此次晚餐风味迥异。饭后,又喝了极其清冽山泉茶。荪亚与立夫闲谈,谈论的是关于在日本的生活经验,然后就寝。
荪亚一觉酣眠,鼾声大作,木兰瞌睡了一下儿,但又醒来,然后又打瞌睡。因为茶的力量大为不同,一直使她的头脑清醒,不过腿和身子却睡得很甜,自己也不知道是清醒,还是在睡梦之中。她觉得,仿佛是半在梦境,一直在费力解一个巨大的云雾般的结,那是一个谜,而那个谜是创造万物至上的主宰。她正在费力想解开那个谜,一阵山风吹过,撼动卧室的窗子响,她又醒来。但是荪亚还在继续打鼾浓睡。
(节选自《京华烟云》)(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从文中描写木兰“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一句,可以窥见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木兰感叹“这个石碑好大”“还这么老”,都无人回复,只有“一阵子寂静”,是因为木兰试图将石碑上的苔藓揭下来,立夫并不赞同。
C.无字碑引发了孔立夫对历史的回顾,让他读出了“无限的话”,对于立夫“物在人亡”的问题,木兰认为“石头无情”,而人有情,这引发了木兰对于生命的思考。
D.《京华烟云》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文中“夜,对人也并不永远是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一句,可见庄子齐物论的思想。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一游,木兰与立夫的对话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心照不宣,他们之间的关系与木兰同荪亚间的关系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表现木兰在婚姻中的挣扎。
B.“游云片片,奔忙一日,⋯⋯只剩下高驿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一句,将游云和高峰人格化,描写泰山上夜幕降临之景,凝练有趣。
C.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它既为后文木兰与立夫关于无字碑的对话张本,也为展示木兰内心的生死观及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作好了准备。
D.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了木兰、立夫几人同游泰山观看无字碑的过程,运用大量心理描写,诠释了木兰对生命真谛的思考。
(3)“在泰山顶上,对木兰来说,是特别使人心神不安的一夜”,请结合小说情节,分析木兰的“不安”产生的原因。
(4)上周末巴蜀中学语文社团在点评《京华烟云》时说道:“此书富含哲学意义。”请结合文本内容,找出三处能够体现其哲学思想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组卷:11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二道白河是长白山下的一座小城,小得你在地图上很难发现他的存在。但每一个去登长白山的游客,只要在二道白河住过一晚,对这座小城大多难以忘怀,甚至在离开很多年以后,萌生再次去看望他的愿望。
小城少有高楼,低矮的砖混结构的房子随意地散落在二道白河的两岸,房前大多有木栅栏,各式各样的盆栽植物点缀其中,很多人家的窗户上爬满青藤,给整个小城平添了绿影。
小城一天的生活从清晨开始,即使是八月,二道白河的早晨也没有暑热。当你推开窗,一缕清凉扑面而失、如果是住在河边,你甚至还能望到河而上居然有薄薄的轻雾。整个小城安静而清爽。你可以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无所事事地走进一间属于你的咖啡馆读《瓦尔登湖》。直到不经意间抬头,山边的落日羞红了脸,仿佛做了什么错事,渐渐躲到黑暗里去了,只在天边遗落了一件金丝绒。
二道白河最让人流连的是他的晚上。夜幕降临,灯光慵懒,走在滨河路上,几只中华秋沙鸭缓缓游过,河边一间音乐酒吧,里面传来一位男歌手《三套车》的歌声,忧伤而苍凉。
遥远的二道白河,静谧的二道白河,梦中的二道白河,何时再投入你的怀抱!
(1)文中对二道白河的称呼,先前一直用的是“他”,结尾处变成了“你”,这样写有何作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妙处。
(3)文中提到《瓦尔登湖》和《三套车》,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怀?组卷:11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面包的制作有三个很重要的步骤:揉面、发酵、烘烤。揉面是为了让面团变得柔软,有弹性,富有延展性利于成形;发酵,让面筋得到充分的氧化从而产生麦香味,使面包的口感更佳;烘烤,则是利用时间和温度把生的面筋变成熟的面包增加色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以增加食欲。
想一想,“揉”得好才会有形,“发”得好才会有味,但是如果没有时间和温度的烘烤,面团永远变不成好吃的面包。
面包的制作过程带给人们很多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成长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16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