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南校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6/28 8:0:9
一、现代文论述类文学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植物审美是中国美学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先秦以来的植物审美传统形成了比德、移情、畅神等基本审美模式,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植物审美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将比德、移情与畅神植根于清明的理性上,从而丰富了植物审美的理论内涵和哲学品格。宋代植物审美是古代植物审美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所体现的美学精神空灵生动、亘古常新,在现当代植物审美的理论建构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②宋代植物审美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对岁寒之美的欣赏,这是继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后,再次从性理之学上对其加以理论的自觉重构,并成为宋代流行的审美精神,也是后世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趣味的鲜明体现。“岁寒三友”的称呼出现在宋代。宋人林景熙《王云梅舍记》云:“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对梅花的欣赏在宋朝达于极盛,且多与“孤洁”等相关,如辛弃疾《临江仙探梅》“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与花的形态相比,更注重其精神。对岁寒及与此相关的幽独精神的推崇成为宋代植物审美中的重要风尚,造成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
③首先,从自然气候环境来看,宋代出现的对寒林雪景的审美和艺术表现潮流与当时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梅花在宋代被称为花中之魁与其时气候变冷有重要关系。北宋后期,开封常出现冬天极寒、春秋寒等恶劣气候,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会反映在人们的生活感受和艺术表现中。
④其次,从社会环境来看,岁寒美学也与社会家国和个人的遭际相关。气候的变化引起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等社会环境的变化,自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感受、艺术表现乃至哲学精神。尤其在北宋灭亡后,文人多借荒寒之景写民生疾苦,表救世之心,寄一己之肠。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有顽强的生命力,这其中包含着中国文人最深层的生命体验。
⑤再次,从哲学层面来看,理学赋予宋代岁寒美学不同的哲学精神。晚唐形成的禅宗美学对岁寒之美有一定的影响,理学又为宋代岁寒之美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念。宋人尚理,理与天地之性密切相关,天地之性即生物之性,天地之理即生生之理,植物的岁寒之美即与天地生生之理有重要关系。理学家善“就草木来证明宇宙”,他们认为,万物生意即天地的生生之意,生生之意四时皆有可观,然最可观之时,即是天气严寒之时,天地一阳初生,正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于岁寒之时更见生生之意,这一思想对宋人植物审美有很大的影响,表现在四时中尤其推崇对“寒”意的审美,如对寒梅、寒林、雪景的欣赏。
⑥这种岁寒精神既体现在对植物的审美中,也体现在人生态度中。人处于困顿时,求无可求,得无可得,万念俱泯,心中寂寥,也最容易见出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自我的本来面目,其内心可能更坚定。由此可见,在大自然的冬天与人生际遇的冬天最易见出那一点仁心。岁寒精神是在困顿中见出一丝生意,是自然、人生和社会中的仁心和元气的发端处。正如黄庭坚在《画墨竹赞》所写:“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
⑦宋代植物审美中体现出的突出特点,如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感通之力、天人之际的岁寒之心和人由此所体悟到的不改之乐,在现当代植物审美文化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丁利荣《宋代植物审美中的草木精神与天地气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以来的植物审美传统形成了比德、移情、畅神等基本审美模式,宋代植物审美在传承中有发展。
B.孔子是我国最早对岁寒之美进行欣赏的人,他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便是证明。
C.气候环境决定了中国文人最深层的生命体验,他们欣赏荒寒幽寂之景,有顽强的生命力。
D.从哲学层面上看,晚唐形成的禅宗美学和理学都对宋代的岁寒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宋人推崇“岁寒三友”为例,论证了欣赏岁寒之美是宋代植物审美的一个重要特点。
B.文章主体部分从自然气候环境、社会环境、哲学三方面展开,剖析了宋代推崇岁寒之美及幽独精神的原因。
C.文章多处运用引用论证阐述观点,不仅加深了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也使论证更生动形象。
D.文章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方式,论述了宋代植物审美中的草木精神与天地气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对梅花的欣赏更注重其精神,由辛弃疾《临江仙》“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可见一斑。
B.梅花之所以在宋代被称为花中之魁,是因为气候变冷,汴京常出现冬天极寒、春秋寒等恶劣气候。
C.拥有岁寒之心,使苏轼在被贬黄州的人生困顿时期见出世界和自我的本来面目,内心变得更坚定。
D.宋代植物审美中体现的美学精神在现当代植物审美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启示意义。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着中式想象力,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缔造出“奇境入梦,我在其中”的沉浸式体验感。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是创作者们对中国美学一次多视角的诠释。
《小妖怪的夏天》从小妖怪的角度,别开生面地反向讲述西游世界中无名小妖的故事,用新世代语境搭配幽默风趣的画风,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带给观众惊喜。《鹅鹅鹅》改编自古典志怪小说《鹅笼书生》,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强化观众的情绪体验,从中继承的“引而不发”的朦胧情感,也留给观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想象空间。
第三部《林林》的灵感源于大兴安岭深处原始森林的三维动画,通过苍莽白雪、清幽河谷、写意森林等“林海雪原”的肃飒意象营造水墨意境,对CG技术运用与传统绘画审美的平衡度把握,贯穿创作始终,故事背后是对成长所经历的阵痛的隐喻与表达。
二维动画《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民俗文化气息浓郁,勾勒出中国乡土变迁图景。剪纸定格动画《小满》展现极致中国风格,记录儿童成长故事,将传统文化的符号意象与工匠精神互为表里,从构思、美术、镜头细节,再到配乐,都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偶片定格动画《玉兔》,脱胎于古代神话故事,上演了未来世界一场月球上的绝地逃生。三渲二动画《小卖部》讲述胡同大爷因为一张神秘奖券,进入了神秘的世界,民俗文化与绮丽的异次元碰撞出赛博朋克的火花。《飞鸟与鱼》以如诗如诉的东方浪漫,探讨爱与生命这一人类永恒的命题。
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将不同主旨的动画融通古今,监制团队在分镜、编审、宣推等方面与制作团队紧密协作,为内容创作方向与细节处理提供创新视角与叙事建议,结合对互联网表达的丰富经验与理解,在宣推与排播等维度助力作品给观众更美好的呈现。《中国奇谭》无论在生命关怀还是哲学思考,无论在乡愁书写还是童年叙事,都以青春态、年轻化的审美视角,完成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母题的深层解读,全面展现了中国动画赓续历史而不失创新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新华财经《中国奇谭;开年热播,国创动画的传承与创新》)材料二:
《中国奇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是一个很贴合中国式审美的故事。
《小妖怪的夏天》的故事,取材于《西游记》。但它并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章节,既因为中国观众对《西游记》实在太熟悉,也因为它的主角根本不是有名有姓的主角。它的主角,就是英文片名说的Nobody(小人物),亦即在故事结尾,不惜豁出性命也要向唐僧师徒四人通风报信的小猪妖。
在浪浪山的妖怪集团里,小猪妖是最底层的角色。为实现集团大王吃唐僧肉的终极目的,被中层领导熊教头使唤得团团转,因为集团大王许诺了:“有功的小妖,可以喝一勺唐僧肉汤。”就在小猪妖努力工作,以求“喝一勺唐僧肉汤”的过程里,观众领略到当代打工人的各种心酸——社会层级越来越严苛,个人努力得不到认可;领导仗着身份瞎指挥,员工提意见就会被穿小鞋;更残酷的是,小猪妖眼里威风凛凛的大王、以及集团最高机密般的陷阱,和他兢兢业业为之努力的奋斗,在孙悟空面前,原来就是弱鸡般的存在。
《小妖怪的夏天》借着一个中国传统故事,勾勒了一个当代打工人的处境。它在故事外形上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但内核却极其现代化。
相较而言,第三集《林林》无论在外形还是内核上,都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尽管它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隔阂的无奈这一深刻主题,但是从这个隐喻本身,到它的画风设定,更多是西方式的狼人的设定。人与狼截然对立的划分,以及人与人因为隔阂发生冲突的惨烈,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套路里,都比较少见。
不过一次争议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后边还有5个故事。比如剪纸动画《小满》,同样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
(摘编自后浪电影《3集飙到9.5,这部国产黑马,凭啥霸榜热搜?》)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们增强国际话语权有信心和底气。话语是一定观念、理论、文化等的表达,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叙事体系包含多个层面,如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叙事技巧、叙事逻辑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是精彩的叙事文本,对应着现实中的好故事;二是叙事逻辑,就是故事背后的“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要深刻阐明中国故事蕴含的中国道理。
(摘编自人民网《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新论)》)(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林林》的灵感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画面营造了中国式水墨意境。
B.材料二认为《林林》从镜头细节、技术运用,到故事隐喻和主题等都不符合当下国人审美。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林)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
D.对《林林》的画风设定是否是“中国式”的,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不同判断,两者观点相反。
(2)下列选项,与《中国奇谭》制作团队“融通古今”创作思想不一致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和中华书法完美结合。
B.《典籍里的中国》用“戏剧+影视化”的方法讲述了典籍在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故事。
C.歌剧《张骞》以汉代张骞凿通西域开创丝路的传奇故事,传扬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
D.《只有爱•戏剧幻城》通过别具一格的演出形式,营造出一种“我在其中”的沉浸式观赏体验。
(3)有人认为《中国奇谭》是各年龄段观众都喜爱的“全龄化”动画,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这样说的理由。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灾年
李娟 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泰山南麓广阔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唯一的绿痕。荒野中所有的村庄、草场、耕地都紧紧傍依在这条河的两岸,像冰天雪地中的人们傍依着唯一的火堆。
什么都离不开水。这条唯一的河被两岸村庄和耕地源源不断地吸吮,等流经中下游我们的阿克哈拉小村,就已经很浅窄了。若是头一年遇上降雪量少的暖冬,更是几近断流。因为北疆的河流差不多全靠积雪融汇。
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在灌溉时节,因抢水而引起的纠纷此起彼伏。轮到哪块地浇灌时,哪块地的主人便日夜守着水阀不敢离开。被褥也铺在水渠边,提防睡觉时水流被人截走。
暖冬不但会引起旱灾,还会引起蝗灾及其它严重的病虫害。不够冷的话,冻不死过冬的虫卵。
此外,干旱令本来就异常贫瘠的戈壁滩更加干涸,几乎寸草不生。南面沙漠中的草食野生动物只好向北面乌伦古河畔的村庄和人群靠近,偷吃农作物。这也是很严重的农业灾害之一。
然而正是这一年,我妈满怀期待地独自在乌伦古河南岸广阔的高地上种了八十亩菜花地。菜花苗刚长出十公分就惨遭鹅喉羚的袭击。一夜之间,八十亩地给啃得干干净净。
虽说远远近近有万余亩的葵花地及打瓜地都被鹅喉羚糟蹋了,但谁也没有我妈损失严重。一来她的地在这万亩耕地的最边缘,直接敞向荒野,总是最先沦陷;二来她的地少,不到一百亩。没两下就全给啃没了。而那些承包了上千亩的大户,特经啃。最后多少会落下几亩没顾上啃的……当然,哪能这么比较……
我妈只好又买来种子补种了一遍。天气暖和,又刚下过雨,土壤墒情不错,第二茬青苗很快出头。然而地皮刚刚泛绿时,一夜之间又被啃光了。
没有办法,无奈的她咬牙又补种了第三遍。很快,第三茬种子重复了前两茬的命运。
我妈伤心透顶,不知找谁喊冤。不久,她听说野生动物归林业局管。便跑到城里找县林业局告状。林业局的人倒很爽快,满口答应给补偿。但是——
“你们取证了吗?”
“取证?”我妈懵了,“啥意思?”
“就是拍照啊。”那人微笑着说,“当它们正啃苗时,拍张照片。”
我妈大怒!种地的顶多随身扛把铁锨,谁见过揣照相机的?再说,那些小东西警觉非凡,又长着四条腿,稍有动静就撒开蹄子跑到天边了。拍“正在啃”的照片?恐怕得用天文望远镜拍吧!总之,这是令人沮丧的一年。
尽管如此,我妈还是播下了第四遍种子。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会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说起来,鹅喉羚也很可怜。它们只是为饥饿所驱。对它们来说,大地没有边界,大地上的产出也没有所属。它们白天在远方徘徊,遥望这边唯一的绿色地域。夜里悄悄靠近,一边急促啃食,一边警惕倾听……
它们也很辛苦啊,秧苗不比野草,长得稀稀拉拉,就算是八十亩地,啃一晚上也未必填得饱肚子。于是有的鹅喉羚直到天亮了还舍不得离去,便被愤怒的农人开车追逐、撞毙。但人的日子又好到哪里去呢?春天已经完全过去,眼下这片上万亩的耕地仍旧空空荡荡。
无论如何,第四遍种子的命运好了很多。似乎一进入七月,鹅喉羚们就熬过了一个难关,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去了哪里?哪里水草丰美?哪里暗藏秘境?哪里是它们真正的归宿?这片大地平坦无物,其实,与浓茂森林一样擅于隐瞒。总之第四茬种子一无所知地出芽了,分外蓬勃。毕竟它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
(选自《遥远的向日葵》有删改) 文本二
“非虚构”写作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式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方式,它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非虚构”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变体,它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既然来源于新闻写作,它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保证新闻的某些特性。它首先就要求写作者能够深入生活、脚踏实地地进行创作。其次,“非虚构”并不抛弃作品的文学性,甚至在种种文学表达的手段方面更加丰富。当然,受时代的影响,近年来的“非虚构”文学还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追求作品给读者带来深入人心的震撼等等。李娟的散文正是顺应了当下“非虚构”的风潮,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选自《论李娟的非虚构散文创作》,有删减)(1)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理解及艺术特色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灾年”作为标题,直截了当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全文奠定了哀伤的感情基调。
B.文章中母亲在“告状”过程中被工作人员要求“取证”,由于拍不到“证据”不能获得赔偿,母亲非常愤怒。
C.文章叙述详略得当,前三次“种向日葵”倾注了大量的笔墨,最后一次则一笔带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D.文章结尾段运用排比的修辞进行追问,使语句节奏紧凑,启发读者思考鹅喉羚的命运,提高了文章思想深度。
(2)有评论说在文本一的“母亲”身上,“依稀看到了海明威笔下‘老人’的影子,但作为女性,母亲又有着更为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请概括两个文学形象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文中母亲在各种情形下的情感表现。
(3)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凭借其“非虚构”写作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散文奖,请根据文本二的理论,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非虚构”写作的特点的。组卷:12引用:2难度:0.5
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①_______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这些数据表明,②_______。
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该说法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们心理上“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得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支付的需要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③_______,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归谬法”是指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请你使用“归谬法”反驳文段中“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组卷:8引用:4难度:0.5
八、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礼记》有这样的表述:“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朱熹的《治家格言》中也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二)近年来,网络流行一个热词“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是厌战者的“嘴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是贫贱者的“嘴替”。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4引用:1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