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坚守乡土非常不易。很多乡土作家想象力不足,写到后来要么转换写作题材,要么重复自我;莫言的写作却花样翻新。他在坚守乡土的同时又拓展乡土,使得高密东北乡的疆域在有限与无限之间日渐丰富和充实起来。莫言的想象力极强,他描写的故乡,突破了现实的疆域,通过想象拓展故乡,让莫言多了一副描写故乡的笔墨,拓展了莫言的故乡风景。
描写现实故乡和追忆故乡是诸多乡土文学作家共有的情怀,莫言和张炜都是书写地处胶东半岛的家乡风貌的著名作家,都是齐文化的坚定守护者,都对故乡故土一往情深,作品中都融入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并在2011年一起荣获茅盾文学奖;但是两个人描绘乡土的方式不同。莫言把发生于异乡的故事移到他熟悉的高密东北乡,如《天堂蒜薹之歌》。故事取材自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1987年,山东某县农民响应县政府的号召大量种植蒜薹,到了收获季节蒜薹却全部滞销,有关官员对此不加理睬,农民于是自发聚集起来,包围,冲击县政府,酿成了震惊一时的“蒜薹事件”。这激发起莫言为农民鸣不平争权利的强烈情感,只用35天即创作出这部作品。莫言把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放在了高密东北乡,把自己熟悉的乡亲们写了进去。他凭借活跃的想象力为高密东北乡的文学领地增添了许多现实的乡土所没有的形貌和风俗。
张炜的创作方式则是田野调查式的。他几次在胶东半岛行走考察,备尝艰辛。1991年《你在高原•我的田园》与1995年《你在高原•家族》出版时,都有一个副题:《一个地质工作者的手记》。为了写作这部作品,张炜进行了一名地质工作者般的漫长行走,而做一名地质工作者,正是张炜童年的一个理想和情结,也是他写作此书的初衷。
莫言这种超越有限故乡的努力,不但体现在故事和人物层面,而且延伸到了思想层面。莫言在文学创作中,建立了高密东北乡——中国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缩影——人类精神与情感的深刻显现这样的递进关系。
莫言说:每个人都有故乡,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故乡显得尤为重要,25年的山东生活足以让一个人形成完整的性格,故乡的生活成为我小说中最主要的内容也就不难理解。
莫言还说,他觉得故乡不是封闭的,而是不断扩展的。故乡久远的历史源头是纵向的扩展;在空间上,作家也往往有着把异乡当作故乡的能力,因此乡土是无边的。他有野心把高密东北乡当作中国的缩影,他还希望通过对故乡的描述,让人们联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以小见大地折射出现代中国的风云画卷。这片土地历经时代变迁,乱世男女的悲欢离合和急骤变化的时代命题交叠,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涌现出众多极具戏剧性的人物,发生了讲不完的乡村故事。莫言将现代中国的风云激荡,都浓缩在“高密东北乡”的土地上。如反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檀香刑》体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红高粱》描述计划生育制度的乡村投影和市场经济对乡村生态的影响《蛙》等。
如何将高密东北乡的中国故事联通世界各国的读者,引起心灵的共鸣?在30余年的创作中,从自发到自觉,莫言对拷问灵魂这一命题的思考日渐清晰。在切入现实的同时,莫言牢记文学对人性和人类灵魂的揭示与拷问的终极使命。莫言都是盯着人物落笔,从有限的历史进入无限的心灵,从具象的世界开掘出形而上的精神。诚如学者刘再复所言:“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到《蛙》,都是生命的呼唤,是生命的燃烧,是生命的大觉醒。所以,在十几年前我就称他为‘最有原创性的生命旗手’。”
(摘编自张志忠《认同危机•拓展故乡•拷问灵魂——莫言研究三题》)材料二:
莫言的文学创作具有超越性。我们不是说莫言就完全超越了其他作家,当今中国像莫言这样的作家是有一些的,但莫言有他不一样的地方。莫言是20世纪80年代步入中国文坛的,《透明的红萝卜兴红高粱》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现代派和寻根派来说,莫言是慢了一拍的。所以有评论者认为,他既不是现代派,也不是寻根派,但他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介入的。莫言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引导现代派和寻根派的潮流,非常直接地影响了后面的文学走向。莫言走着自己的路,沉寂而又沉稳。莫言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版了《天堂蒜薹之歌风酒国》,可以看到他的创作风格变得大胆了。他回到乡土,回到乡村叙事。他能不断变革自身的创作,开掘自身的巨大潜力。在21世纪,我们也看到,莫言的文学创作更沉着老到,像《蛙》《生死疲劳》《檀香刑》,这些作品创作不仅大胆而且更具个人风格,不再是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这类概念可以约束他了。
莫言的文学创作还有独特的视角。他对历史正义秉持非常顽强的信念,从《檀香刑生死疲劳》到《蛙》,他始终在向20世纪的历史发问,他要写出民族的真实性以及经历过的痛楚。莫言的小说与西方小说不一样,西方小说是建立在浪漫主义文化基础上的,从个人到个人,一点点切入。莫言的小说叙事的开头笔墨都是非常重的,如同晴天霹雳。这是一个有责任感、有勇气的作家才能够写出来的。
(摘编自陈晓明《莫言小说的意义和艺术特质》)(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乡土作家写到后来要么转换写作题材,要么重复自我,因为他们没有想象力;莫言的写作却能坚守乡土,花样翻新。
B.莫言和张炜都对故乡故土一往情深,作品中都融入了浓郁的地域色彩,书写了家乡的风貌,但是两个人描绘乡土的方式不同。
C.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以小见大地折射出中国的现状,莫言将中国的所有重大事件,都浓缩在“高密东北乡”的土地上。
D.作者称莫言为“最有原创性的生命旗手”,因为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到《蛙》,都是生命的呼唤、燃烧和大觉醒。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山东某县发生的“蒜薹事件”激发了莫言强烈的情感,他在较短时间内创作出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天堂蒜薹之歌》。
B.莫言认为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故乡显得尤为重要;故乡不是封闭的,而是不断扩展的;故乡可以在纵向和横向上去扩展。
C.虽然莫言的一些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有评论者认为莫言既不是现代派,也不是寻根派,因为莫言轻视这两个文学流派。
D.莫言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小说叙事的开头笔墨重,与建立在浪漫主义文化基础上的西方小说是不一样的。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莫言“创作风格变得大胆”的作品的一项是
A.《生死疲劳》
B.《透明的红萝卜》
C.《酒国》
D.《檀香刑》
(4)莫言的文学创作有什么独特之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组卷:4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约内奇
契诃夫 年轻的德米特里•约内奇•斯塔尔采夫刚被委任为县区地方医生,住到离C城九俄里的佳里日镇时,就有人建议他作为有知识的人必须结识当地最有教养、最有天分的图尔金一家。
一天,斯塔尔采夫进城散心,他一边不慌不忙地走一边哼唱着“我生活中还没有品尝到泪水的滋味……”,忽然想起伊万•彼得罗维奇•图尔金的邀请,便向他家走去。
伊万•彼得罗维奇在门廊里迎接了他。他把妻子薇拉•约瑟福夫娜介绍给医生,又把女儿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引见给斯塔尔采夫。姑娘身材同样苗条,面目同样可爱。她的表情还带有几分稚气,腰身纤细柔韧。
后来大家坐在客厅里,薇拉•约瑟福夫娜朗诵了自己的小说。
“现在请你,猫咪;弹个曲子吧。”伊万•彼得罗维奇对女儿说。
“好极了!”斯塔尔采夫说了一句。
徒步回到自己的住处佳里日镇,他一路走一路哼哼着:“你的声音对我来说,又温柔又忧伤……”
他决定到图尔金家去求婚。来得不是时候,她准备去俱乐部参加跳舞晚会。他也没有必要留在此地了。于是站起身来说他也应该回去:病人还在等待他。
斯塔尔采夫回了家,但很快又返了回来。他在俱乐部的客厅里一直坐到深夜,温情脉脉地对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说:“请您做我的妻子!”
“德米特里•约内奇。”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想了片刻,脸上露出极其严肃的表情:“请您原谅,我不能做您的夫人。让我们严肃地谈一谈这个问题。德米特里•约内奇,您是一位善良、高尚的人。您知道,我一生中最钟爱的莫过于艺术,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音乐。对不起,人应当朝更高的灿烂的目标努力,而家庭生活会把我永远束缚住。”
她转身离开了客厅。
斯塔尔采夫走出俱乐部:来到街上,首先把硬领带拉了下来,并深深地呼了一口气。
当他听说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去了莫斯科报考音乐学院时,他的心平静了,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后来,他偶尔也会自言自语:“当初操心的事还真不少!”
四年过去了。斯塔尔采夫和谁也不接近。城里人的谈吐、对人生的看法,甚至他们的样子都让他心烦。他只玩牌,玩得上瘾,一玩就是三个小时。再就是每晚掏出给人治病所得的纸币,积聚到几百卢布时,他就把钱送到互助信贷社去存起来。
一天早晨,有人把一封信送到医院来。薇拉•约瑟福夫娜在信中说,请他无论如何赏光来一趟。信的下边附有一句:“我也附和家母的邀请。猫。”
斯塔尔采夫去了图尔金家。
“我们有多少年没有见面了!”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说着把手伸给斯塔尔采夫。看得出来,她的心在紧张地跳动,大家喝茶,吃甜饼。后来薇拉•约瑟福夫娜朗读长篇小说,她在钢琴上弹奏。
“幸好我没有娶她为妻。”斯塔尔采夫脑子里一闪念。
后来他们去了花园。
“您的生活怎样啊?”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问道。
“还可以,过得去。”斯塔尔采夫答道。
他再也想不出什么话来,两人都在沉默。
他在近处看见了她的脸庞,闪光的眼睛,在这儿,在一片黑暗中,她显得比在室内年轻,甚至重现出她过去孩子时代的表情。他突然为往事感到忧伤和惋惜。火苗在心中慢慢燃烧起来了。但想起自己每到晚上兴致勃勃地从衣兜里掏出来的纸币时,心中的火苗便熄灭了。
他站起来,想回到屋子里去。她挽住他的胳膊。他们进了屋,当斯塔尔采夫在傍晚的灯光下看清了她的面颊和那双注视着他的忧伤的、感激的、探索的眼睛时,感到一阵迷离恍惚,又一次想到:“所幸我当时没有娶她为妻。”
过了三天,帕瓦送来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的一封信。她写道:“担心您改变了对我们的态度;请您让我放下心来,来吧,我必须跟您谈谈。您的叶•图”
他读完这封信,想了想,对帕瓦说:“我今天太忙。大约过三天再去。”
三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他还是没有去。他再也没有去过图尔金家。
又过了几年。他在城里要看的病人相当多,连换口气的工夫都没有了。他已经置了一个庄园,城里还有两栋房产,他正在为自己物色第三栋有利可图的房子。
他操心的事很多,但他绝不放弃县级医生的职务。在佳里日镇,还有城里人,已经简单地称他“药内奇”了。“药内奇这是到什么地方去呀?”或者,“要不要请药内奇出席会诊?”
他孤身一人,生活枯燥,什么事也引不起他的兴趣。他对猫咪的爱恋大概是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欢乐。每晚他到俱乐部玩牌,然后一个人坐在大桌旁吃晚餐。用餐的时候,他偶尔转过身去,在别人的谈话中插上两句,有时,邻桌有人提及图尔金家里的事,他就要打听:“您指的是哪一家图尔金?是女儿会弹钢琴的那一家吗?”
关于他,能说的也只有这些了。
图尔金一家呢?伊万•彼得罗维奇没有老,丝毫未变;薇拉•约瑟福夫娜还是给客人们朗读自己的小说。而猫咪呢,每天弹钢琴,一弹就是四个小时。她明显地老了,常常闹病,年年秋天随母亲到克里木去疗养。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约内奇在城里散心时边走边唱“我生活中还没有品尝到泪水的滋味……”,写出了他当时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B.在约内奇受邀去图尔金家后,薇拉朗诵自己的小说,叶卡捷琳娜弹钢琴,他们这是在约内奇面前表现自己家庭的优越感。
C.求婚失败使约内奇感到丢人,也使他厌烦城里人,他不再对爱情、交往、艺术有什么兴趣。后来他虽很富裕,但生活枯燥。
D.文中写城里人已经简单地称他“药内奇”了,可以看出:在那些人的印象中,约内奇只是通过行医开药来赚钱的工具。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刚被委任为县区地方医生的约内奇一到佳里日镇,就有人建议他结识图尔金一家,为后文他向叶卡捷琳娜求婚埋下了伏笔。
B.在叶卡捷琳娜去莫斯科报考音乐学院后,约内奇内心平静了,但偶尔自言自语的心理活动,表现了约内奇对爱情的强烈渴望。
C.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写出了约内奇人生的转变过程。
D.小说结尾写叶卡捷琳娜“每天弹钢琴,一弹就是四个小时”“明显地老了”“常常闹病”,表现时过境迁,她境况凄凉。
(3)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请简要概括。
(4)约内奇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组卷:2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地球上,除了亚洲象,还有数量众多的非洲象。和亚洲象一样,非洲象通常不被认为是迁徙物种,不过,①
非洲象这样的移动,会伴随着多种组合情形,包括天然水源加天然食物,人工水源加天然食物,②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鸟的迁徙,和非洲象的迁移是完全不一样的
B.非洲象的迁移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鸟的迁徙来说
C.非洲象的迁移,和鸟的迁徙是完全不一样的
D.鸟的迁徙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非洲象的迁移来说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0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培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徒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环境真的能影响人的成长吗?学校校刊“校园论坛”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以“环境与成长”为主题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3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