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粤教新版必修2《第三单元 散文(2)》2018年单元测试卷(5)

发布:2024/11/25 12: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以唐为例,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周易》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
    B.《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
    C.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公认的因比较开明而闻名的盛世。
    D.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
    (2)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
    B.《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C.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
    D.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为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中有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B.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
    C.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
    D.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的阻碍。

    组卷:4引用:2难度:0.9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猫
    季羡林
          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一副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可活动的空间好像还很大。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喵呜”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就拿着手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但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屋前屋后搜之遍,几处茫茫皆不见。”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永远永远地消失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呆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那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西方净土世界的人们对待将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那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
          ⑧净土世界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净土世界里的人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的对比之下真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
    (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由养猫而引发的感悟,他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让人感叹,而老猫的“生死观”更是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B.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来自身边小动物的爱时常被人们忽略,可作者却深切地感受到了,并把这些小动物当做生命中的朋友、亲人。
    C.文章选取了老猫生活的两个片段,重点就老猫临终前的片段议论抒情,作者从老猫对待死亡的方式上悟出人类要有豁达的生命观。
    D.作者用他独有的笔触,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2)结合上下文,谈谈如何理解第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

    组卷:33引用:2难度:0.7
  • 3.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大师      1994年,钱锺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因病住院,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80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钱锺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剁得一根筋都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锺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钱锺书生前曾说过要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硬是将《斐多篇》翻译出来。接着,她要对三人的爱作一个小结,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怀念的书,感动着无数中国人。而时隔四年,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让对方放心是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多年前钱锺书就给了她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这个时代一处亘古不变的所在,一抹安静温馨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才有希望,活着可以那么好”。
          杨绛同时还将眼睛盯向了钱锺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七万余页的笔记杨绛整理得井井有条,陆续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1956年,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林默涵,把翻译《堂吉诃德》的任务交给杨绛。她被告知用哪种文字翻译都可,但她先找了英、法、德文五六种译本,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不知选哪种为好。杨绛本身通晓英、法两国语言,为使《堂吉诃德》翻译得更准确,她决定直接从西班牙原文翻译。于是,年近六旬的她从零基础学习西班牙文。就这样,学了译,译中又学,历经22年终于在1978年出版了我国首部由西班牙文翻译的《堂吉诃德》。杨绛《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锺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采访。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钱锺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90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天“避寿”。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了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相关链接】
    ①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与钱锺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1936年,二人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
    ②钱锺书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A.杨绛活到老、学到老,60多岁了,依然挑战自己学习西班牙文,直至精通才开始动手翻译。
    B.从接到翻译任务,到最终翻译完成,历时22年,杨绛的《堂吉诃德》成为最优秀的译本。
    C.丈夫生病、女儿住院期间,80多岁高龄的杨绛不辞辛劳,亲手为钱锺书做饭。
    D.杨绛90多岁高龄仍然著作不断,不但整理了钱锺书的书稿,还出版了自己的多部作品。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叙写杨绛的后半生经历照应了题目,与现实中的所谓大师相比,只有杨绛才是真正的大师。
    B.在钱锺书病重之际,80多岁的杨绛悉心照料,同时她也表示会尽力保养自己,这是因为她担心自己早于丈夫病倒,丈夫会照顾不好她。
    C.钱锺书临终,一眼未闭好,杨绛对他说:“你放心,有我!”之后整理钱锺书的手稿和中外文笔记,践行了对丈夫的承诺。
    D.评论家称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表明了人生坎坷并没有给杨绛的内心造成任何影响。
    (3)请从“人格魅力”或“学术素养”方面概括杨绛被称为“真正的大师”的内在原因。

    组卷:2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认真观察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给漫画配上恰当的文字。要求:①简要描述画面内容;②分析这幅漫画的寓意;③语言简洁,表达连贯;④不超过100字。
    答:
     

    组卷:1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钱锺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有围城,就会有突围。
          你对“突围”有什么经历、体验或者看法?请以“突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组卷:22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