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必修1《第三单元》2018年单元测试卷(3)

发布:2024/12/17 11:0:3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涉嫌“剽窃”这一公案,其实早已了结。但至今不时有人重提,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925年,陈源(西滢)在《现代评论》“闲话”专栏里影射鲁迅“整大本的剽窃”,不久又在《晨报副刊》发表《致志摩》的“通信”,明指《中国小说史略》抄袭,但调门降了下来:“可是他自己的《中国小说史略》,却就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其实拿人家的著述做你自己的蓝本,本可以原谅,只要你书中有那样的声明,可是鲁迅先生就没有那样的声明。”
          鲁迅写文反驳说:“盐谷氏的书,确是我的参考书之一,我的《中国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据它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
    《支那文学概论讲话》是盐谷温在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的讲义,1919年出版。鲁迅1920年秋开始在北京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讲义经修订出版,定名《中国小说史略》,常见的是北新书局1925年版。《中国小说史略》涉嫌“剽窃”或“抄袭”这种说法,当时就没有得到学界普遍认同,胡适就曾为鲁迅辩解过。
          既然是“跨国剽窃”,还应该听一听日方意见。盐谷温本人没有发表过任何指称鲁迅“剽窃”或“抄袭”的言论。这倒并非由于他没有看到周著,他1926年的演讲《关于明代小说“三言”》分明说:“看到从前著《宋元戏曲史》的王国维氏及近来著《中国小说史略》的北京大学的鲁迅氏(周树人)等未曾见过的书籍,现在日本存在着……”可见他当时已看到周著,但并没有觉得被“剽窃”。
          事实上,盐谷温不但看到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而且曾将其用作自己授课的教材。日本学者伊藤漱平1997年提交的学术报告中,曾介绍红学家松枝茂夫随盐谷温学习的经历:“在这最后一年,盐谷教授讲授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一年……20年代中期论敌陈源(西滢)教授批判鲁迅,曾经攻击说《中国小说史略》完全剽窃了盐谷先生文章的‘小说’部分,这是毫无踪影的事……相反盐谷对《中国小说史略》的成就给予相当高的评价,并把它当作教材使用。”
          顺便说一句,松枝茂夫也是《中国小说史略》日译者增田涉的助手。倘若真有这样一件“剽窃”案,他没有理由不为恩师“讨还公道”吧?
          1935年,增田涉译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此时盐谷温的著作也有了中译本。鲁迅再次反击陈源说:“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将‘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源教授。”
    (选自2016年10月18日《深圳商报》,有删改)(1)下列有关《中国小说史略》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史略》的原稿是鲁迅先生在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时的讲义,它由北新书局首次出版发行。
    B.在陈源看来,《中国小说史略》确有剽窃日本人盐谷温之文章的事实,鲁迅至少应该在书中做出相关说明。
    C.《中国小说史略》涉嫌剽窃一说,并没有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这起公案最终在胡适的论辩中尘埃落定。
    D.《中国小说史略》于1935年被增田涉翻译并出版后,得到了红学家松枝茂夫及其老师盐谷温相当高的评价。
    (2)下列不能用作反驳“剽窃”说依据的一项是
     

    A.鲁迅就《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某些环节依据盐谷氏著作的相关内容作了补充说明,并点明两者在次序和意见上的不同。
    B.拜读过《中国小说史略》的盐谷温不仅没有发表过任何指称鲁迅“剽窃”的言论,反而还把该书用作授课的教材。
    C.日本学者伊藤漱平根据对红学家松枝茂夫等的研究发现,陈源攻击《中国小说史略》完全剽窃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D.在日语版《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之际,鲁迅不仅卸下了背负十年的恶名,还用“谎狗”戏称自称为“正人君子”的陈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曾被鲁迅当作参考书目,后被鲁迅拿来作为反驳陈源的依据。
    B.作者认为如今重提鲁迅“剽窃”这一公案的某些人可谓孤陋寡闻,是因为这一公案早已有了结果。
    C.日本学术界对陈源提出的鲁迅“剽窃”一事颇为重视,直到1997年,日本学者伊藤漱平还在不断举证。
    D.从陈源与鲁迅就《中国小说史略》是否“剽窃”的争论看,学术态度问题在某种情况下也体现着为人的品德。

    组卷:2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滩奇观
    蒋子龙
          我们无须钻深山、进老林,从北京出发,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就可进入一片望不穿的“五彩净土”!
    第一道彩、也是最抢眼的,是一望无际的亮红。这便是目前地球上最大、最壮观的一片红海滩。红得耀眼,红得纯粹,其间竟无半点杂质,在秋阳下红晕弥漫,映得天地间光芒闪烁,浑然一体般的透红。
          这其实是一种植物,名为“碱蓬”,又称“海英菜”“狼尾巴条”……其茎直立、呈圆柱形,一枝多茎,状如狼尾。每根茎端顶两三朵小花,形似团伞,组成五角星状,其美无比。整株高达一米,矮者也能没膝,株型极美,有“翡翠珊瑚”的雅称。然而,它却是贫苦百姓的朋友,生命力极其旺盛,无须播种、耕耘,全部野生,自强自立,而且专门在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生长。
          我自小便熟悉它,吃过它,赶上饥荒,它就是农人的“救命草”,全身都可以吃。其籽黑亮,如小米大小,或蒸或煮都有一种野香,入口极有劲道。现在人们的日子好过了,它又成了珍稀菜肴。春天,其茎叶翠绿鲜嫩,脆而多汁,营养丰富,有海鲜味,口感甚佳。它还可入药,能调治气积停滞、发热等病症。
    入秋后碱蓬则渐次变红,先是嫩红,然后艳红、深红,到完全成熟后便红得饱满,红得透亮,红出一种铺天盖地的气象。我家乡的碱蓬与野草杂生,一疙瘩一块,稀疏零落,不成气候。这里的海滩却因咸淡相宜,碱度适中,成了碱蓬的天堂,密密匝匝,蓬蓬勃勃,其间一根杂草没有。待到第一场秋露下来,便一天红似一天,浩浩荡荡,如火如荼,仿佛给辽河平原铺上了厚厚的红毯。在红毯中间又蔓延着无数银白色的丝线,曲折而跳动,那是一道道明澈的河流,俗称“潮沟”。潮涨潮落,滩声十里,红滩恋潮,潮养红滩。
    在红滩的背后,是无边无际的苇荡。刚吐穗的还一片浓绿,已经扬花的则开始在老绿上镀金,摇摇摆摆,飒飒生风,如戟如枪般地护卫着红海滩。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能将“大红大绿”搭配得如此协调,如此曼妙!每根苇秆的顶端,色彩又不相同,有的是一团紫色,妩媚动人;有的却白如堆雪,高洁而仪态万方。但,要紫的一大片全紫,要白的一大片全白,在清风的指挥下仿佛在低声吟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便是红滩的第二道彩。
          在红滩的前面,却是色彩斑斓的沼泽。沼泽何以有色彩?是它的主人们色彩缤纷,让沼泽也有了灿烂的容颜。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可算是世界上最珍稀、最生动、最耀眼的鲜红了!东方白鹤、白鹭等大鸟则通体如雪;大天鹅以白为主;野鸭、大雁或深灰,或浅褐,却还有一种绿头野鸭……这里被喻为“鸟类的国际机场”,这一批走了,那一批来,有常客,有新客……因此色彩丰富,变化多端。
    这里最珍贵的禽类要数“黑嘴鸥”,白身黑翅、黑尾,头和喙也为黑色,唯双眼后面各有一白色半环,极其醒目,显得机灵无比。
          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曾在自己花园中养过此鸟至今还有诗、有文、有图为证。以后它似乎就从地球上消失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自然基金会执行总裁、鸟类学家大卫•梅尔维里正式宣布:“黑嘴鸥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鸥禽,其聚居地点至今仍不为人所知。”
    1989年5月,中国的爱鸟者梁禹,在辽河口自然保护区找到了两个黑嘴鸥的巢和四枚它的卵,轰动了鸟类学界,中外专家随即蜂拥而至。经调查,这里竟有约1200只成年黑嘴鸥和310多个黑嘴鸥巢。至此黑嘴鸥方露真容。
          倘若我们有鸟的视野,站在沼泽里再向外望,便是辽东湾,碧海蓝天,空阔高远。回头看,却是红绿蓝白黑,大地织锦,若彩虹落滩。
    ——这就是盘锦湿地,红滩奇观!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自然段,写碱蓬,先写它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点,再写它的品质,由外而内,由实而虚,流露出了作者对碱蓬的喜爱与赞美。
    B.第五自然段描写红滩碱蓬时,作者写到自己家乡的碱蓬,一褒一贬,对比鲜明,突出了红滩碱蓬饱满、透亮及铺天盖地的气势。
    C.文中援引李商隐养黑嘴鸥的故事,最主要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沼泽地里最珍贵的鸟,又开启下文写此鸟逝而复现的内容。
    D.文章先总后分再总,结构严谨。“五彩净土”是总,继而分写碱蓬、苇荡、色彩斑斓的沼泽,层层递进,突显了红滩景观之奇,末句绾结全篇。
    (2)从语言角度,鉴赏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待到第一场秋露下来,便一天红似一天,浩浩荡荡,如火如荼,仿佛给辽河平原铺上了厚厚的红毯。
    ②但,要紫的一大片全紫,要白的一大片全白,在清风的指挥下仿佛在低声吟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3)“红滩奇观”重在一个“奇”字,结合文本,探究红滩奇观给了我们哪些思悟。

    组卷:2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

  •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我倾听树木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的时候,对流浪的眷念撕着我的心。___________.每条道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
    ①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思念
    ②你如果静静地、久久地倾听,对流浪的眷念也会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
    ③它领你回家
    ④它不是从表面上看去那样,而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  )

    组卷:7引用:4难度:0.5

  • 8.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有技巧地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
          其实,我国有很多位作家都曾离诺贝尔文学奖很近,如鲁迅、巴金等,但因种种原因,均与其擦肩而过。
    假设你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请任选其中一个作家,结合其作品特征,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词。

    组卷:8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