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江西省宜春实验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7 5:30:6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刑德之说,诸子所执不同,秦汉学者所言之刑德,在周秦间有以赏罚论刑德、以教化论刑德等不同的来源。
    以赏罚论刑德,为法家的基本观点,是霸道学说对刑德的思考。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手段,便是刑赏结合。罚,体现的是刑;赏,则体现的是德。刑赏并用,可以约束百姓按照国家设定的合理范围行事而不至于违法。国君有意识采用赏罚督责官吏、管理百姓,是为“刑德二柄”。在法家的学理中,刑德只是作为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赏罚之权操之于君,群臣听命而已。由于法家秉持严刑峻法而忽略德治,其所理解的“德”,只不过是庆赏的恩惠和爵禄,属于手段,既非帝道论的本乎阴阳之德,亦非王道论的仁义之德。而刑,主要体现在对百姓的惩罚上,是以法律手段惩处违法者,与天地秩序无涉。
          以才华论刑德,是儒家刑德常说的理路。在儒家看来,刑、德不可或缺。从《论语》中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主张来看,孔子治国亦不弃刑罚,常采用以刑正德的手段,引民向善。这一做法,为后世儒家所继承,至荀子形成了德主刑辅的汉民思路:“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相对于法家单纯依靠刑德赏罚进行国家治理的思路,儒家更注重礼法合治,刑德相成,反对不教而诛。经过了秦法严苛而聚亡的教训后,汉代儒生更强调德主刑辅,以纠正秦法之弊。如贾谊所言:“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强调以德治国,以刑为辅,通过教化改良百姓,将刑罚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后手段。在这样的学理认知中,汉儒坚持推崇以教化治国、以礼乐导民,将之视为尧舜王道之治的经验。
          在这其中,儒家所谓的德,是以礼义为基础的心性培养、道德养成和行为修养,而非法家狭隘的“庆赏”;其所谓的刑,则指因礼义而形成的法度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与法家所谓的“杀戮”立意迥异。这是因为儒家承认社会有先天道道要求、群体价值,在此基础上明确“法”作为对人之后天恶性的惩戒,担负着卫道护德的功能,由此而推行的德主刑辅,注重教化养民而不是刑罚罔民。帝道刑德论,亦承认刑德自先天秩序,是外在天理赋予人的约束性,这是人之能群的客观存在。相对于王道更多强调先天秩序的道德感,帝道更多强调先天秩序的规律性,认为人世间的社会秩序,源自于自然秩序,因而社会的运行,必须遵照与天地俱来的客观要求。
    (选自《阴阳刑德与秦汉秩序认知的形成》,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我国历史上的刑德之说,诸子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以赏罚论刑德,二是以教化论刑德。
    B.儒家刑德学说注重教化养民而不是刑罚罔民,孔子强调刑、德不可或缺,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治民思路。
    C.韩非子认为刑赏结合是治理国家的手段。赏,能体现德,但实际上这种“赏”是一种狭隘的“庆赏”。
    D.“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一主张,表明孔子治国也强调以法律手段惩处违法者而最终得以引民向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总述,全文主要论述了法家以赏罚论刑德的观点及儒家以教化论刑德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引用贾谊的观点,论证了汉代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以刑为辅的治国理念。
    C.文章最后一段分析了儒家推行德主刑辅、注重教化养民的原因及其效果。
    D.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如最后一段第一句将儒家的德与刑和法家的德与刑进行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的学理中,赏罚之权操之于君,法家的德既非本乎阴阳之德,又非仁义之德,只是庆赏的恩惠和爵禄。
    B.“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可见儒家在注重礼法合治,刑德相成的同时也注重“法”所担负的卫道护德的功能。
    C.为避免重蹈秦法严苛而骤亡的覆辙,汉儒坚持推崇以教化治国、以礼乐导民,将之视为尧舜王道之治的经验。
    D.儒家承认刑德源自先天秩序,但更强调先天秩序的道德感,而忽视先天秩序的规律性,因而在当时社会根本无法推行。

    组卷:9引用:5难度:0.9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回 乡
    余显斌
          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
          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
          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来看你的。”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
          将军挥着手走了。将军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将军说,自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将军说,自己一旦有时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们的。
          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
          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
          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道:“咋不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
          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家养伤。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张婶说罢,长叹一声道:“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
          吴哥仍不说话,咂吧着烟锅。那次,国军士兵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伤,还是营长,就赶来抓。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山上三天三夜啊。国军士兵放火烧山。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自己和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
          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
          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告诉将军啊,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
          周根点头,默默无言。
          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想着他呢,盼着他呢。
          吴竹也点着头,默无一言。
          两人都想,将军能回来吗,以老人们所说的年龄,将军现在也是花甲老人了。
          听村长说,将军身体一直不好。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还在脑袋里。老人们临终的嘱托,能兑现吗?
          他们心中,就有了心结。
          他们没想到,将军真的就回来了。
          将军回来,是在一个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唧唧。
          一辆车悄悄在夜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第二天,当村人听到消息后,都围着村长炸开了:“将军回来了,咋不告诉我们一声啊?”有人叹气:“哎,老家毕竟是山里啊。”
          周根咳了一声,这……这样,自己咋的告诉奶奶啊?奶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地下瞑目吗?
          吴竹更是摇着头,一声不吭。
          村长低沉着声音告诉大家,车子走了,将军没走,留了下来。见大家都睁着眼睛,四处张望着。村长说,车子带回的不是将军,是将军的骨灰盒。将军十几年前枪伤就发作了,瘫痪在床上,记忆力已经模糊,啥也不知道了。临死前,将军竟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
          大家听了眼圈都红了,有人问:“葬……葬在哪儿啊?”村长说,将军死前吩咐,将自己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的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现墓地。
          周根急了道:“我们该去放一挂鞭炮啊。”
          吴竹点着头道:“对啊,清明了,也得去挂一串纸啊。”
          村长摇着头,因为,将军说,当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也连累了这儿的树木山林,遭到火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己,到了清明节,就栽一棵树吧。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
          大家再次沉默着,久久无语。
          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周根和吴竹栽的格外多,山前山后,河边坝上。他们说,这是替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栽的,奶奶和父亲是将军的老友,一定更想念将军。
          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乡”展开情节,主要写了乡亲们的“盼”和将军的“愿”,而这“盼”和“愿”之间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B.“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这既暗示了当时将军的身体状况不佳,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这句话写出了张婶对将军的理解,她认为将军现在生活好了,是不会回来的。
    D.小说通过“村长”这一形象,交代了“将军”后半生的生活状况,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同时,也丰满了将军这一形象。
    (2)小说中将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组卷:17引用:6难度:0.5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作为《意见》的配套文件,近日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对学校提出了细化要求和专业指导。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即在将教育与生产劳动作为两个独立系统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技术将二者有机结合,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时代新人。
    (摘编自吕晓娟、李晓漪《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育人的助推器》,《中国教育报》2020年7月17日)材料二:
          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成为大众常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成为国际共识。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积累的生产生活知识技能,着重培养自食其力的本领、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
          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是强国富民的大事。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要看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基因,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光荣传统,培养时代新人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时代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革,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和冲击。要构建科学实用的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既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也培养大国工匠,还培养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从简单体力劳动引向创新创造复杂劳动,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摘编自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材料三:
          调研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中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怎么会这么少?
          从历史角度讲,我国社会长期流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全社会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战略意义认识不足。部分家庭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家风家教传承不够。目前,青少年的父母主要为“70后”或“80后”,他们中间独生子女居多,大多从小就缺乏家务劳动的意识和经验。
          调查还发现,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停留在“不能挤占正课时间”“做一些清洁扫除即可”的观念上,甚至有36.54%的受访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增加学生负担有违减负政策初衷”。家校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推诿的现象。学校认为已经采取充分措施进行劳动教育,但家庭教育配合不够;而家长又认为学校考试压力和课业负担太重,学生回家没时间进行家务劳动。
          此外,社区组织的劳动活动,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缺乏持续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够。数据显示,57.3%的受访学生偶尔参加社区劳动,35.8%的受访学生从不参加社区劳动。此外,各方对于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也受到安全、成本、时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热情不高。
          调查还发现,在日本,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学习自理能力,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在美国,家务劳动写进教科书,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应承担的家务都有明确规定;在德国,劳动课衔接职业和社会实习,注重实践。
    (摘编自新华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务院颁布的《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不能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那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不利影响。
    B.构建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C.日本、美国、德国的劳动教育系统成熟,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劳动教育水平越高,中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也就越长。
    D.为了提升吸引力,让更多学生参加劳动,社区需在劳动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活动的持续性上下功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时代新人。
    B.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可持续发展要靠劳动教育完成。
    C.劳动教育与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不同,和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同。
    D.开展劳动教育,要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观念,还要树立和传承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家风家教。
    (3)如何有效开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7引用:5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给“延迟满足”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
          所谓延迟满足,反映的是一个人在面临种种诱惑时,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人学会等待,一味地压制欲望,“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如听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边工作边看电视,容易急躁,缺乏耐心,追求及时享乐,就很难完成自己的目标。

    组卷:20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网络上,“佛系90后”一词传播开来。大意是不少“90后”把佛祖的无欲无求转换到了自己身上: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生活中,任性懒散,随遇而安;工作中,心如止水,不喜不悲,也不思进取。谈恋爱,男生不热不冷不粘,不想太麻烦;女生不作不靠不娇,分手也不伤心哭闹。
          有人觉得,这是社会走出物质贫困的标志,生存压力变小,价值取向多元,可喜可贺。
          有人觉得,“佛系”没什么,化解戾气,淡泊名利,是压力下的放松,严肃中的调侃,有利于身心健康。
          有人觉得,这是一种颓废心理的“丧文化”的表现,说明整个社会因“阶层固化”而失去了进取与活力,亟待改变。
    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写一篇论述性文章,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组卷:2引用:1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