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9分)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品质,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他如此让人着迷,( )人们读到他的几篇诗词文章,便会疯狂地爱上他,从此( )。爱他有很多理由,甚至连他的名号“东坡”,都会觉得比那些“少陵”“半山”“山谷”要亲切。在宋代,种田是文人所( )的,而苏轼却在黄州的“东坡”乐此不疲,并获得了“东坡”的雅号。还有人说,他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意境,到了赤壁,便想起那一夜的“( )”,到了海南,便想起那一晚的“天容海色”。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以至 一发不可收 不齿 清风明月 B.以至 一发不可收拾 不齿 天朗气清 C.以致 一发不可收 不耻 清风明月 D.以致 一发不可收拾 不耻 天朗气清
A.其他诗人在这些方面,苏东坡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B.在其他诗人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C.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D.苏东坡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他在密州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
B.选文中的“少陵”是指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他在成都时写了《客至》诗,又在流寓夔州时写了《登高》诗。
C.选文中的“半山”是指王安石,号半山,也称临川先生,代表作有《桂枝香•金陵怀古》和“临川四梦”等。
D.选文中的“山谷”是指黄庭坚,作有《登快阁》一诗,该诗开篇自称了却官事的痴儿,有些许自嘲、兀傲之气。组卷:38引用:2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 材料二:表: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 里)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就道交通出行比例 就道交通运营里程 (公里) 私家车出行比例 上下班高
峰期交通
状况北京 668 17774 23% 631 38.7% 重度拥堵 上海 664 17056 25% 683 36% 重度拥堵 首尔 605 15087 69% 1098 20.9% 轻度拥堵 东京 627 14525 62% 2705 14.7% 轻度拥堵 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就道交通出行比例 就道交通运营里程 (公里) 私家车出行比例 上下班高
峰期交通
状况北京 668 17774 23% 631 38.7% 重度拥堵 上海 664 17056 25% 683 36% 重度拥堵 首尔 605 15087 69% 1098 20.9% 轻度拥堵 东京 627 14525 62% 2705 14.7% 轻度拥堵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 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 材料四: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但过犹不及,过度的人口资源聚集,带来宜居度和各种边际效用下降,问题由此而生。
21世纪的北京,繁华前所未有,却受到“大城市病”的困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把脉问诊、开方抓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为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望闻问切、全面谋划,推动破解“大城市病”的中国探索。“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北京正面临一次历史性抉择,从摊大饼转向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也是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
(摘编自《破解“大城市病”的中国探索》)(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北京、上海相比,首尔、东京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偏低,而使用轨道交通比例明显较高,这可能是其交通拥堵程度相对较低的结果。
B.首尔、东京中心城区面积与北京、上海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优势明显,较强的公共交通运力使得很少有人选择私家车出行。
C.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我们可以用首尔、孟买这两个城市与东京进行比较,就能证明这一点。
D.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低。
B.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小城镇。
C.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虽然没有损害城市的独特性,但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
D.如果不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就一定能根治“城市病”,使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有机体。
(3)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应对“大城市病”的一项是
A.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
B.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均衡分布,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
C.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努力提高人口收入,将经济总量的增加放在首位。
D.制定相关规划,实施相应举措,使产业而已更加合理,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组卷:16引用:1难度:0.1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慄斯、喔咿儒唲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屈原《楚辞•卜居》)《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体忠贞之性而见嫉妒,念谗佞之臣承君顺非而蒙富贵,己执忠正而身放弃,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蓍鬼。上已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故曰卜居也。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卜居序》,有删节) 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故曰:“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又曰:“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善哉!屈子之言,其圣人之徒欤!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卜筮》,有删节)(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危:使危险 B.詹尹乃释策而谢曰 谢:辞别 C.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诚:实在 D.屈原体忠贞之性而见嫉妒 见:被 A.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愿因先生决之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D.其圣人之徒欤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A.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B.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C.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D.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
(4)下列句子全都体现了屈原所追求的高尚境界的一组是
①诛锄草茅以力耕
②游大人以成名
③廉洁正直以自清
④如脂如韦以洁楹
⑤与骐骥亢轭
⑥与黄鹄比翼
A.①⑤⑥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卜居》是《楚辞》中的经典。文章以屈原问卜开篇,以郑詹尹“释策而谢”的答语收结,中间以连珠式的问句贯穿,文思流畅,气势充沛。
B.《卜居》中的屈原形象,经历了长久的流放,内心烦乱,和《离骚》中“虽九死其 未悔”的形象已完全相同。
C.“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里喻指当时的楚国不辨贤庸,人才闲置不用,庸人却身居高位。从中可见屈原对社会现状的悲愤与不满。
D.古代诗文中,出现了一些与屈原对话的人物,比如《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渔父和《楚辞•卜居》中的太卜,他们都从侧面不同程度地衬托了屈原的坚贞与高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②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
(7)屈原借占卜以寻求人生方向,王逸和顾炎武对这一行为有什么不同评价,请简要说明?组卷:33引用:1难度:0.9
五、阅读。(21分)
-
8.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网上发起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活动:从自己的书架上抽出第27本书,翻到第23页,然后数到第4行,将这一行的文字摘录下来,并作解释。耀华中学的小轩和小涵参与了这项活动,他们抽到的书分别是《乡土中国》和《红楼梦》,想制作一页帖子发到网上,请你帮助小轩或小涵填充下面的内容。
小轩:我抽到的是《乡土中国》,第23页第4行写的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全书的中心观点,费孝通先生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
小涵:我抽到的是《红楼梦》,第23页第4行写的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句话描写的人物是组卷:23引用:4难度:0.6
七、(60分)
-
9.阅读下面的两则有关“成长”的材料,任选其一,根据要求写作。
(一) 新冠病毒从2019年开始在世界各地蔓延,如今已经持续了近三年。2022届的高三学子,是在疫情的伴随下度过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这三年来,疫情影响了我们的方方面面,它让我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我们在特殊情况下去磨炼和塑造自己,同时,疫情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了国家,认识了国人,也认识了世界。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以“疫情下的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 经典名著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红楼梦》就是这样的经典。书中的处事法则、生活态度、人物命运以及人生哲理等等都能给我们无尽的启发。作为中学阶段的必读书目,相信《红楼梦》的文字也融入到了你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你的成长。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红楼》伴我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19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