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西省九师联盟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究杜诗的人,论杜诗风格,多说沉郁顿挫。解释却又各自不同。我以为杜诗的风格,不都是沉郁顿挫,毋宁说他的律体乃是以清新为本的,而又纵横变化,兼之典丽精工,独成一格,五、七绝(共一百三十八首)是以清逸曲峭为主的。惟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确是以沉郁风格为主。
          对“沉郁”一词,我以为沉郁一词是用刘歆给扬雄索《方言》目录的信中的话。信说:“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终年锐精,以成此书。”所谓沉郁,就是深沉积久的意思。与郁结抑塞的意思不同。杜甫《进<雕赋>表》:“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据说扬雄作文,思致迟滞,而枚皋敏捷,摇笔文成,所以杜表“沉郁”一句是指扬雄,下句“随时敏捷”是指枚皋。杜以为自己兼有扬、枚二人的长处,思既深沉,才又敏捷。再则,“沉郁顿挫”一语,后杜诗、杜文,绝未再用。可见杜甫并不认为这句话可以说尽他的诗风。杜诗近体既然不可以用沉郁顿挫包举,而杜的五、七言律、绝,共有九百三十首加上长律一百二十七首,共一千零五十七首,约占现存杜诗(一千四百五十三首)的百分之七十。则知用杜一时之语沉郁顿挫概指杜诗风格,实在并不很妥当。
          杜所谓沉,乃是高标远致、厌薄凡俗的心情,其所谓郁,亦与物多忤所积不平的愤懑。沉不是沉冥,郁也不是忧郁。合起来说是,执持弘毅叫作沉,感激苍茫叫作郁。取《奉先咏怀》诗语表述其词,那么,“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就是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就是郁。
          至于顿挫,不是风格,而是一种写作方法。
          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诗序说:“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顿挫一词,盖出《文赋》:“箴清壮而顿挫。”看陆机用顿挫一语,似不离含蓄曲折的意思。杜甫语意,亦大体如此,是指曲折停顿、句断意连(近于现代文学术语的跳跃)、微婉含蓄处。
          清代杜诗评论家讲顿挫的有方东树。他的《昭昧詹言》卷十二、卷十八专讲杜诗。卷十八讲律诗,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云:“起四句沉著顿挫。”评《因许八寄江宁旻上人》云:“只是顿挫,不直率联接。大约诗章法,全在句句断,笔笔断,而其意贯注。一气曲折顿挫,乃无直章、死句、合掌之病。”他所谓的“顿挫”就是句断笔断,而意思连贯叫作顿挫。
          方氏讲律诗中顿挫,似说得极端一些。如果作诗真是必须句句断,不许句相连接,那么如“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流水一意,句间不断,为什么成为传诵之句?大抵清人论诗,都不免以自己做试帖诗的方法去说杜诗,他们说的“章法”,实是依题作诗法,他们讲的一套刻画题目的所谓章法、句法、字法,全是从做八股文中得来。他们不懂得真正的诗都是无题的,真正的诗也无定法。但这里为什么又引他们的说法呢?因为文学毕竟是用语言文字做手段(或媒介)的事物,诗人的表情达意一方面得遵照语文习惯办事,一方面也总是从前人的文学传统发轫的,诗文评论家如果熟知语文规律,同时又熟悉诗人所熟悉的文学遗产,那么,他的评论总还不至于完全落空,完全郢书燕说。
          总之,我以为沉郁顿挫是两方面的事,沉郁是文学风格,以思想为主调。顿挫是文学手法,是通用工具。二者颇有关联,所以也可以并提。但毕竟有别,所以亦不可含混。
    (摘编自曹慕樊《沉郁顿挫辨》)材料二:
    “沉郁顿挫”原是杜甫在给唐玄宗的《进<雕赋>表》中对其诗文的概述,后代文论家认为这四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格,遂成定论。但对于“沉郁顿挫”的具体含义,历代文论家大都从内容方面解释“沉郁”,从形式方面解释“顿挫”。我认为,“沉郁”与“顿挫”二者的内涵及成因,既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也都有形式层面的因素。
          杜甫信奉儒家思想,儒家的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深深刻镂在杜诗之中。杜甫身经战乱,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杜甫家世不幸、仕途蹭蹬,造成杜甫持重、忧郁的性格。凡此种种,都促使杜诗形成沉郁的风格。
          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一层、慎重几分。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唐帝国的朝野上下沉浸在歌舞享乐之中。只有杜甫感到了国家危机的来临。天宝末年,唐玄宗兴兵讨伐南昭。对这场不义之战,杜甫作了严厉的抨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而同时代的诗人,如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则为这场不义战争高声鼓噪。高、储之辈只知道迎合当权者的心思,不顾及战争的危害,杜甫却能以国家安危为视点唱出反调。这就是他的作品的深度之所在,“沉郁”风格之表现。
          杜甫在一些描绘山川景物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作品中,每每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在一联中,从时空两个角度下笔,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天下兵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兵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两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杜甫所说的“顿挫”,并非仅仅指表现手法,其中也是包含了作品的内容的。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道:“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诸?”其中“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是分别针对扬雄和枚皋来讲的。“沉郁顿挫”说的是扬雄,“随时敏捷”说的是枚皋。其中,“顿挫”就是“抑折”,就是“抑折前人之心”,就是批判前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他所说的“顿挫”,就是指作品具有批判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杜甫说的这段话,是向玄宗的自我推荐之辞,说自己写作诗文既具有扬雄的思想深度,又具有枚皋的行文速度;既有质量,又有数量,这样的人才,皇帝是应该重用的。
          从形式角度理解“顿挫”的内涵。杜诗的“顿挫”风格,首先是来自一句或相邻诗句的意思逆折。像杜诗这样在一句或相邻的两句之中频频进行语意的猛烈撞击,却是罕见的。其次,杜诗的“顿挫”风格还来自他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杜甫言愁,较少取用哀景,更多的是取用丽景,情与景构成巨大冲突,在冲突中,感情表达获得了超常的力度。
    (摘编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全面分析杜甫所有诗作,对“沉”“郁”的内涵做了界定,并举《奉先咏怀》诗句为例。
    B.材料一认为律诗有“顿挫”之美,也有“流畅”之美,律诗并非只有使用“顿挫”的手法才能写得好。
    C.材料二认为儒家思想、杜甫在国家动荡中的遭际与情感及其性格等因素,促使杜诗形成沉郁之风。
    D.材料二指出“顿挫”在思想内容上是指杜诗有批判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了方东树的局限性,他用八股文的创作方法去分析杜诗,不免对杜诗的“顿挫”有所曲解。
    B.材料一从词源的角度辨析了“沉郁”“顿挫”的含义,并结合杜诗或相关文论家的观点对二者展开论述。
    C.材料二写杜甫面对国家讨伐南昭,在诗中揭示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创伤,以阐明他与百姓相同的立场。
    D.两则材料所引《进<雕赋>表》的内容表明,杜甫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将自己与扬雄、枚皋相提并论。
    (3)下列选项,最不符合材料一所述的“沉郁”风格的一项是
     

    A.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杜甫《入衡州》)
    B.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C.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D.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
    (4)两篇文章对“沉郁顿挫”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杜甫《春望》一诗。

    组卷:7引用:6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丁玲
          天慢慢地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
          经了那么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
          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么慢慢地走去。
          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
          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地延展开去。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地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地爬着又爬着。
          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时吵饿:“妈呀!肚子饿!……”
    “要走到什么地方才有东西吃呢?……”
    “我走不动了呀……”
    “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
          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乖的狗狗不要哭……”
    “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
    “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么一个强壮的农人连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地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
          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去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
    “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想法,未必也让他死去吧?”
    “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这几个,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
    “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口的人吃几年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
    “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
    慢慢地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望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
          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
    “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
    “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
    “唉,他们饿得真不像样了……”
          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去。
          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
          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
    “喂,你们往哪里去?”憔悴了的人群里有人在问了。
    “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是昨夜晚上遇难的。”
    “他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
    “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
          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
          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解释着给其他的人听:……
    (有删改)【注】小说发表于1931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有四十多万人死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照应了“天慢慢地亮了”,表明洪水发生在夜里。
    B.王大保、李塌鼻站出来为灾民们加油打气,大家虽然平时不重视他们,现在却也受到他们的鼓舞。
    C.镇上已经挤满了灾民,他们“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这表明灾民众多,赈济的粮食已经耗尽。
    D.小说将故事场景设定在灾民逃荒的路上,既反映了他们深重的苦难,又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图景。
    (2)关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话的人们都是难民,但是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相互不了解各自去向。
    B.“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难民对镇政府抱有期待,希望能得到救济。
    C.“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说话者先到此地,对这里的政策已经有所了解。
    D.“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这一句流露出说话者的绝望和极度的愤怒。
    (3)小说标题“水”在文中除了表示洪水之外,还有哪些象征意义?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处灾民们听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推测省略号的内容,并给出理由。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护生态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然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有些人把环境的破坏简单归咎于经济发展,甚至归结到科技发展头上,认为保护环境就要远离科技、回归原始。    ①
          田园梦的意境当然美好,但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    ②,大多数劳动者的生活每天困于柴米油盐,忙于生计奔波。况且即便是王侯将相、文人墨客,欣赏自然美景也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面,另一面还有低下的卫生医疗条件、落后的交通等等不计其数的不美好之处。想一想连基本的洁净饮水和干净卫生的厕所都没有,我们真的想要那样的生活吗?
          环境的破坏不应简单归因于工业发展,    ③。这是人类发展理念导致的问题!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退回原始的生活方式,而是新理念的指引下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孟子•离娄下》中载:“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B.我们在发表言论之前,一定要认真“调查”,否则就不要发言。
    C.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D.你真是“善良”,看这几盆花站着累,就用脚把它们放倒。

    组卷:2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在大数据时代,各类软件纷纷采用“用户定制”的方式,根据你的浏览记录不断优化针对你的内容推送,仿佛你身边有个“周到”的管家,无时无刻不在留意你,记录下你的兴趣、喜好,然后竭尽所能地“满足”你的品位。人们逐渐被大数据引入“信息茧房”之中,获得的信息单一闭塞。
    ㅤㅤ对于如何破除“信息茧房”,你有何思考或建议?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