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西藏拉萨第二高级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1/4 2:0:2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诗礼文化中的诗教与礼制的互动关系而言,两者或离或合,大略经历了五次历史性演变。
          先周时期,诗教与礼制天然遇合,生成诗礼文化的初级国家形态。诗教争礼制最初经历了从自然状态,过渡到舜以来初级国家形态的漫长历程。当原始部落社会迈进初级国家的门槛时,朴素自然的民间礼俗一变而为初级国家形态的礼制。于是,礼制建设向诗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这是帝舜发出的对子弟开展诗教的命辞。从此,诗教与礼制相结合,共同启动了诗礼文化建构的历程。
          西周时代,诗教与礼制水乳交融,生成诗礼文化的高级国家形态。西周初创,即十分重视诗礼文化建设。在周太师整理规范前代已有诗作的基础上,以周公旦、成王诵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创制了大量新诗,以施于王室与公室典礼。其中,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规范,重在明等级;以“六艺”为核心的贵族教育内容,重在调人情。于是,诗教与礼制二者相互倚重,相与为用,紧密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春秋时期,诗教与礼制渐次分离,制度之教演变为文化之教。平王东迁,王室渐次衰微,原本以和合礼制为主要任务的诗教,逐渐从礼制系统中淡出。转而演变为儒、墨、名家的道德修身和言辞进身手段。此时开始盛行的歌《诗》、引《诗》以“言志”的文化活动,显示出诗教脱离典礼轨道的倾向。此时的《诗》已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制,而是独立的大学文本了。诗教因西周传统礼制的变革崩坠而趋向没落,诗教对建构诗礼文化的影响力自然就减弱了。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当时,七雄争霸,礼崩乐坏,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有心无力,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句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危言耸听地说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面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奄奄一息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
          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诗教走向了它的终极形态--政教化。当时,上有官学,下有私学,形成了诗教彬彬之盛的局面,国家政教道德得到了强化。当时的学者翼奉说,《诗》和《易》《春秋》一样,“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汉书•吴奉传》)。足见《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
          从诗教与礼制关系的离合与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基本类型;进而从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中,既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摘编自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原文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帝舜要求对子弟开展诗教,标志着诗教开始与礼制相结合。
    B.西周时代周公旦等人创制新诗用于王室和公室典礼,诗教与礼制已水乳交融。
    C.春秋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渐行渐远,秦朝时达到极点,诗教从全社会彻底消失。
    D.汉武帝时期官学、私学都重视诗教,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教走向了政教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概括说明先秦两汉时期诗礼文化中诗教与礼制互动的总体情况。
    B.中间五段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具体论述诗教与礼制离合关系的五次历史性演变。
    C.文章末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本文所作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D.文中引述《尚书》《诗》《春秋》《商君书》《汉书》等古典文献,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五次历史性演变中,第一次是开端,经历了最漫长的过程。
    B.诗教与礼制的离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五次完全又回到了第二次的状态。
    C.从诗教与礼制离合的不同状态来看,诗教只有与礼制相结合,才有其历史价值。
    D.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这种状态后来应该一直持续,直到清王朝灭亡。

    组卷:10引用:9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
          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写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
          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
    (摘编自路艳霞《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材料二:
          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锺书的《围城》也被一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的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材料三:
          批评家写小说经常写成丑闻,可还是忍不住。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应该说,纯粹的小说对每个批评家都构成一个诱惑。不要说批评家了,不都那样吗?很多相声观众,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也能上去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问题是,都忍不住啊。批评家写小说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当然,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
    (摘编自《李敬泽“看来看去”,又与谁秘密交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评论家跨界写小说,是因为不满于现有文学生态,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写真正的历史小说。
    B.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除了对非专业领域知之较少外,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但仍值得尝试。
    C.“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使得人们对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
    D.随着新媒体和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房伟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照应了材料二中批评家写小说在生产环节有优势的论点。
    B.批评家拥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可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C.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因为此时他已不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
    D.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
    B.有些批评家写小说爱炫技,但如果对文学理论处理得好,并不影响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C.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
    D.李敬泽认为批评家写小说就像观众上台说相声一样,是件很冒险的事,不认可这种行为。
    (4)以下不符合材料二论证特点的一项是
     

    A.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
    B.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角度对批评家写小说进行了分析论述。
    C.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证、比喻论证等。
    D.采用了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的论证思路,结构严谨。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15分)

  • 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湄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纳霜;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媚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血脉相通。过了一会儿,才说:“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战十人五人死。”玮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媚说:“昨天有几位先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琼子走进屋来说,过队伍了。
          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明仑大学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雨毕,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子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举头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一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
          江防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节选自宗璞《东藏记》,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次写众人聆听行军的脚步声、军车声,表明当时战事紧张,军队频繁开赴前线,“悲凉”“沉重”等词语则表现出大家内心对局势的担心。
    B.对从军同学的牺牲给予高度评价,这一情节凸显了嵋和玮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人关于学校再次搬迁的议论反映了青年学生们对搬迁躲藏的不解。
    C.日寇入侵,明仑大学面临搬迁,有的教师赞成,有的坚决不走,还有的逃避现实幻想躲到地图上没有的地方,表现各色人等面对国难时的不同抉择。
    D.危急关头,小说塑造的青年学生分化很明显:有人积极抗日,以身许国,捐躯赴国难;也有人丧失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不肯接受征调,拒绝服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人物时,语言能契合形象。“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我们决不投降!”表现出秦校长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韧不屈的形象特征。
    B.小说善用修辞手法,且生动巧妙贴切。如“过队伍”时,运用比拟的手法来写路面不堪重负;写嵋和玮谈话时引用了古人诗句来表现战争残酷。
    C.小说多丰富感官描写,绘声绘色绘形。文中孟弗之和秦巽衡遇到难民时,进行了多感官角度的描写,视、听、嗅、触觉相结合,可谓穷形尽相。
    D.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点面结合。既表现个体又观照群体,如刻画难民时,既写了病弱哀啼的小儿,又写了漂泊疲惫苦难深重的难民群体。
    (3)有人评价《东藏记》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创痕”,即不直接描写战斗画面。只新写后方生活状况。却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惨烈和深刻影响。本文是不能体现这一细节的是
     

    A.听说参加远征军学生牺牲;征调军人、物资,学生反映“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的恶劣战争形势。
    B.开头屡次战败这一细节强调了战争的残酷。
    C.孟弗之和秦巽衡雨后路遇难民惨况,反映“日寇甚至不放过难民”的战争罪行。
    D.学校将被迫搬迁至西康,“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反映战争对教育学术的破坏。
    (4)环境描写具有多重作用,文中画线句对风雨的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组卷:4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在我们的生活时空里,美和美的艺术是如此丰富着人们的心灵:在面对美不胜收的然奇景时,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无言以对的震撼。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一切描墓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而当我们在美术家们所创造的艺术天地徜徉流连时,同样也会有一种直指人心的感动,似乎连一声惊叹都会是一种打扰和亵渎。
          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众多美术家们穷其一生所冀望达成的艺术使命。他们将这种追求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来,使得芸芸众生能够欣赏到美和美的艺术,便是对“美美与共”一词的最好阐释。而对于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能够身体力行实践”“美美与共”的精神,我想,应该就是以文字记录美术家们对于美的追求历程,以文字分享美术家们对于美的表达和阐释,以此来传递美的精神。作家和美术家的劳动虽然有异,但是,操笔为锄,耕耘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领域乃是大家的共同目标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救场如救火”,他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
    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C.“戴车匠”在我们这不但是一个人,一间小店,还是一个地名。
    D.那样的“看”根本就不能算是看,顶多只能算是一种感觉而已。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组卷:1引用:1难度:0.9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9月6日,清华大学开学典礼上,清华教授梅赐琪把失败演绎出了人生中的另一种可能,他说:我发现,真正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一直都是对于失败的恐惧或者失败本身。我特别想跟各位同学分享的是失败在大学生活中可能发挥的几个功能:首先,失败会让你看见自己能力的边界。你们应该会愿意,在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里和更充裕的自主时间里,试探一下失败何时到来。第二,失败会让你看到输赢之外的风景。第三,失败很有可能让你看到个人以外的世界。
          读了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5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