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市大兴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8 11:0:2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
1.城市文化寻根组整理了一则材料,请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是一句人们① 的民谚。据史料记载,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也许有人会说:“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是燕国的蓟城,距今至少三千多年,比潭柘寺早了一千多年。这样算来,到底是先有北京城【甲】还是先有潭拓寺【乙】其实,那时候的蓟城,只是一个诸侯国小城。据考 (dìng),北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应该是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成元大都,使它初步具有了中国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也奠定了现在北京城的基本格局,而此时已经晚于晋代800余年了。
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负责迁都事宜。据说姚广孝② 潭柘寺设计建造了紫禁城(今“故宫”)。潭柘寺在鼎盛时期有房999间半,而故宫则有房9999间半。不仅如此,故宫一宫一殿的(bù) 局也如同潭柘寺一样: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层次清晰。北京城与潭柘寺的渊源之深可见一斑。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燕国(yān) 考定 紫禁城(jīn) 部局 B.燕国(yàn) 考定 紫禁城(jìn) 布局 C.燕国(yān) 考订 紫禁城(jìn) 布局 D.燕国(yàn) 考订 紫禁城(jīn) 部局 A.①耳濡目染 ②仿照 B.①耳熟能详 ②仿照 C.①耳熟能详 ②按照 D.①耳濡目染 ②按照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组卷:27引用:2难度:0.6 -
2.最美街巷探访组的同学们走访了其中几条街巷,采访了有关人员。阅读下面访谈记录的片段,完成问题。
访谈目的 了解年度十大“北京最美街巷”的特色 访谈对象 文华胡同李干事、苏州胡同居民张奶奶 访谈记录 问题1:李叔叔,①
李干事:文华胡同有李大钊同志的故居,我们就利用这一资源,倾力打造红色文化特色。我们在地面布置了11个二维码,讲述李大钊同志11件生平大事;在两侧墙上铺设了七大特色浮雕,展示他创建和参与的重要报刊。我们一直努力把文华胡同打造成一座“立体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问题2:张奶奶,咱们街巷的环境这么好,日常怎么维护呢?
张奶奶:咱们胡同有小巷管家呀!社区根据他们日常巡逻发现的问题来开展整治工作。管家们智慧又贴心,为小巷美化和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想出了很多实用的妙招,还会在胡同中张贴一些暖心的提示标语。街道还成立了“爱绿护绿志愿队”,利用空余时间为小花坛除草、浇水。
A.您说你们街道怎么就能评上“最美街巷”了呢?
B.请问你们街道评上“最美街巷”的意义有哪些?
C.您能介绍一下你们街道如何打造特色文化的吗?
D.除了红色文化外,你们街道还有没有其他特色?
(2)以下两则倡导维护环境的标语都使用了祈使句,你认为小巷管家们会使用哪一则?请说明理由。
【甲】禁止乱扔废弃物!
【乙】垃圾进箱,心留余香!组卷:20引用:1难度:0.5 -
3.古建名人荟萃组查阅到一则有关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新闻。阅读新闻,完成问题。
2021年是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为纪念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所做的贡献,“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于8月10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
展览分为“求学”“治史”“规划与保护”“建筑设计”“教书育人”五个单元。本次展览展出了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共计362件,其中有145件是实物或原件,大多数为首次亮相。展览陈设设计独具特色。展厅以《营造法式》一书为中心点,东西为轴布置展品。最西侧是一幅高约5米的梁思成自拍像,这是在上世纪20年代,青年梁思成用一架德式折叠相机留下的自拍。画面中,戴着圆框眼镜的他凝视前方,视线的延长线上——展厅的最东侧墙上,呈现了他1947年作为中方顾问参与联合国大厦设计时的场景。此外,展览的呈现方式也颇有创意。展览现场被设计成一个“墓园”,把梁思成先生一生所有的伟大成就都呈现在不同的“墓碑”(展柜)之上,这些展品也成为了“墓志铭”的一部分。
(1)为上面这则新闻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甲】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开幕
【乙】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
【丙】建墓园纪念梁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2)本次展览的名称为“栋梁”,你认为下面哪幅书法作品,更适合用于展览折页的封面?请说明理由。组卷:24引用:2难度:0.5
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
-
10.阅读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扬》,完成问题。
“探界者”钟扬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教育专家、援藏干部……有人说,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钟扬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他的逝世并不能代表他的离开。在某种意义上,他的生命依然在延续……
(一)“英雄”少年 1978年,湖北黄冈一所中学的大操场上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庆祝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即将入学,4名考上大学的同学胸前戴着大红花,像英雄一般。
钟扬也渴望成为那样的“英雄”。父亲是当地的招办主任,为了避嫌,父亲不让他以在读生身份提前参加高考。在与父亲赌气的同时,钟扬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考试。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就在钟扬差点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
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甲】钟扬的母亲回忆:“因为老师说他数学和物理考得不好,在考上少年班以后,钟扬就开始补习这两门课程,整个假期都在默默地追赶。”进入大学以后,钟扬一边忙着学生会宣传委员的事务,一边坚持每月往家里写信。
那时,学习无线电专业的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1984年,钟扬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工作。那时,他曾用两年的业余时间,旁听了武汉大学生物系的课程。
回忆起这段往事,钟扬的妻子也感叹:“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非常充足。”
几年后,33岁的钟扬就成了武汉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后来,这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雷厉风行的年轻副局级干部干出一件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放弃武汉的一切,去上海当一名高校教师。
(二)种子达人 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研究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和同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占到西藏高等植物的1/5。他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麴(qū)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三)科普达人 如果说,采集种子是钟扬的“主业”,那么科普则是他最爱的“副业”。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建设期间,设计院展览设计部主任为寻找图文写作顾问操碎了心。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项目难度太大而婉拒。
设计部主任知道钟扬太忙了,想拜托他帮忙牵线或引荐一些专家。令她没想到的是,钟扬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没什么回报、时间紧的烫手山芋。
“我们会毫不客气地把最难的部分留给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每次听说钟老师从西藏回上海了,我们都会立刻和他预约时间,他总是爽快答应。可以说他是在百忙之中承担并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设计部主任告诉记者。
对中小学生来说,“科普达人”钟扬也是他们的“科学队长”。他连续7年多次义务为全国中小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任学校科学顾问。来自上海实验学校的一位同学就深受他的感染。
【乙】“当时去听讲座,一下子就被钟教授生动的演讲吸引住了,听他的课你永远不会感到无聊,从此我就成了教授年龄最小的学生,并在钟老师的指引下慢慢爱上了科学。”这位同学说。
(四)“接盘”导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卢老师分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睹了钟扬在收学生时的不少“奇葩事”。
研究生阶段,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有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提出转导师。【丙】卢老师回忆:“面对这种情况,身为研究生院院长的钟扬总是负责‘接盘’,他从不抛弃或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有问题我来”是钟扬的一种责任与担当,他说在这个位置上,必须承担这个责任,必须要有这种担当。
钟扬的担当更是有温度的担当,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是有价值的,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
钟扬的学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位博士生回忆道,实验室里有很多学生是钟老师从少数民族地区招进来的。“这些同学由于底子薄,知识基础与上海本地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刚开始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联系了钟老师。钟老师总是鼓励他们报考自己的研究生,他说,‘读我的研究生基础差一点没关系,我帮你补,你只需要有一颗热爱植物学的心’。”
于是,钟扬的学生们“各显神通”,有做科学研究的,有做科普的,有自己创业的。钟扬停不下来的点子,就这样在他的学生中生根发芽,变为现实。
(五)援藏干部 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钟扬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
钟扬的身体条件是不适合长期在高原工作的。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对常人来说,这应是一次生命的警告,钟扬却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计时的闹钟。
作为援藏干部,钟扬希望继续收集青藏高原的种子资料,希望帮助西藏大学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希望培养出更多扎根高原的植物学人才……
脑溢血之后,医生、亲友、同事都劝钟扬不要再去西藏,说他简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而他第三次向组织递交了继续担任援藏干部的申请书,成为第八批援藏干部。
2017年9月25日,钟扬忙碌的行程在赴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作报告之后戛然而止。
而在双肩背包里的很多张小纸条显示出,他的工作依然很满……
未来,他还希望在成都或上海建立青藏高原研究院,让上海的红树林实现自由生长,让更多的中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提高科学思维水平,让更多的学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种子事业……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这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取材于叶雨婷的文章,有删改)(1)本文选取典型事迹,全方位展现人物的风采。第二部分通过记述钟扬①
(2)这篇通讯是作者在钟扬逝世后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采访和搜集材料写成的。请从【甲】【乙】【丙】三处中任选一处,结合上下文,分析加点副词中蕴含了采访对象对钟扬怎样的情感。
(3)阅读全文,结合钟扬的几种身份,说说你对文章开头画波浪线语句的理解。组卷:22引用:1难度:0.5
五、写作(共40分)
-
11.作文。
走近北京,是亲近北京的景观建筑,是体验北京的习俗礼仪,是感受北京的人情风貌……走近北京,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召呢?
请以“亲近北京”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组卷:17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