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必修2《第一单元》2019年单元测试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芦草之思
王巨才
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
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③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十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
④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到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母亲的说法要“俊模俊样”--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我试过几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母亲说:“你们一要都会,早不要我了。”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无论“稻香村”的还是“宫颐府”的,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
⑤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席子也算得上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手艺不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很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过年,即使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就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看成色的、量尺寸的、谈价钱的,人来人往,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
⑥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听古朝、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演出时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却也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类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顶端的一个“咪子”,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
⑦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在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
⑨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虽然简短,却充满诗意,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家乡的芦草,也引出了下文“芦草,即芦苇”的介绍。
B.文中作者写自己得了一种“打嗝”的毛病,是为了引出关于用芦根治病的描写,从而突出芦草的价值。
C.文章第④段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对母亲端午节包粽子进行了详细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勤劳,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D.“人是会思想的芦草”,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的这句话,由对芦草的赞美过渡到对人的赞美。
(2)根据第③~⑦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①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用芦根治病有何用意?
②第④~⑦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芦草的?请简要概括。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散文的主题的理解。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池荷花半生梦
胡忠勤
夏日的清晨总是来得格外的早,又格外的准,好像和人有心灵之约一般,只要你睁开眼睛,不管何时天都已经是光亮如昼了。在这个季节,与清晨一起到来的还有一声声鸟啼和蛙鸣,让周围愈发显得幽静深远,再入睡是不可能的了,索性起身四处走走,沿着小区长着毛茸茸绿草的精致小道向东信步而行,拐过两个弯,一潭荷花就毫无遮挡地呈现在眼前了。
荷花池位于小区之南形如月牙的小山坳里,三面是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洋房高楼,正南毗邻的是碧波万顷的南湖,因与活水相通,波浪相接,涛声相闻,荷花池显得更加生机盎然。这荷花池可是当初开发商的卖点之一,据说是聘请苏州的园林大师和工匠花费千万之巨,耗时一年多建造而成的山水园林景观。
或许是沿袭古制,蓄水植荷之地谓之池,如春秋吴王夫差的浣花池,唐朝大明宫的太液池,三国魏宫的芙蓉园池等,故此处也称作荷花池。适逢昨夜下了一场暴雨,此时整个荷塘还笼罩在层层薄雾交织弥漫的氤氲之中,在一缕缕晨曦的投射下,初开的荷花亭亭玉立,一顶顶碧绿的擎雨盖上闪烁着晶莹剔透的水珠,让人眼前一亮,精神陡振,残存的最后一丝睡意也瞬间即逝,消失得无影无踪。
荷花池面积不大,小巧精致,奇丽淡雅,从石板铺就的小径拾级而上,一抬脚就融入景致之中。荷花池依形傍势,筑山叠石而建,池内亭台楼阁遥相呼应,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布局匠心独运,处处藏奇斗秀,就是一道道石缝也被填上了土,恰到好处地插上一两株植物,或枝或蔓,草木葳蕤,风韵非凡,活脱脱一个翻版的苏州园林。沿池塘用鹅卵石拼花而成的小道边杨柳依依,间或栽种有其他的名木,绿树成荫,游玩至此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且行、且驻、且赏,亦歌亦咏,流连忘返。
还没等进入荷花池,远远就已经看到池塘中仙子的身姿,走得近了愈发欣喜,荷花的绰约风姿让人怦然心动,仿佛为你守候了一夜,终于见到了早起的探访人,也格外精神抖擞起来。前些日子听友人说,团湖的荷花已经盛开,相约几次未能成行,深以不能亲睹其胜状为憾。不过今日竟得以窥见池塘新荷,倒也算是意外的惊喜和补偿。
荷花,古人誉之为花之君子,除了莲、莲花、芙蕖等熟悉的称谓外,别名有十余种之多,更有甚者为之庆生,足见人们喜爱之至。荷花超凡脱俗,聚而不喧,品格可敬,清人李渔曾在《芙蕖》中赞赏道:“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即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这番评价仿佛正是说的眼前这池荷花,恰如其分。团湖的荷花素以壮观取胜,早已闻名遐迩,每到荷花盛开之际,临湖远眺,满眼翠绿粉红明黄望不到边,风过后,数千亩荷花莲叶如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蔚为大观,呈现的是“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情景。不过,在我看来这场面未免有些喧哗,不如这一池荷花一簇簇地点缀其间,静静地伫立,含情脉脉,显得典雅别致,富有韵味。
《彦周诗话》云:“世间花卉无逾莲花者,盖诸花皆藉暄风暖日,独莲花得意于水月,其清凉虽荷叶无花时亦自香也。”世间的事物就是这样奇妙,清凉之物必生于酷暑盛夏,而温热之物必产于严寒隆冬。荷花就是这样的,不仅为人提供消暑之食,而且还为人营造了消暑之观,在夏日只要看到塘中的荷花,哪怕内心再躁动不安也会顿时清凉无汗,清爽无比。少有如荷花这样把自身全部,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都奉献给了他人。荷花,不愧是花之君子也!
于是,我开始羡慕起居住在此的人了,守着这么一方如诗如画的风水宝地,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荷塘秀色,亲眼见证从夏之初点点荷钱浮现到深秋最后一枝残荷凋零,历经采莲掘藕,伴随的不仅是一年中大半的光景,也度过生命中最有分量的难忘时光,更得以有缘去细心体会颗颗莲子的良苦用心,这是何等的诗意,何等的惬意!一池荷花半生梦,不辞长作巴丘客。梦是美梦,梦是要想的,如果不是濂溪这样的爱莲之人,哪怕靠得再近也是难以入梦的!
(选自《青海湖》)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写荷花池的修建,再写荷花池的环境,如是反复,把人的胃口吊得足足的,才引出荷花,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B.在写这一池荷花之前,作者又从李渔笔下的荷花以及团湖的荷花谈起,最后才将眼前这一池荷花呈现于读者眼前,层层铺垫,峰回路转,曲折多致。
C.第六段写团湖荷花壮观、磅礴,与眼前的一池荷花形成对比,同时运用象征手法,这一池荷花的典雅别致富有韵味,为赞美荷的“君子”品性张本。
D.由眼前之荷想到李渔笔下的《芙蕖》,由荷的品格想到《彦周诗话》,由眼前的伴荷之人想到爱莲的周敦颐,引经据典,使文章意蕴丰富。
(2)请分析“梦是美梦,梦是要想的,如果不是濂溪这样的爱莲之人,哪怕靠得再近也是难以入梦的”这句的含义。
(3)题目是“一池荷花半生梦”,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但本文并没有花太多篇幅写这一池荷花,而是花许多笔墨交代荷花池的由来及荷花池的环境,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组卷:2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运用
-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 ①组卷:330引用:66难度:0.8
四、写作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总有一个去处令我们难忘,总有一个景致令我们敬仰。人生曼妙,把你认为令人难忘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去处记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
请以“难忘的去处”为话题写一篇写景的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