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工业社会对化石能源极度依赖。然而,过度使用化石能源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还带来了大量温室气体。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63亿吨。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据了89%的碳排放量。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空前严重,开发新能源已势在必行。于是人类的目光转向了我们最为熟悉的太阳,力图模仿太阳上的核聚变反应为人类供能。
          众所周知,在第一枚核弹爆炸后数年,可控核裂变反应堆就建起来了。反观氢弹爆炸后,过去了60多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都没有成功。因为可控核聚变实在是太难了。为什么人类面对如此渺茫的研究,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它呢?这就要从目前的能源结构说起。目前国际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化石燃料。但是化石燃料不仅效率低下、储量有限,而且长久使用污染严重,不适应低碳减排的要求。其他能量来源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例如核能会产生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放射性废料;风能、太阳能时常受到天气因素的制约。而核聚变不仅能释放出难以想象的能量,而且反应的产物对环境毫无污染,其原料在地球上也可谓无穷无尽。所以我们认为,“人造太阳”是人类追求的终极能源。如果“人造太阳”能够成功,那么人类的能源危机一去不复返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将大幅减少。
          可惜的是,热核聚变需要达到108℃以上的高温。由于地球上不存在能承受如此高温的材料,为了承装这样一个“大火球”,就需要形成一个能使带电粒子悬浮的超强磁场。形成超强磁场需要使用通电线圈。为了减少线圈消耗的功率,又需要使金属导体置于-269℃的温度下实现超导。在这些要求下,科学家们要解决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将上亿度的高温与-269℃的环境结合在同一个装置中。
    (摘自《让东方超环点亮绿色生活》)材料二:
          说起“人造太阳”,合肥科学岛便是它的所在地——我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也即人们常说的“人造太阳”坐落于此。
          国家发改委立项的“九五”国家大科学工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下称EAST),是世界上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偏滤器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由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研制并完全拥有其知识产权。已经开展了18轮物理实验,先后创造多项托卡马克运行的世界纪录。国内外专家高度赞誉EAST的成功建设和运行,认为“是世界聚变工程的非凡业绩,是世界聚变能开发的杰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
          在开发核聚变能的路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不懈奋斗,我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追赶者”到九十年代末的“并跑者”,再到如今成长为具备国际技术输出能力的“领跑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实现核聚变能源每一步都充满艰难、挑战和创新。四十余年的日日夜夜,三代聚变科研工作者为之付出汗水、欢笑、激情和青春,才有如今的成绩。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四十年如一日,聚变研究是他的终身事业。“能把人类的梦想、科学家的兴趣和国家的需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自己来说是件极其幸运的事”。“像核聚变这样的大科学工程,需要全世界科学家历经几代的艰辛合作研究才能走向成功”,李建刚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理解核聚变,将聚变研究作为人生事业的选择。“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会一直往下走。”
          还有一大批青年科研人员,为了聚变能源梦想,带着自己的青春才华扎根科学岛。“做研究要甘于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中国聚变研究取得的进展,背后是三代科研工作者无怨无悔奉献青春人生的积累。他们从青年到中年到暮年,一直坚守聚变梦想。中国聚变研究科学家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让世界第一个聚变反应堆率先在中国发电,一盏盏灯泡被核聚变能点亮,而且点亮的第一盏灯泡一定要在中国。
    (摘自《东方超环:渴望点亮全球核聚变能的第一盏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超环作为一种托卡马克装置,是世界各国进行核聚变发电的重要机构。
    B.目前国际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化石燃料。但是化石燃料存在效率低下、长久使用污染严重等问题,与“双碳”理念相违背。
    C.我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合肥科学岛,这也是“人造太阳”东方超环坐落的地方。
    D.东方超环的建成和进行商用发电,离不开一大批青年科研人员孜孜不倦地努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氢弹爆炸后,过去了60多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都没有成功,这与核弹和裂变核电站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
    B.东方超环主要由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知识产权。期间,外国科学家给予了大量的帮助。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说明了聚变的研究需要从小事做起,慢慢积累就能获得成功。
    D.东方超环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清洁的电能。它的功能可能是全方位的。有了东方超环,能源危机将一去不复返。
    (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聚变科研工作者精神的一项是
     

    A.不畏强权、维护主权。
    B.勇于改革、全面开放。
    C.维护边疆、守护祖国。
    D.自立更生、艰苦奋斗。
    (4)请简要说明东方超环所解决的核聚变难题。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聚变人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组卷:5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房间里的光
          1988年4月26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了位于莫斯科的一间房间。与往常不同的是,屋主人没有走进这间空房间享受柔和的阳光。突然,随着“砰”一声巨响,数十个苏联警察撞破了公寓的大门,冲进了会客厅。在这里,他们看到了早已停止呼吸的屋主人一脸安详地吊在天花板上。渐渐地,那间空房间里的晨光缓缓照向了他。若隐若现中,他的脸颊分明呈现出了一抹幽深的蓝光。气势磅礴、直冲云霄。
          两年前,一道火光照亮了普里皮亚季城的夜空,惊醒了普里皮亚季熟睡的人们,宣告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核灾难的发生。
          4月26日清晨,瓦列里•列加索夫被一阵悦耳的铃声唤醒。他拿起话筒走进了早已充满阳光的空房间。在阳光下把听筒送到耳边。很快,他的脸色变得严峻。他立刻放下话筒向大门走去。打开大门后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意味深长地回头看了一眼空房间里依然柔美的阳光。良久,他轻轻地叹了口气。
    “我还有机会再见到这空房间里的光吗?”他暗暗思忖。
          他关上门,头也不回地走了。他相信无论他走到哪里,那间空房间里的阳光都会照亮他的心房。
          被铃声惊醒的猫此刻轻盈地跳下沙发,慢慢踱到空房间里蜷缩着卧在阳光下,静静地等待主人。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列加索夫都没有出现在空房间里。日复一日,只有一只猫宁静地卧在里面,享受着每天清晨本应由它的主人享受的阳光。偶尔它会抬起头看看窗外,但除了一个耀眼的太阳外再无收获。
          此时的列加索夫教授正为了核泄漏事故不分昼夜地努力着。在多少个寂寥的深夜,总会有一道光照进他的心房。只不过这道光不是和睦的太阳光,而是四号反应堆上空令人胆寒的蓝光。在数个月的工作中,死亡蓝光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空房间里的光似乎已经黯然离开了他的内心世界。望着远处满目疮痍的核电站和一片死寂的普里皮亚季空城,列加索夫感受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孤寂与凄凉。
          一年后,列加索夫教授在诸多同事的协助下查清了核事故发生的真相。在维也纳面向世界作报告时,受到克格勃威胁的他丢掉了心底最后一丝残存的光。面向各国人民,列加索夫昧着良知作出了一场虚假的报告,完全洗掉了苏联在核事故中的责任。报告后,只要再经过一次庭审程序,核事故的真相就将永远深埋在地下,不再被世人所知。
          但是列加索夫没有继续做出虚假的证词。被他认为已经散失的那一道光在开庭前一晚重新照进了他的心底。一想到那些被辐射折磨到体无完肤的消防员和30万被迫迁走的居民们,他充满了勇气。
          在法庭上,他不顾克格勃的监听,勇敢地说出了一切真相。自此,核爆炸的原因大白于天下。
          庭审后,列加索夫因公开反对官方的说法被克格勃官员带走。他被剥夺了一切职务和荣誉。克格勃封禁了他在庭审上的证词并将他赶回家软禁起来。几天后,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列加索夫推开了家门,重新见到了空房间,重新见到了空房间里的光。
          一瞬间,列加索夫心中的孤寂与凄凉全部烟消云散。
          从那往后,邻居们每天都能看见一辆停在列加索夫家楼下的黑色轿车,以及一个在窗前晒太阳的人。他们不知道在这位德高望重的核物理学家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们唯一给予列加索夫的,仅仅是一丝友好却又充满疑惑的微笑。
          1988年4月26日凌晨,列加索夫打开了录音机,一口气抒发出积攒了两年的苦闷与愤慨。把所有的回忆录音带藏在公寓附近后,1时24分,他缓缓地踏上凳子,将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24分40秒时,他最后一次回头凝视着那间陪伴他走过日日夜夜、风风雨雨的空房间。他清楚明天早上,阳光会一如既往地照进这间房间,可惜他再也无法见到。
          他轻轻地笑了。
          3秒后,这位为切尔诺贝利事故沥尽心血的伟大核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核能研究所第一副主任瓦列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列加索夫跳下凳子,上吊自杀了。此时正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两周年整。
          3小时后,阳光照进了空房间里。猫又踱了进来,蜷缩在阳光下。但是它的主人却再也没有出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加索夫在听完电话后脸色变得严峻,说明了电话带来的信息十分严峻。
    B.列加索夫出门时没有享受空房间里的光,说明他对这间空房间里的光不感兴趣。
    C.文章中克格勃对列加索夫的态度,突出了苏联政府为了国家形象而对功臣随意泯灭的黑暗现实。
    D.“他轻轻地笑了”这一句描写,体现出了列加索夫已经放下了心结。他的一生已经没有了遗憾。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直冲云霄的“幽深的蓝光”和“1988年”暗示了下文的故事是有关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
    B.第二段看似多余,实则承上启下,不仅承接了上文的“蓝光”,也引出了下文对核事故的主要处理人列加索夫的叙述。
    C.文中对猫的描写,有助于读者更加清楚地认识空房间里的光的特点是柔美、舒适的,更衬托出列加索夫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
    D.文章对列加索夫在维也纳和庭审上的行为对比,体现了他圆滑世故、前后不一。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瓦列里•列加索夫的人物形象。
    (4)文章以“空房间里的光”为题,请分析“光”这一意象的作用。

    组卷:10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北斗实现全球组网、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到今年将建成空间站、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①
     

          相比于上世纪,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的中国航天,②
     
    。“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③
     
    ;“慧眼”成功观测黑洞爆发,“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中国发现不断加深着对时空的认知。这些足迹和发现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储备,确保中国航天继续创造新成就、实现新跨越。
          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追梦路上,中国航天人不断书写新的太空传奇。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发展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B.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将大力发展航天事业。
    C.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D.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大力发展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23引用:1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驴友在游览南京西站时,曾发出如下感慨:“站在6号站台,望着这个小火车站,恍如隔世。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这个车站的繁荣,犹如今天的各大景区人流如潮的景象。俱往矣!再如何繁华,都会有结束的一天。”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