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泉州市晋江市内坑中学、磁灶中学、永春二中、永和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10 4:0:1

一、现代文阅读(共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被写进党代会的报告。
          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我们大中小学都“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不见了。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现在社会上的教育焦虑,如担心孩子上职业学校等问题,根源在于对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态度出现了认知偏差。
    (摘编自朱永新《二十大报告中,有这些关于教育的新提法新要求》)材料二: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劳动教育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无处不在,这在古诗词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是几千年来历经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有音韵之美,还因为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数量,1—6年级共编排了112首古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使孩子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呢?
          首先,学习古诗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我国古代有许多赞美劳动的诗词,这些古代的诗人们对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褒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一诗千载流传,它描写具体生动,字字振聋发聩,对后人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警示我们,一粒米,一口粥,都是通过艰辛的劳动得来的,千万不要浪费粮食。
          其次,学习古诗词能对学生热爱劳动以及热爱劳动人民进行积极的情感熏陶,从古至今,劳动养育了一批批中国人,我们通过读古诗词了解当时的劳动现状,让孩子们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等恶习的影响。我国最早记载劳动的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入个字便生动概括了我国远古渔猎时代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兽,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诗经》中的《伐檀》,也是一首关于劳动的不朽诗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骑,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写出了奴隶伐檀造车的劳动场景,同时也痛斥了奴隶主的不稼不穑,坐事其成的恶行。《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需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福,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也描写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这是一幅场面热烈的农耕图。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一首《炉火照天地》,诗中是这样描写冶炼场景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将冶炼的场景描述得大气磅礴,荡气回肠,今人振奋,也表现出李太白对劳动人民深深的赞美。陶渊明在《归田因居》中这样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展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可以看出诗人的劳作之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最后,汲取古诗词中的养分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宋代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描述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夏日农村的劳动场景: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一个“学”字,道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让孩子们从古人的生活中感到劳动光荣,体验人对生活的能动创造;感到劳动有趣,去发现大自然对人的贡献;感到劳动快乐,在劳动中发现自我的才能。
          希望通过阅读古诗词唤醒孩子对自然、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让孩子们的双手变得灵巧,智慧得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摘编自万佳《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长一段时期,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都“消失”了,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也被遗澜了。
    B.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意在让学生受到劳动教育,进而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C.党的二十大重提劳动教育,是对过去学校以及社会上人们忽视劳动教育的一次重大纠偏。
    D.李绅《悯农》一诗堪称劳动教育的经典教材,它使我们懂得尊重劳动、感恩农民、珍惜粮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被写进党代会报告中,可见我们党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
    B.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读职业学校的这种教育焦虑,其实是对劳动价值和劳动者的态度出现了认知偏差。
    C.我国古代有许多吟咏劳动的诗歌,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些诗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D.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热爱劳动,因此加强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是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题中之义。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顾明远说:“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要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劳动的教育功能。”
    B.郑板桥立嘱教子:“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C.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D.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4)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最伟大的美,让孩子们认识这个美,是教育的奥秘之一。”请结合材料对这一名言加以理解。
    (5)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5引用:5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洼地上的“战役”
    路翎
          侦察排的练兵工作紧张而平静地进行,王应洪在任何工作上都非常积极。他渴望执行任务的日子早一天到来,他渴望跟着班长王顺去建立功绩……而这一天也终于到来了。
          这天上午,在山坡上的松树林子里,农村剧团的姑娘们给战士们做了一次演出。天气很晴朗,侦察排上阵地了。战士们走下了山坡,一边走一边回头招手,喊叫,大家都舍不得这些已经变得如此亲爱的人们。
          晚上就要出发,王应洪非常兴奋,换上了那套留了好些天的干净衣服。换衣服的时候他发现了一条绣花手帕,用中国字在两朵红花上面绣了他的名字,又在花的下面绣了几个朝鲜字,他想那一定是她的名字。第一个念头是想汇报给班长,但在从坑道里往外去的时候,他犹豫起来了。他想,马上要出动了……完成任务回来再说吧。于是他把手帕仔细地折起来,放在胸前的口袋里。
          黄昏的时候,王顺就带着他的班出发到敌后去了。任务是捉俘虏。
          他们是在一片长满野花杂草的开阔地中间一点一点地匍匐前进的。天气阴沉,吹着小风,除了树叶声,和附近什么地方有溪水的流响声以外,没有别的声音。开阔地上长着一些春天的金达莱花。
          他们停下来了。一点声音也没有,他禁不住觉得可怕的孤独。这样寂静,这样绝对的静止,他从来也不曾经历过。他努力去想到连队、团参谋长、亲人们……后来他又想着母亲,想着他满十岁时候,母亲才替他做了一件新棉袄,替他试这新棉袄的时候,母亲不住地把他转过来又转过去,拍着他的胸又拍着他的背。他又想起了金圣姬,看见了她跳舞时的坚决的、勇敢的表情……想象着这一切,一瞬间就排除了对周围的寂静的苦痛的感觉,一瞬间觉得,这并不是在敌人的旁边,而是在亲人们中间。但这些闪电一样的想象马上就被从心底里冲出来的对于目前处境的警惕打断了,于是重新又感觉到那孤单、寂静。
          多么漫长的时间呀。但这时更紧张的情况到来了——传来了一大群皮靴踏在沙土路上、踩过草叶的声音。敌人,美国兵正在这条路上往这边走来。他抓紧了枪。
          现在那走在前面的几个美国人看起来是已经走过班长的身边了,他忽然想:如果班长不在怎么办呀?于是他差不多想要开枪了。但正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侦察员的铁的纪律使他的头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他完全不属于自己,他的热情和勇敢必须绝对地属于伏在小路周围的黑暗中的他的班,而他的班属于他的连,他的团。这一刻,他变成了真正的战士。
          皮靴踏在沙土路上的声音又传来了,这个敌人走得有些蹒跚。班长王顺拔出锋利的匕首,跳上去捅倒了敌人,敌人狂叫起来向前逃跑,却被王应洪一下子奔出来抱住了,几乎要一下子扭断他的筋骨。班长奔上来用一块布塞住了这敌人的嘴,他们就得到了一个俘虏。
          但这时远远地传来了枪声。因为这个俘虏的一阵狂叫,刚刚过去的那一个排的敌人回转来了。
          情况很危急,这里再不能停留,于是班长下定了决心。他命令王应洪跟着他留下来掩护全班;命令副班长率领其他所有的人带着那个俘虏利用这条沟的地形向左后面撤退。而他自己爬上了沟沿,像箭一般地一下子跃到十米外的洼地中央的一个小土包后面去了。
          两个侦察员突然出现在敌人的“纵深”里,用不了几发子弹结果了两个机枪手,又灵机一动扑倒在机枪跟前,对准那些敌人射击起来了。半分钟不到,就结束了这个洼地上的“战役”。他们越过一条小溪,跑进了大片的洋槐树丛。右腿负伤的王应洪栽倒了。
    “班长,……”他说。
    “不许说话!”班长对着他的耳朵严厉地说。
    “我牺牲了不要紧。”
    “别说话,纪律!”
    “班长,”年轻的侦察员含着眼泪在恳求了,“我打响的时候,你从右边撤出去,……”班长掩住了他的嘴巴。
          这天晚上星光明朗,他们的特别艰难的行动终于叫敌人发觉了。两个敌人向着这边开着枪扑过来了。
          突然地,王应洪跪了起来,越过那块石头一直迎着敌人滚去。
          更多的敌人蜂拥上来,想要活捉他。他一下子站了起来,用他的负伤的腿向前奔去,奔到敌人的中间,火光一闪,一个手雷爆炸了。
          剩下来的几个敌人竟不敢再前进,而这时我军阵地上的火力支援过来了。
          苦痛的班长王顺,以愤怒的大力抱起了年轻的战士,在呼啸的子弹下,背着他跑过了最后的那几十米的开阔地,跳进了交通沟,听见了自己人的声音。他就在一阵软弱里倒下了,但他仍紧紧地抱着王应洪,喃喃地说:“王应洪,我们回来啦!”
          班长王顺苦痛了很多天。他的身上一直揣着那一条染满了血的手帕。
          面对毫不知情的金圣姬母女,他不知道要怎样开口。终于他简单地说起了他们的胜利,王应洪的牺牲,同时取出了那条绣着两个名字的、染满了鲜血的手帕。
          金圣姬的眼睛马上睁大了,嘴唇有点发抖。她不哭,只是脸色非常苍白,眼睛发亮,一动也不动地看着王顺和他手里的手帕。她一下子站了起来,握着他的手。这姑娘的手在一阵颤抖之后变得冰冷而有力,于是王顺觉得不再需要说什么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们看完剧团演出后临分别时依依不舍,是因为他们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的。
    B.王应洪没有第一时间向班长汇报,而是犹豫起来,暗示了他内心对革命信念的动摇。
    C.王顺发现形势危急后下令让王应洪留下来和自己一起作掩护,主要是想考验王应洪。
    D.金圣姬得知王应洪牺牲,她的手在颤抖后变得冰冷有力,这反映了她的悲恸与成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王顺、金圣姬母女等人的刻画,有力地凸显了主要人物王应洪的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
    B.小说中运用大量心理描写,丰富了侦察兵王应洪第一次上战场时的复杂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的升华更为合理。
    C.小说语言平实而不乏细腻,用从容不迫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情节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中的“绣花手帕”这一物象,不仅代表了朝鲜姑娘金圣姬对异国战士王应洪的纯洁爱情,也象征着军民情深。
    (3)请结合上下文,概括并分析王应洪埋伏在开阔地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王应洪这一人物的。

    组卷:11引用:3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
    《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并且_____,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
          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_____?有一些可能被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一一维生素K,它能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______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
    (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B.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C.这些石头,像莲花瓣、老人、卧虎;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D.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8引用:1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叶嘉莹先生谈到古诗时说:“幼年吟诵的诗句伴随我一生,让我历经无数苦难,仍乐观平静。”她又说:“我深信,孩子们吟诵古诗,长大后会成为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上述材料对我们青少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8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