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9 17:3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是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的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豐从示。豐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簀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人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安土重迁:重,不轻易。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用在文中揭示了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
B.言必尧舜:尧舜,古代的圣主明君,文中指代乡土社会长期形成的传统。言必尧舜,突出了乡土社会对传统的否定。
C.从豐从示:《说文解字》对“礼”的解释是“从示从豐豐亦声”,从造字法上讲,“礼”是会意字,示是指一种仪式,豐是一种祭器。
D.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表示监督的人很多,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隐瞒不住。这个成语所在的句子是说,当人们形成守礼的习惯后,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地方,也能守礼。
(2)下列对文中有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传统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形态中,也存在于衣食住行之中。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比现代社会更大。
B.礼治:礼治并不是人本能地、自动地服从于成规而构成的秩序,经过教化的过程主动地服于成规才是礼治的体现。
C.法治:法治跟法律是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本文段中作者是把这两个词当作同一个意思来看待的。
D.人治:人治一词容易被误解为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所以文中选择礼治一词来对应法治,以此来解说乡土社会的特色。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的变更对恪守传统的乡土社会影响不大,在乡土社会中,越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传统,越是值得保有与守护。
B.道德的作用基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可以用好与不好来评价,而礼不止于此,它还可以用对不对,合不合,成不成来衡量。
C.礼治的社会不是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而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秩序。法治的社会也完全剔除了个人好恶的因素,靠国家权力来推行行为规范。
D.礼治社会并不等同于文明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组卷:5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与情感进行了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
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3)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275引用:23难度:0.6 -
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感同身受
叶倾城 一个残酷又温馨的故事,一位曾在疫期下派社区的女友的亲身经历。疫期后期,她的工作是“辅助新冠逝者的家属处理丧葬事宜”。
有一户人家,她一敲门,开门的是个年轻女孩,不等她说话,先大声说:我是开着摄像头和麦的,今天你们若有不合理的条件,我一个也不会答应。
女友先是一惊,然后想:这个门敲开了,就要进去。否则,今天不进,双方的误会越结越深,以后更没法进了。录音录像也没什么可怕的,都是根据政策来的,自己也不会做出违背政策的事儿。
她就和伙伴一道进去了,跟女孩子谈。逝者是女孩子的母亲,才四十多岁,而女孩子刚刚年满十八,才上高三,其实还是个孩子。
她一去就跟女孩子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因为我也是进过方舱的人。我的女儿才上初二。如果我走了,我女儿会比你更伤心。女友说的全是真的。她是在社区工作期间被传染的。一开始,医疗资源困难,方舱医院还没有建好,作为普通患者,她是靠在家吸氧、洗滚烫的热水澡,靠免疫力扛了过去。而她也是四十多岁,与这位逝者同龄。
女孩子一听这话,“哇”一声哭了出来。家里还有个中年男人,一脸尴尬,想说什么,女孩子就对他喊:你有什么资格发表意见,我妈一个人带大我,她那么苦……原来男人是逝者的前夫,逝者是位单亲母亲。
女友陪着女孩子哭,听女孩子说了很多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事儿。她也哭了又哭。但哭泣之后,还是要办理后事:挑骨灰盒、领骨灰、选墓地。一样样办手续,一一签字。而这一切,都得由刚满十八岁的女孩子一个人完成。那位中年男人——逝者的前夫,沉默地开车,送女儿和他们一道去殡仪馆和墓地。工作人员首先推荐了“环保葬”,逝者骨灰装在可降解的骨灰盒中,把骨灰盒理在树下,草坪中,半年左右,骨灰便与大地融为一体。环保葬是免费的。
女孩坚决反对,她执意要给母亲一块体体面面、像其他人一样的墓地。
国家确实尽了力,火化是免费的,骨灰盒有三种可选,都是免费的。墓地也打了折,但折后也要三万多。女友所在社区管理的都是安置房小区,小区里有不少低保户。她去过女孩家里,算得上四壁萧条。虽然她知道自己的工作是陪同,不是建议,但她还是忍不住说:不要花这么多钱。
女孩子一脸倔强的泪水!她是我妈。
女友说:我知道,我也是妈妈。如果我上次不幸没有扛过去,我也不希望我女儿在墓地上花这么多钱,我希望她留着钱,去上大学、去恋爱,去……过日子。一语未了,她和女孩子,哭作一团。最后女孩子接受了她的劝告,选了低一档的墓地,大概一万多。
女友私下对墓园工作人员说:你告诉她,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打一个八八折。这一部分钱由我来出。
这是一个母亲送给另一位母亲的礼物,也是一个女儿给另一位女儿的礼物。
(选自2020年10月19日《扬子晚报》)(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女友”进过方舱医院,能对女孩心情感同身受,为女孩子暗中支付了大部分墓地费。
B.女孩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是她生活的唯一依靠,母亲的去世对她打击很大,让她在待人接物过程中出现过激反应。
C.女儿的爸爸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所以没有资格对女儿的做法发表意见。
D.画线句子的省略号的作用是列举内容的省略。
(2)请说说最后一段中“礼物”的内涵。
(3)请简要概括“女友”是怎样关心这个年轻女孩的。组卷:1引用:2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已知知识和生活实际,从不同角度归纳概括你能为“碳达峰”和“碳中和”作出的贡献。
天广网北京22日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22日晚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去年我国正式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组卷:2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临近期末,复兴中学高一年级8班学生纪律松散,而且抱怨良多,令人担忧。针对此状况,班主任王老师在班会课上分享了一段文字,一周后班上秩序井然,焕然一新。这段文字就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的“三此主义”,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效,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作为高一年级的同学,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会和感悟?请你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