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番禺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30 8:0:15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新时代,现代性视域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虽然已有许多成功和有益的探索实践,但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困境与难题,这是由于当下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农业社会大相径庭:一个科技更新速率和社会变革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继承与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景。网络时代既为文化遗产快速传播创造了无远弗届的时空条件,提供了智能呈现、智慧设计等全新传播展示途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文化遗产的价值凸显虽然与现代化背景密切相连,但遗产本体具有的历史、美学、社会等价值依然是其价值硬核所在。这就涉及遗产保护的原真性问题。严格说来,保存原真性与传播利用是难以调和的一对矛盾:不仅遗产存在的历史情境难以复原,而且传播利用过程还势必进一步损害仅存的历史情境。与此同时,即便保存了原真性,又如何实现与现代社会对接并被普遍认同?原真性关涉文化传承、文化身份与文化安全,现代认同关涉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如何处理这一矛盾考验着当代人的智慧。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兴盛背后的原真性保护堪忧,而兴盛是否就表明现代认同也很值得人们慎重思忖。
以文化遗产作为母本进行的文创产品设计生产已成为普遍现象,并被认为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与途径。源于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的确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一定程度增强了传统文化现代认同与经济功能;但却带来另一个问题,即浅表化、娱乐化地传播接受传统文化,究竟在什么程度和范围内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我们该如何从浅尝辄止的表象化体验向深层精神文化认同转化?在文化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期待所形成的对文化精品期望提升背景下,这种转化衔接显得格外重要。文化传承的目的远不只是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娱乐消费,其终极目标是实现文化精神的传承;文化遗产的大众化消费只是途径,最终要指向民族文化核心理念、美学精髓的传递和发扬。源于传统的文创产品有助于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但前提是不能局限于符号层面的表现形式,而要内在地传递文化遗产富有生命力的精髓,使人们能触及文化底蕴而获得深度感悟。
(摘编自李倩、管宁《文化遗产:经典化、保护经验与中国智慧——网络时代文化遗产的历史命运》) 材料二:
文创产品不仅是文化本身的一种标签与时代化产物,同时也是文创产品创意的一种展示,在文创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文创产品创意开发主体的盈利能力,进一步为文创产品创意开发与发展注入活力。就现有发展情况来看,博物院作为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主体,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创意资源,依托博物院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已经成为文创产品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地域特征是能够实现与游客群体地域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的关键方式,同时也是能够凸显博物院和景区特色的关键因素。充分把握地域特征,打造多元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体系,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文创产品同质化、模仿化的问题,进一步迸发出文化创意产品的活力,为游客群体打造出认知上的“关键词”,引导游客群体从消费中感受景区的特征。从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开发创意来看,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其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均是以故宫博物院的展品内容为基础,结合市场本身的需求,进行多元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体系的打造。
从当前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的内容与形式来看,有着明显的内容多元性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博物院本身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上,同时也体现在故宫博物院与其他地区联合的开发设计上。对此,各地博物院和旅游景区可以进行充分借鉴,加大对自身文化创意产品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力度,从而推动文创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现代文化的文创产品开发,更需要有品牌特色的带动,从而让更多的群体认识到博物院,让其产生深入了解的需求。当前,故宫博物院在文创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口碑与品牌,并且随着景区的不断发展,口碑呈现出强化的趋势。而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通过品牌打造出自身的核心观众群体和核心文创产品开发群体,从而来促进文创产品开发本身更好地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特征之一,同时也带动了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互联网传播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大众传播时期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同时也由于多种媒体的融合,提升了传播本身的丰富性,做到了及时传播与创意传播的结合。因此,各个博物院和景区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适应性和高效性,确保发挥出网络传播的作用,提升文创产品传播的范围和效果,为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发展提供支持。此外,互联网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衍生出了一体化的传播与营销体系,这也有利于博物院文创产品产业链的形成,如,实施“网络传播+网络营销”等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既可以提升文创产品和博物院、景区的宣传力度,同时也能够相应提升文创产品的变现能力。
(摘编自明政《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创意设计策略及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文化遗产本体的历史、美学、社会等价值比它的现代价值更为重要。
B.依托博物馆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能帮助博物院打造专属文化品牌,成为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重要途径。
C.文化传承是为了实现文化精神的传承,大众化消费是为了民族文化核心理念、美学精髓的传递和发扬。
D.文创产品在研发过程中,通过利用互联网传播的适应性和高效性,可以为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发展提供支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科技更新速率和变革节奏越来越快,与农业社会大相径庭,这导致文化遗产保护出现了许多困境与难题。
B.文创产品的研发不仅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还要注重从表层体验向深层精神文化体验进行转化。
C.丽江古城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城之一,但没有进行原真性保护,也没有获得现代认同。
D.当前景区文创产品形式上相对单一,存在同质化、模仿化的问题,游客完全无法从文创产品中感受到地域特色。
(3)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用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三星堆博物院文创馆以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两款青铜面具为模板,上新“青铜味”和“出土味”两款青铜面具冰淇淋,短时间内销售一空。
B.故宫博物院依托故宫本身的建筑特色与藏品,设计了朝珠耳机、故宫口红、宫门箱包乃至高清字画等丰富多样的文创衍生品,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各省博物院纷纷搭建起自身的网络传播矩阵体系,如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直播等多个网络传播渠道,进一步提升文创产品的传播范围。
D.河北博物院文创商店结合男性消费群体审美特点,设计了皮带、马克杯、书签等“车较纹”系列文创产品,吸引不少男性游客驻足端详。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信
许锋 一万年后,它重见天日。它受到惊吓,想从明丽的阳光中挣脱,身体一张一翕,像一条缺氧的鱼。
瞬间,它又中毒一般,面色发黄,变褐,如炒糊的麦子。
它有二十厘米长,十厘米宽。上面有字,龙飞凤舞,但看不清。
历史学家拿着放大镜仔细考证之后认为,这可能就是传说中我们的祖先曾使用过的一种联系工具。另一位历史学家补充道,它的名字可能叫“信”。
出土“信”的消息风似的刮遍全国,这是考古历史上的重大发现,包含几个第一:第一次发现我们的祖先使用过类似纤维的东西,和现在的塑料完全不同;第一次发现人类的手迹,和现在的激光笔截然不同;第一次发现人类的沟通方式,原来老祖宗当年的花样还挺多,比我们化人多多了。
对,现在是化人时代——一万年,一眨眼,聚苯乙烯人主宰了世界,俗名化人。
人们更牵肠挂肚的是信的内容。是父亲写给女儿的,情郎写给情人的,老师写给学生的,还是自己写给自己的?
——胡说,有毛病,哪有自己给自己写信的?有的人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了粗。
在举国上下一致强烈的要求下,这封信的拆封仪式在偌大的演播厅举行,不需要实况转播,网络后世纪时代,人们只要坐在电脑前便可将大事小情尽收眼底。
历史学家格外慎重,他们在演播厅中央一个透明却密闭的空间里对信进行拆封。虽然年代极为久远,但封口仍然异常牢固。历史学家用薄如蝉翼的刀片轻轻地试探性地分开封口,显然,努力是徒劳的。另一位历史学家现场分析道,传说中我们的祖先使用过一种叫“鼠立毙”的胶水,这种胶水黏性十足,是专门对付老鼠的,老鼠只要黏上这种胶水,哪怕是尾巴黏上,也跑不掉,除非——断尾逃命。可惜的是这种胶水的配方已经失传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胶水远远不如我们祖先当年使用的胶水,我们祖先的聪明与智慧让我们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之林。
什么是老鼠?什么是尾巴?人们议论纷纷。
当然,这封信是不是用了这种胶水,要拆封后对残留物进行化验才能得出准确结论,目前只是一种猜测。
数小时之后,封口仍然固若金汤。有人建议,把封口那一截直接截掉。有人出主意,把刀片从侧面插进去豁开。干脆用超能透视仪得了。
方案被专家组长一一否定,必须确保这封信完好如初,人类已进入塑料后世纪时代,植物纤维已经绝迹,水分子已经发生变化,人们以塑料和仿塑料制品为食,塑化剂、乳化剂、色素、黏性剂作为日常营养的主要构成为人们提供能量。历史学家想从这封信中发现植物纤维何时从地球上绝迹,包括传说中的玉米、树木,还有水何时发生了变异。它们到底是什么形态,有多么神奇的魔力让人类不食塑料和仿塑料制品也能繁衍生息。
观众嚼着塑化香蕉,吃着乳化面包,抹着黏性化妆品发泄着不满,狗屁专家,连个信封都打不开,我们纳税人真是白白养活了这一群废物。
还是没有任何进展。最后,专家组长顶着巨大的压力,向全国观众道歉,他缓慢而磁性的声音在空中飘荡:
同胞们,女士们、先生们、孩子们:
史料记载,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有森林、溪水、鲜花、青草……充足的氧气的环境中,你可能想象不到,那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世界,能闻到树木的气息,溪水的气息,鲜花的气息,青草的气息,还有漫山遍野的牛啊羊啊,它们欢快的叫声——让我们现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夏季的山间,你牵着孩子的小手,在彩蝶飞舞、小鸟萦回的美妙的大自然中喜悦地奔跑、欢笑、栖息的情景,那是多么富有情趣的生活。
世界仿佛沉寂和凝固下来。人们极力想象专家所描述的情景,但是,想象不来,真的想象不来。
专家说,是的,我们的想象残缺不全。我们根本无从想象先祖曾经拥有的美好生活,就像连一封信都没有见过,怎么会想得到驿站、八百里加急、飞鸿传书、邮递员、望眼欲穿的含义。怎么会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盛景,怎么会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思念与深情?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专家沉重地说,由于我们的祖先中有一些人无比贪婪、丑陋、无知,他们追求物尽其用,榨干能榨干的一切,那一场自绝行动终于彻底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所有的植物和动物彻底绝迹,如今,这个世界上仅剩下我们——以塑料为生的化人。
专家的声音激荡起来:
这封信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发现,是我们的祖先曾经高度文明与发达的象征,因此,在无法绝对保证它的安全的情况下,我宣布将其永久封存,无论何人、何时、何地,无论我们的国家将来富有还是贫穷,强大还是弱小,只要地球上还有最后一个化人,我们都不得打开它,让它成为我们永久的美好的最后的想象。
整个国家掌声如潮。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土‘信’的消息风似的刮遍全国”说明这一考古发现的内容与当时国人的生活方式相差太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B.“胶水的配方已经失传”,是呼吁人们要珍爱文化遗产,因为这些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人类的立足之本。
C.“狗屁专家,连个信封都打不开”,语句虽然粗鲁但表现出了观众对于打开信的期待。
D.文章通过“史料记载”,介绍了人类祖先时代的美好自然与人们的生活,目的是引起人们对自然的关爱。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没有直接点明出土的东西是“信”,而是采用了比拟、比喻等手法进行描写,渲染了一种气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信”作为一个沟通两个时代的媒介贯穿全文,起到线索作用,确定了人物形象设制的特点,又深化了主题。
C.作品虽是一篇小说,但没有一个中心人物,所有的人物、情感都围绕着“信”来展开,这样安排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D.本文语言丰富而多变化,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使语言活泼有趣,幽默感十足。
(3)小说结尾处,将信“永久封存”,请赏析这一细节安排的艺术性。
(4)小说巧妙地用“信”来连接“一万年前后”,请分析一万年前后有哪些变化。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浙,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厚币委质事楚 质:抵押 B.使使如秦受地 如:到、往 C.复释去张仪 释:释放 D.奈何绝秦欢 欢:友好关系
A.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C.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
D.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楚国和齐国结盟亲善,秦国不敢侵犯,就采用离间计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B.张仪出尔反尔,失信于楚王,楚王很生气,决定发兵攻打秦国。
C.齐国对楚国与之绝交很生气,当楚国有难时,他们也袖手旁观,因此楚国陷入困境之中。
D.秦国打算割地和楚国议和,楚王认为张仪很聪明,不愿得地,希望得到张仪,心里就满足了。组卷:8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变化不仅是人类需要面对的问题,动物也必须适应它。随着全球变暖,① ,它们的喙、四肢和耳都变得更大,以便更好地调节体温。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鸟类专家说,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多方面的现象,而且是逐步发生的,( )。但这些变化发生在广阔的地理区域和多种多样的物种之间,所以除了气候变化,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特别是鸟类出现了强烈的变形。自1871年以来,澳大利亚几种鹦鹉的喙的大小平均增加了4%-10%,② 。北美黑眼灯芯草雀是一种小型鸣禽,在寒冷环境中,喙的增大与短期极端温度存在联系。哺乳动物也发生了变化。研究人员报告说,木鼠尾巴长度增加了,而蒙面鼩尾巴和四肢的尺寸也增大了。
该专家说:“变形并不意味着动物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一切都‘好’,而只是意味着③ 。但我们不确定这些变化的其他生态后果是什么,或者是否所有物种都能改变和生存下去。”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很难确定其是否为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
B.因此确定其是否为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是很难的
C.因此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很难说是不是气候变化造成的
D.因此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很难说是不是气候变化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12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有人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也有人说,一个人经历的范围,就是他的人生;还有人说,一个人计较的范围,就是他的胸怀。
ㅤㅤ正值芳华的你,读了以上材料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据此写一篇文章。
ㅤㅤ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9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