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利津一中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每题2分)
-
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 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 ,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 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 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淀(diàn) 识(shí ) 慈 孕 B.淀(ding) 识(zhì ) 慈 孕 C.淀(diàn) 识(zhì ) 滋 蕴 D.淀(ding) 识(shí ) 慈 蕴
A.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扬弃地加以对待,有鉴别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文以化人、文以育人。
B.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C.要坚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有鉴别地加以继承,有扬弃地予以对待,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D.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中华民族精神来文以化人、文以育人。组卷:7引用:1难度:0.9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4引用:1难度:0.9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2引用:1难度:0.9 -
4.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8引用:2难度:0.9 -
5.下列各副楹联,不适合戏台剧院张挂的是( )
组卷:24引用:1难度:0.9 -
6.“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使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下面各项使用相同手法的一联是( )
组卷:20引用:1难度:0.9 -
7.下列诗句按顺序排列成为一首完整的诗歌,正确的是( )
①门前树已秋 ②窗里人将老 ③寒山独过雁 ④结茅临古渡 ⑤日夕逢归客 ⑥暮雨远来舟 ⑦卧见长淮流 ⑧那能忘旧游 组卷:11引用:4难度:0.9 -
8.填入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诗句是( )
散步不需要伴侣,东张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说,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在这种时候才特别容易领略到“( )”那种独特的味道--天覆地载,孑然一身。事实上,街道上也不是绝对的阒无一人,信步而行的不只我一个。组卷:11引用:1难度:0.7 -
9.打开中国古典诗词的宝库,会发现古代诗人善于用意象来描绘画面诠释情感。下列诗句中都出现了“夕阳”这个意象,哪一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
组卷:18引用:1难度:0.9 -
10.下面填入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 , 。 , , 。 ,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①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
②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
③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④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
⑤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
⑥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到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组卷:13引用:4难度:0.5 -
11.下面一段文字中,需要修改的一纽词语是( )
一位登山探险爱好者在组织旅游活动时发帖①说:“登山活动难免②危险,本次活动纯属志愿③,过程中若出现意外④,由本人⑤承担后果。请大家珍惜驴友⑥之间的感情,团结互助,注意自身安全!”组卷:12引用:5难度:0.9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组卷:75引用:18难度:0.7
三、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72分)
-
3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徽菜发端于南宋,兴盛于清代,如今更是享誉海内外。徽菜地方色彩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三大特色。一是 甲。徽州地处山区,林木葱茏,溪流遍布,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为徽菜制作提供了丰富多样、四时常鲜的食材。二是精于烧炖,讲究火功。①常以木材为燃料,或柴禾急烧,或树块缓烧,充分呈现食材的特点。②加以木炭火单炖,原锅上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汤汁的鲜美。③清炖是烹制徽菜的另一种重要方法,习用火腿佐味,汤色清白,香气浓郁。④红烧是烹制徽菜的主要方法,多用酱油着色,色泽油亮,味道浓厚。 三是 乙。徽菜在发展过程中秉承“医食同源、药食并重”的传统,原料的选择和搭配都十分讲究。比如,多用具有药效的野菜入食,就体现了传统的滋补养生之道。
(1)材料中划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写序号)
(2)请根据上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甲:组卷:27引用:2难度:0.5 -
3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 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 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 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 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112引用:1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