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西藏林芝一中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文化传承插上数字的翅膀 最近,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发布“当古窑址遇上AR新科技”产品,游客只需在 动设备上下载专门的APP,现场扫描导览图,就能再现800年前的龙窑烧制场景。通过数字技术,让古窑址“活”起来,如今,文物正通过科技手段获得“重生”。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的许多文化资源--无论是语言、文字、风俗、传说,还是手工技 艺、音乐、舞蹈--正面临着流失乃至失传的危险。如何把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是所有国家都 面临的共同挑战。数字技术的诞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当前,利用数字 技术开展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正在全世界成为-股强劲的浪潮。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 承要想跟上时代潮流,就必须抓住数字化机遇,用数字技术武装自己。
数字技术的最大好处是突破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博物馆的藏品本是全社会的共同财 富,理应走出“深闺’为社会所共享。但现实是,博物馆的展馆面积、服务人员等都是有极限 的,不可能满足所有参观者的需求,也不可能把所有展品-股脑全拿出来展览。如何解决博物 馆有限展馆面积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数字技术开辟了-条新路。通 过采集文物或展品的数字信息,打造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就能使观众足不出户而遍游天下。特 别是未来VR技术越来越先进,有可能与人的视觉、触觉等深度融合,各种以前只能近观而不 可把玩的珍贵展品不但可以看,还可以在虚拟中触摸,实现全方位、沉浸式、交互性地参观。这 就在实地参观之外创造了替代性选择,对于扩大受众群体、保护文物安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数字技术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现在不 少博物馆在展品和展厅里设置传感器,收集观众停留时间和是否拍照等行为数据,以此作为改 进展览的依据。法国卢浮宫用蓝牙传感器采集观众参观行为数据,分析短期停留和长期停留 的参观者的不同参观模式,为治理馆内拥堵提供决策依据。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大数据分析 发现,观众对有文字的展品、图版、成套的文物更感兴趣,驻足时间明显更长。大数据分析具有 准确、客观、简便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提升效率。
目前,我国文博与非遗领域应用数字技术的成功经验不少,比如“数字敦煌”“虚拟圆明 园”等,但与观众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数字博物馆点击率很低,对非遗的记录还 停留在录音录像的初级阶段。应当看到,当前青年一代已经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 力,在故宫的参观者中,一半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青年人 已经习惯于从数字化世界中汲取知识。文物与文化遗产“进驻”到数字化世界里,才能赢得青 年人,让历史延伸到更远的未来。
我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也就意味着数字化的工作极其繁重,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加快 数字化进程。只有跟上数字化的时代潮流,才能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 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摘自《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如何把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共同挑战,数字技术 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
B.数字技术为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提供了机遇,让文物与文化遗产“进驻”到数字化世 界里,从而赢得青年人,让历史延伸到更远的未来。
C.大数据分析具有准确、客观、简便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提升管理和 服务水平。
D.在未来,VR技术有可能与人的视觉、触觉等深度融合。参观者既可以看,还可以触摸到 以前只能近观而不可把玩的珍贵展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即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能较好地引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
B.文章开篇写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发布“当古窑址遇上AR新科技”产品这一事 件,是为了引出数字技术的话题。
C.文章第三段通过具体的例证,分析了数字技术在突破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两方面的好 处,从而证明了数字技术的重要性。
D.文章最后一段对我国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提出了要求、勉励和期待,有力地收 束全文,表明了写作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没有抓住数字化机遇,用数字技术武装自己,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就不可 能跟时代潮流,从而被淘汰。
B.我国历史特别悠久,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就意味着将文物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工作比 世界上很多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都要繁重得多。
C.如果文物与文化遗产不“进驻”到数字化世界,就很难吸引已经习惯于从数字化世界中汲 取知识的青年一代,我们的文化传承就可能出问题。
D.“数字敦煌”“虚拟圆明园”等都是我国文博与非遗领域应用数字技术的成功范例,但仍 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所以必须加快数字化进程。组卷:1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迅猛,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武汉宣布封城后,其他省市陆续响应以控制人口流动。疫情防控部门希望不断总结经验以评估现有措施的有效性。
2020年1月31日,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香港科学家的一篇论文,论文采用传染病动力学中的 SEIR 模型做模拟。该模型将人群分为易感人群(Susceptible)、已被感染但无症状处于潜伏期的人群(Exposed)、已有症状但未被隔离的患病人群(Infectious)和康复人群(Recovered)。该模型将死亡人群归入康复人群。
传染病动力学 SEIR 模型
该模型涉及的参数主要为可再生数R0、平均潜伏期时间DE、平均收治时间DI,后两种参数可从官方发布获得,而R0,即一名被感染者平均每天传染的人数,其值较难估计。论文采用去年12月31日至今年1月28日的感染人数、境外(除香港)受感染人数及乘国际航班从武汉出境的人数,推得R0为2.68.据此预测武汉疫情的拐点在5月,并判断封城措施对缓解疫情作用不明显。
我们认为,该论文采用SEIR模型与参数选取存在不合理性,主要理由是:境外确诊数据样本量较小,且使用飞机这一交通工具的人群在总人口中并非均匀分布,据此推算R0偏差较大;政府防控措施实施、升级,R0取值不应为定值;封城防控手段必须在参数设置中有所反映。我们研究的结论是:武汉封城举措对降低病毒感染人数意义重大;政府采取相关防疫措施以来,各省市病毒传染率均得到较好控制;对疑似感染者隔离观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
疫情不仅关乎健康,更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疫情防控手段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需要更复杂的计算模型来评测。如何在有效控疫与全社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大课题。
(摘编自北京大学 PKU VCL 实验室《拐点何时出现?这是北大面向新冠疫情的数据可视化分析与模拟预测》)材料二:
中国在抗疫,全球都在关注什么?分析8万多篇报道发现,外媒关注点集中在病毒本身、应对措施、防疫物资、经济影响等方面。其中,“中国重视”一词的提及量在外媒报道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新病毒”,显示外媒对中国抗疫的决心和信心总体上是给予肯定的。而与“中国重视”同时出现的高频关联词是“措施”。中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被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为“设立了应对疫情的新标杆”。
此外,不同地域媒体关注点各有侧重。亚洲较关注防控举措和海外确诊人群;欧洲更关注疫情发展趋势和对经济的影响;北美洲关注的是疫情防控及药物研发;南美洲关注潜在风险;非洲关注卫生系统和医疗救助;而大洋洲最关注疫情对外来游客出行的影响,这符合他们重视旅游业的态度。
(摘编自央视新闻《大数据揭秘“新冠肺炎”全球舆论关注 中国举措获肯定》)
材料三:
武汉雷神山医院是座有1500张床位的大型医院,从接到建设命令到验收移交,仅用了13天。而几天前,有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的建造更是只用了9天。世卫组织总干事评论说:“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箱式板房组成的医院要运行靠的是信息化系统。安装大量IT设备,按传统方式至少要10天。中国电信利用云部署,12小时就完成火神山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雷神山5G、医疗云等信息化服务也提前3天完工开通。
(摘编自张妮《火神ft、雷神ft医院如何极速建成》)材料四:
2月26日,外交部发言人主持例行记者会,部分内容如下。
记者:据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访问世卫组织总部时称,中国人民为防控疫情作出了巨大牺牲,为全人类作出重大贡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发言人:我们高度赞赏古特雷斯秘书长的表态。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用中国速度为世界防疫争取宝贵时间,用中国实践为世界防疫树立新的标杆。中方将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同有关国家分享防控经验,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携手应对疫情,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摘编自环球时报《联合国秘书长称中国人民为防控疫情作出了巨大牺牲 中方回应》)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SEIR模型的假设条件包括:病人一旦与易感者接触就具有一定的传染力。
B.香港科学家对武汉封城措施作用的误判,主要是因为采用模型与参数选取不合理。
C.运用SEIR模型评估,能科学地解决疫情防控手段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平衡问题。
D.北大面向新冠疫情的数据可视化分析与模拟预测,可以为疫情防控提供有效参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采取封城防控、社区隔离、对疑似患者隔离观察等控制人口流动的措施,都是为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B.依据目标人群的样本数据和分布状态,可以推算出可再生数R0的数值,从而准确统计被感染者的总量。
C.全球媒体由于地缘关系和立足点的差异,关注疫情各有侧重,但对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总体给予肯定。
D.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达成共识,汇聚力量,积极应对,结成抗疫共同体。
(3)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疫情防控举措得到国内外普遍肯定的原因。组卷:5引用: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呼 喊
田鑫
我见过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样子。
它们站在秋天的田野里,四周是赶着去枯萎的草木,作物已经颗粒归仓,就剩下向日葵,神情木讷,不知所措。太阳的吸星大法,正在将它们最后的水分和能量吸走。
向日葵着急地呼喊,黑黢黢的冠,像高手准备好的暗器,随时都会发射,朝太阳的中心奔去。
这是九月,田里只有向日葵站立,孤独而又桀骜不驯的样子,像极了村里叛逆的少年。无聊的时候,就想着有风吹来,风果然就来了,向日葵看见风从远处赶来,就集体呼喊,它们喊:风来了,风来了。风就吹过来了,向日葵们却集体噤声,被风抚摸之后,顺着风的方向目送它离去。
风能感知到向日葵的呼喊,憋着一口气的向日葵,内心复杂。田野里,小麦、玉米、大豆、向日葵依次按照节令种到地里,又按照节令从大地上冒出来,夏天还没结束,小麦就被收割了,玉米棒子也收进了院落,大豆归仓。纵横阡陌间,就只剩下向日葵,不合时宜地站立着。
向日葵渴望颗粒归仓,可季节忘了它们。不对,是种下它们的人忘记了它们。向日葵整天呼喊,希望引起注意,可是它们喊哑了嗓子,喊瘦了自己,还是没有呼喊来种植它们的人。
有一天,懒散的种植者终于想起了它们,就磨了镰刀上山了。向日葵看着有人提着镰刀来了,又开始呼喊,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面对死亡,它们竟然如此欢悦。很快,呼喊就变成惶恐,镰刀飞快,一棵向日葵来不及向另一棵向日葵告别,就剩下光秃秃的半截,镰刀切过的断面,像另一把刀,立在大地上。一地的向日葵,身首异处。它们齐刷刷地站立着,枯槁的秆似乎在朝天空呼喊:还我头来。
我还见过整个村庄的男人呼喊的场景。那一年太阳暴晒,大地干涸,地皮出现皴裂,一夜之间几万张嘴同时裂开,跟村里的人抢吃的似的,也好像冲着上天呼喊。村里能找到的水,都被抢进了水桶,人都不够吃,牲畜们只能干熬着。整个村庄的秩序被水左右着。
想得到水,最原始的办法是求雨。无水的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阴阳先生端着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始念咒语。咒语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清风细语救万民哟……呼喊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龙王哟……救万民哟……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喊,还是没有喊来雨。人们面带土色,回到村庄。
求雨半个月以后,终于等到了雨,这雨还没落下来,空气中弥漫潮湿的气味时,所有人就赶回家,拿出桶、盆、罐、碗。接在屋檐下。这雨没有让人失望。美美地下了一夜。此前,为了留住这比油都金贵的水,人们向井学习,在院子外挖一口水窖,四壁和底部抹上水泥,这大缸一样的水窖,装着一家子所有屋檐接住的雨水。一年里冬接霜雪夏承雨水,再拽上牛驴,背上背斗,满山坳寻来残冰块雪倒进去,等春天融了夏天满了就喝上整整一年。人们用那黑污黏腻的窖水砌墙、饮牛、洗衣服,有时候,遇到干旱,也吃这水,时间长了,乡下的人带上了水的性格和模样:硬、黑。
这么多年了,再没见过秋天的向日葵,也没有跟在人群后面求雨,但是内心的呼喊却一直没停。 如果问我,最想听到的呼喊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母亲在傍晚里的那一声:我儿,回来吃饭了……
那时候,我们一遍又一遍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生怕别人找到自己,就使劲往玉米地里钻,往麦草垛里躲,往树上爬,总之能藏的地方都藏了,恨不得藏到母亲身体里去。可不管我们藏在哪里,游戏结没结束,天一擦黑,烟囱里冒出烟来,我们就得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此刻一声“回家吃饭了”的呼喊,是游戏的终止符。只要从不同的母亲嘴里喊出来,所有的孩子都会顺着呼喊一一回到母亲身边。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藏到十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去世,我也就不怎么参与这个游戏了,因为天一黑,所有人的母亲站在门口,朝着村庄喊一声,谁谁谁回来吃饭了,别的孩子就潮水般退去,而我却像留在浅滩的水,寻不到回去的路。
现在更多的人回不去了,这么多年,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的少年,一个个地溜出了村庄,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留守在乡下的母亲,集体失语,她们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我也一直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
(选自《散文》2020.06,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样子”,一方面形象化地表达了向日葵内心的渴求,另一方面引起下文。
B.文章不仅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还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文章插入了“在院子外挖一口水窖”的情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表达了人们对难得雨水的珍惜。
D.为了求雨,整个村庄的男人“排山倒海般的呼喊”,渲染了求雨壮观的场面,烘托了人们对雨的渴求。
(2)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呼喊”是如何统摄全文的。组卷:11引用:7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新冠疫情稳定后,各地开始陆续复工。阅读某工厂的复工流程图,简要概括该厂员工复工的条件。
组卷:12引用:8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疫情爆发后,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请赴一线,成为这个春节最可敬的“白衣战士”。“挺住!我把外公和妈妈都借给你。”武汉16岁的中学生陈琪方写给患者的公开信包含了多少鼓励、牵挂和战胜灾难的信心。
材料二:大年初三晚上8点,安静的武汉突然打开了那么多扇窗户,在熟悉的旋律当中,许许多多的武汉人自发地唱起了国歌和《我和我的祖国》。2月17日广州市越秀区举行线上升旗仪式,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组织学生收看,共同抒发家国大义……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黎明中学高三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请你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写一篇倡议书,倡导大家感恩、信赖、呵护医务工作者。
②请你给身在疫区不忘鼓励患者的陈琪方同学写一封信。
③你对武汉同胞自发约定大合唱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读后感。
④请你为这次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