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5/2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我写了一系列的“古诗新铸”的创新作品,冠以总题“唐诗解构”,乃我个人从事诗歌创作以来另一项突破性的实验工程,一种谋求对古典诗中神韵之释放的企图。我不是恋旧,更无意复古,而是希望从旧的东西里寻找新的美,发掘所谓“意在言外”的“意”中潜在的诗质。无疑的,这是一种对旧体诗的重新诠释和再创造,一种试以现代语言表述方式、全新的意象与节奏,来唤醒、擦亮、激活那曾被蔑视、摧毁、埋葬的旧传统,并赋予新的艺术生命。这种思考与做法也很可能被视为一种徒劳,不过我相信,这是翻新传统、建构中华新文化的一项值得一试的工作。
幼年启蒙之初,我曾读过三年私塾,无非《三字经》《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之类,入新式小学、初中时开始读《西游记》《七侠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章回小说,从此奠定了我初浅的传统文化的根基。念高中时心智日渐成熟,对新文学产生了兴趣,并学写新诗,但仍未忘情于古典文学中那种内敛蕴藉、简洁练达之美。后来受到西潮影响,开始全方位地向西方现代主义倾斜,初期不自觉与当时一般年轻诗人一样高分贝地叫喊反传统,乃至多年后,自小潜伏在血脉中的古典文学因素,似乎在一夜之间突然苏醒,并清楚意识到,文学的正常生长与茁壮,不仅需要外来新兴美学思潮的挹注,同时也需要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发掘、摄取古典文学中那种万古常新、不可取代的优质元素。感叹之余,我想利用诗体解构这一招,希望能引起年轻诗人的注意而逐渐接近唐诗、喜爱唐诗。
中国诗史数千年,为何我独钟于唐呢?我毕其一生以追求诗的现代化,创造现代化的中国诗为职志,多年前我在《建立大中国诗观的沉思》一文中曾说:“我们要创造的现代诗不只是新文学史上一个阶段性的名词,而是以现代为貌,以中国为神的诗。”我认为这个“中国之神”就深藏于唐诗中,而唐诗中的神奇、神性、神韵却长期封闭在僵化的格律中,“解构”的作为就是对唐诗中“神”的释放,也可说是一种变形的重生。
所谓“解构”,原滥觞于后现代主义。关于后现代思潮,有人认为:所有文化体系都应加以怀疑,都可以被解构,也就是说,文化符号之间既有的关系都可以使其分解裂变,从而使我们对文化符号意义的理解和它的价值产生怀疑。这种解构观念显然有些消极,却是人类文化演进的必然过程。不过如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被解构、又不断被重建的过程。就文学史的演变而言,这就是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关于对古典诗的传承,当然不在于它的格律形式,我认为要者有二,一是重新认识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今天我们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现代科技文明正在不断地大规模污染自然、破坏生态,人与自然形成一种敌对关系,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古人反映在诗歌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说来,中国古典诗中大多有道家自然主义的色彩,田园诗在古典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这类诗都表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境界,一种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试以王维的《竹里馆》为例:诗人闲坐在竹林里,又弹琴,又长啸,独自享受那份孤寂与幽静之美,此时竹林里别无他人,只有月亮这位千古作伴的亲密朋友。这首诗充满了禅意,说明王维的生命既丰富,洋溢着自在的喜悦与生趣,然而他又活在一片空寂中。
我们再看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傍晚,诗人乘坐的小舟停泊在烟雾朦胧的江边,暮霭中引起一阵因孤寂而生发的愁绪,与他为伴的不是家人和朋友,而能与他对谈解愁的是水,是水中的月亮。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是水和月,诗眼是一个“愁”字,所以我特意在解构新作中加上“远处的箫声”这一情节。
对古典诗传承的另外一项,乃在如何寻回那失落已久的古典诗意象的永恒之美,且看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但富于想象空间,境界开阔而情意真切,且由于成功地捕捉到景物之神,经营出空灵的意象,完成了一种超越时空、万古常新之美的创造。这首诗的空间处理得极好,李白采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尤其后两句的意象就像电影镜头一格格地推进:孤帆载着老友远去,渐渐没入杳不可见的天际,眼中只见浩浩的江水,胸中却激荡着悠悠不尽的离愁。当然,新作与原作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本,解构之后的新作可能失去原作中的某些东西,但也可能添增了一些原作中所没有而又必须的东西。解构一首诗虽意味着一首诗的再创,但这种再创并非对原作的全部否定,其整体结构是崩塌了,而其中的“神”却可以透过特别的指涉和暗示所形成的另一种有机形体呈现出来。
希望透过历代各种不同的解读、诠释、评析,使古典诗的艺术生命得以持续成长,不断丰富,以证明诗艺术的超越性和永恒性。
(节选自洛夫的《唐诗解构•自序》,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典文学的优质元素,外来新兴美学思想,对文学的正常生长与茁壮都是不可或缺的。
B.“中国之神”深藏于唐诗中,因长时间的封闭造成了僵化,“解构”使之获得重生。
C.有人认为,所有文化体系都可以被怀疑,被解构,这是人类文化演进的必然过程。
D.唐诗再创作会导致原作整体结构的崩塌,可能会失去原作的东西,或被增添必须的东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旧体诗的重新诠释和再创造,由此产生了现代语言表述方式、全新的意象与节奏。
B.作者难忘古典文学的内敛蕴藉、简洁练达,或许是部分新文学作品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C.当今社会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让人们重新思考古典诗中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
D.为了表现愁的情绪,作者在解构孟浩然《宿建德江》时加上“远处的箫声”这一情节。
(3)下列选项,最能支撑“在古典诗中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观点的一项是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D.“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借鉴材料第7段对李白诗的评点,分析李商隐《锦瑟》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意象美。组卷:9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复活(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走到门口,她的脸红红的。她很带劲儿地在看守后面走着,并且不住地笑着,摇晃着脑袋。她一看到典狱长,就带着惊恐的神气盯住他,但立即就恢复常态,并且又快活又带劲儿地同聂赫留朵夫打招呼。
“您好。”她拉长了声音说,并且笑盈盈地使劲握了握他的手,不像上一次那样了。
“我是带了状子来让您签名的。”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看着她迎接他的那种带劲儿的样子,感到有点儿奇怪。
“好的,签名也可以。什么都可以。”她笑盈盈地眯着一只眼睛说。
他告诉她怎样签名,签在什么地方。
她很用心地拿笔蘸了蘸墨水,轻轻抖了抖,便写上自己的名字。
“再没有别的什么了吧?”她忽而看看聂赫留朵夫,忽而看看典狱长,忽而把笔放在墨水缸上,忽而放在纸上,一面问道。
“我有些话要对您说说。”聂赫留朵夫说着,接过她手上的笔。
“好,请您说吧。”她说过这话,忽然好像是想起了什么心事或者想睡觉,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于是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了。
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她对面的另一边。这间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和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他开口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
“是啊,要是以前有个好律师就行了……”她打断他的话说。她笑了起来。“那时候要是大家知道我跟您认识,就大不一样了。可结果怎样呢?都把我当成小偷了。”
“她今天多么怪呀。”聂赫留朵夫想道。他正要说说心里话,可是她又说起来。
“我有一件事要对您说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很好的老婆子,说真的,大家简直都感到吃惊。这样好的老婆子,可是平白无故坐起牢来;她坐牢,儿子也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有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所以就坐了牢。她听说我认识您,”玛丝洛娃转动着脑袋,看着聂赫留朵夫说,“她就说:‘你对他说说,让他把我儿子叫出来,我儿子会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她儿子姓敏绍夫。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说真的,她可是一个好得不得了的老婆子呀,很明显是冤枉的。您就行行好,帮她操操心吧。”她说着,一会儿看看他,一会儿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去办,问问是怎么一回事儿。”聂赫留朵夫说着,看着她那种大大咧咧的样子,心中觉得诧异。“不过我想和您谈谈自己的事。您记得上次我对您说的话吧?”他说。
“您说了很多呀。上次您说什么来着?”她一面说,一面不停地笑,转悠着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请求您饶恕我。”他说。
“哎,怎么啦,老是饶恕呀,饶恕,一点儿也用不着……您最好是……”
“我说过我要弥补我的过错,”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用行动来弥补。我决定和您结婚。”
她脸上流露出惊骇的神气。她那斜视的眼睛呆住了,像是在看他,又像不是在看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才对得起上帝。”
“怎么又把什么上帝搬出来啦?您说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上帝?什么上帝?当初您要是记着上帝就好啦。”她说过这话,就张大了嘴,不说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才闻到她嘴里有一股浓烈的酒气,于是明白了她兴奋的原因。
“您安静一点儿。”他说。
忽然很快地说起来,并且满脸涨得通红,“我是苦役犯,原来是……您是老爷,是公爵,用不着“我没有什么安静不安静的。你以为我醉了吗?我就是醉了,也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她来沾我,弄一身脏。你去找你们那些公爵小姐好啦,我的身价是一张十卢布的红票子。”
“不论你说得多么难听,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着,小声说,“你想象不出,我觉得对不起你,心里有多么难受……”
“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却塞给我一百卢布。那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知道,可是现在究竟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现在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又说了一遍。
“我说到做到。”
“可是我说,你做不到!”她说着,大声笑了起来。
“卡秋莎!”他说着,就去摸她的手。
“你走开,别摸我。我是苦役犯,你是公爵,你用不着到这儿。”她气得一张脸变了颜色,叫了起来,一面把手从他手里往外抽。“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她继续说着,急不可待地要把心中一股怨气全吐出来。“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已!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一副又肥又丑的嘴脸。你走月,走开!”她“腾”地站起来,嚷道。
玛丝洛娃又坐了下来,垂下眼睛,两只小手交叉着手指头紧紧攥在一起。
聂赫留朵夫站在她旁边,不知如何是好。
“你不相信我。”他说。
“您说要和我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就这样。”
“我反正还是要为你出力。”
“哼,那就是您的事了。不过我一点也用不着您。我这是对您说老实话。”她说,“可我当初为什么没有死掉呀?”她又说了一句,并且像诉苦似的哭了起来。
聂赫留朵夫说不出话来了,因为她的泪水挑动了他的泪水。
她抬起眼睛看了看他,就好像感到吃惊似的,并且用头巾擦起脸上流着的泪水。
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说,分手的时间到了。玛丝洛娃站起身来。
“您现在很激动。要是能行的话,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她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看他,就跟着看守走出去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反复写玛丝洛娃“带劲儿”的举止,是因为聂赫留朵夫信守承诺帮助她上诉,使她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B.玛丝洛娃不顾自身处境,为同监狱的老婆子求助聂赫留朵夫,从中可见她善良的本性,这也为她的“复活”提供了可能性。
C.玛丝洛娃的经历和同监狱的老婆子被控纵火都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底层人民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D.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提出要与她结婚时,她十分愤怒,并当场发泄着自己心底的痛苦,这是她精神转变的征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丝洛娃“眯着一只眼睛”,为讨好聂赫留朵夫而故作妩媚,说明她此时并不相信他上一次探监时所表达的愧疚。
B.在两人激烈冲突前,玛丝洛娃为监狱老婆子向聂赫留朵夫请求帮忙的情节,舒缓了小说的节奏,使叙述张弛有度。
C.玛丝洛娃的强烈不屑与聂赫留朵夫的态度形成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出玛丝洛娃得过且过、安于堕落的心理。
D.作者多次用“笑”刻画玛丝洛娃的心理,如写她“大声笑了起来”,表现她对聂赫留朵夫承诺的不信、不屑以及内心的痛苦。
(3)聂赫留朵夫在与玛丝洛娃的交谈中,称呼由“您”转到“你”,再转换到“您”。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试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的理念——“道德的自我完善”。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身体质量指数(BMI),对积极健身或减肥的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很多人都采用BMI指数来确定自己的肥胖。实际上,BMI是一个数学公式,即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一般而言,当一个人的BMI超过30时,通常被认为是肥胖;BMI在25~30kg/m2之间,被视为超重;BMI在20~24.9kg/m2之间,① ;BMI低于20,则体重过低。
尽管BMI是衡量肥胖最常用的指标,多数情况下也简单易行,但其局限性同样突出,如果!仅依靠它来判断肥胖与否,② 。这是因为,同样大小的肌肉与脂肪相比,肌肉的质量比脂肪重。所以拥有高肌肉量和低脂肪量的人的BMI指数可能与几乎没有肌肉但脂肪组织含量高的人相同,不了解这一点的人往往会对肥胖程度产生误解。
其实,测量体脂率(即脂肪质量占体重的比率)能更准确地衡量肥胖。测量体脂率的方法很多,包括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水下称重法、X射线断层扫描等,但对硬件、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甚高。相比之下,③ 。而且日常生活中对高精确度的需求并不十分强烈,因此在简单好用与精确可靠之间,人们往往需要找到平衡点。
(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作修改,然后完整地抄写在答题纸上。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5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社会,在汽车、地铁、公园等场所,随处可见人们借助手机阅读的现象。
有人说,这是碎片化的“浅阅读”,难以让阅读者有真正的收获。
有人说,在快节奏的时代,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也有人认为,阅读的深度、效果,与阅读工具和时长没有必然关系,而取决于阅读的内容和阅读者的态度。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观点。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3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