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解这个精神,我们需要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力求解决的问题。
          人是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例如,有的人从政,在这个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样,在艺术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人可能被分为不同等级,但他们都是人。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合而为一。问题在于,如果人追求天人合一,是否需要抛弃社会,甚至否定人生呢?
          有的哲学家认为,必须如此。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道家有人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所有这些看法都主张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了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出世”的哲学。
          还有一种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入世”的哲学。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从表面上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论语》第十一章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曾说:“圣人,人伦之至也。”这无异于说,圣人是社会中道德完美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所说的圣人是现世中的人,这和佛家所描述的释迦牟尼或基督教所讲的圣徒,迥然异趣,特别是儒家所说的圣人,更是如此。
          不过,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确理解的话,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或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有一位哲学家在谈到宋朝道学时说它:“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是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统一。这并不是说,对立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力求解决的问题。力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二: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以伦理为中心的问题,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这里所谓的以伦理为中心,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构、功能等意义上来讲的。从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可分为天道、人道、知天知人之道三部分,哲学家们论天道、论知天知人之道,最后都要归结到伦理道德问题上来。哲学家们的政治主张,也往往以伦理道德学说为其立论之依据。从功能上说,天道、知天知人之道这两部分都为论证人道学说服务,整个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实际功能,也主要在伦理道德方面。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存在论不同,它始终不曾脱离人去谈论存在的本质,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的理解,不是把它当做静态的物质实体而是当做与人类精神浑然不分的整体。这种宇宙观与西方存在论相比,实际上是突出了人在世界历史中的主体性。这一分析有明显的夸大和歪曲之处。中国传统哲学常常将天人问题放在一起讲,往往前一句讲天,后一句讲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始终不脱离人谈论存在的本质。中国古代哲学家公认,人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是万物中之一物。这就必然得出人依存于天的结论和天本而人末的结论。所以,将天人问题放在一起讲,有不脱离天论人的意义,而没有不脱离人论天的意义。又如有人认为,中国哲学表现出与西方哲学大相径庭的格局,不像西方那样从自然本身出发把握世界;中国哲学是从人、从人类自身出发去体察自然。但那只是一些主观唯心主义者的思想。中国古代的自然观或天道观总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做人方面要取得最高成就,成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圣人,就需要抛弃社会,从物质世界中解脱出来。
    B.“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努力方向,也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一种体现。
    C.西方存在论把宇宙当做静态的物质实体来看待,而中国古代哲学则把宇宙与人类精神视为一个整体。
    D.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国哲学是从人类自身出发的,西方哲学是从自然本身出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编写《史记》,欲“究天人之际”的想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不脱离天论人”的思想。
    B.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的理解,突出了人在世界历史中的主体性,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进性。
    C.材料一论证时运用间接论证法中的排除法,与《拿来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展现了逻辑思维的力量。
    D.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从政治学、为人处世的态度。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文不能体现中国“入世”哲学思想的一项是
     

    A.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出世哲学与入世哲学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11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淌的秋虫清音
    付秀宏
          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
          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
          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
          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蟀,因为惊惧,它的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戛然而止。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
          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
          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是无数沉醉的耳朵。
          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澈起来。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
          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
          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
          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从立秋开始,秋虫们日复一日踩着灼热夏季的尾巴,把秋意谱成深夜里长长的弦歌;在明耀的新月下或徐缓的凉风中,有意无意地靠着枕,听虫儿们的合奏,足以撼动泪湿的心情。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
          对秋虫的声音,何以如此钟爱呢?难道说它们的演奏是一川清凌凌的融水?是啊,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我自己也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反正,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于言说的慰藉与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
          夜沉沉地睡了,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我不能忘怀于秋虫之鸣,任由秋虫是先哲心声余韵那般缭绕着,似动不动,似淌非淌,用它不懈的努力--融化我敏感多愁的心。听得久了,我如同羁旅返乡的游子终于踏上故土,又似忆起与诗心碰撞那一刻的会心之笑,既有几分陌生,又感到舒畅和亲切。因有秋虫在耳,自己的情感得以恢复本来的纯净。
          不知多少次,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听见秋虫的哨子还在奏响,只是有一点儿瑟瑟的冷意。当这凉意微逗之时,我心中总是疑惑:这是不是“纷披灿烂”的《广陵散》遗篇?是不是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的“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时,我的心--像夏日河面上巨蜻蜓时停时飞,惊骇般地睁大了眸子。从一个文化记忆驶向了另一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夜半秋虫清音--于我,仿佛是一个个的新发现,引发深切的共鸣。
          秋天气温日渐降低,虫音那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如秋月般洁白纯净,如月光般水银泻地,如秋风般凉意深沉,亦如秋风般了无痕迹。听秋虫之声,最有情味,如同古老编钟一样传来的悠远的音。那悠悠的声音仿佛有了倒影似的,一身静气地走着,值得我们去用心细细品味。如果有雅兴,不妨披一件夹袄,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此间月光清亮、露水清凉,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却丝毫不纷乱,婉转缠绵,喃语不尽。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
          我不禁潸然泪下,倘若此时有人问我:“秋虫的声音如何迷人?”我会静静地说“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
    (摘编自《人民周刊》2020年18期,有删减)(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写庆祝丰收的中秋时令的秋虫鸣叫,并将听清音的感觉等同于聆听圣贤的教导和法师的禅语,让读者对秋虫清音有了非常美妙的第一印象。
    B.作者笔下的秋虫,是在辽阔的背景下将“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而这也正是作者在文中要向读者传达的无法说得清楚的情绪。
    C.“我”之所以会臆测《为何不带秋虫回家》中“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是因为诗歌作者将秋虫的诗会比作李清照的诗词专场,能让读者浊躁的心逐渐清澈。
    D.文中写《广陵散》遗篇的“纷披灿烂”,引用黄巢的诗句,意在以自我困惑引出对秋日夜半时分由瑟瑟冷意中听到的秋虫清音引发的内心深切的共鸣。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写自己去母亲家居住,听到樱桃树下的秋虫鸣叫声时,插叙了朋友捉蟋蟀的事,“打扰”一词在幽默调侃的口味中引发了对秋虫和文化的相似联想。
    B.文中写秋虫并不嘲笑什么,而只是将自己声音的高低、唱停自然地表达出来,意在突出作者对微小秋虫的执着及其清音的美妙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
    C.作者在文中解释了自己钟爱秋虫声音的原因后,先写自己听不到秋虫之声后的寂寥感受,再写听到秋虫清音后的巨大震撼和纯净内心,对比鲜明,描写细腻。
    D.本文既联想、想象丰富,又借助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将秋虫清音写得清新脱俗,使得整篇文章意境优美,读来极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3)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秋虫清音”,但第二段却为什么要详写自己对法布尔的昆虫王国的难以忘却?
    (4)作者说秋虫清音是“流淌的”,而这种“流淌”在文中体现为多个层面,请结合全文分别简析。

    组卷:34引用:9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写了一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其中谈到《红楼梦》对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的作家王蒙作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红楼梦》        。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        。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著名作家宗璞先生在王蒙《红楼启示录》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        。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结合上面的语段,概括当代中学生应该阅读《红楼梦》的三点理由。

    组卷:45引用:20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硬核”一词,原是网络流行语,常被用来表达“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等意思。2020年年初疫情防控过程中,“硬核”一词再次刷屏:身在抗疫一线,敢说实话的医生张文宏被称为“硬核教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不打招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被村口党员岗哨拦下,铁面无私的岗哨老者被誉为“硬核大爷”;线上云教育平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罗昭强的直播课被誉为“硬核网课”;疫情防控阵线中,各地纷纷出台“硬核措施”严阵以待,为了提高人们的警惕,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不少“硬核标语”;医院告急时,许多个人和组织,纷纷慷慨解难,捐药、捐口罩、捐呼吸机,歌手李荣浩甚至创作了歌曲《同根》送给医务工作者,这些都被网友誉为“硬核捐赠”;复工复产复学,离不开“硬核科技”;还有人说,疫情也是一场“硬核”大考……
          你认为“硬核”是什么?你对“硬核”又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得抄袭与套作。

    组卷:7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