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安阳市内黄一中高三(上)入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6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传统文化的新载体,虚拟数字人将传统之美与科技之美有机融合,打造出全新的IP形象。由于众多虚拟数字人取材于传统文化,所以其外在形象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视觉化呈现。比如,“天妤”的设计以传统飞天和唐代女俑为灵感,她衣袂飘飘,妆造典雅。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观众得以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亲密接触”。
          数字人的设计制作并非易事,既需要技术支撑,又需要文化打底。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研究、整理、应用、传播的过程。比如,为了让“苏东坡数字人”贴近苏东坡的原貌,中华书局在容量超过70亿字的古籍大数据中心进行海量搜索,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关键词精准抓取到一批涉及苏东坡容貌形象的古籍文本数据。同时,又通过图像搜索技术,抓取了由宋至清涉及苏东坡的100余幅画作,从而初步形成对于苏东坡容貌形象之“古籍真实“的把握,然后再由权威专家进行系统校验,确定下来超写实“苏东坡数字人”的每个细节。由此观之,“苏东坡数字人”的设计制作过程,完全是一次对苏东坡主题古籍文献、艺术作品整理和研究的过程。由于这种整理和研究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应用性”,所以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数字人要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效发挥作用,可以始于颜值,但最后还是要终于价值。传统文化领域是应用数字人比较多的领域,且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数字人最大的魅力,不是研发运用新技术,也不是对网文、网游等传统业态的改变,而是为原本高度依赖人和现场空间的传统行业在生产、传播、消费场景及价值实现等方面带来无限想象力和可能性,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我关系的认知。
          数字人让大量文化瑰宝重新“复活”,以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走进烟火生活,焕发青春活力。可是,数字人建设毕竟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其中,内容生态是制约数字人发展的最大瓶颈。虚拟世界中的“你我他”需要现实生活内容作支撑,需要“故事”来引流。唯有如此,数字人才能既拥有好看的“皮囊”,又拥有丰满的“灵魂”。比如,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只有容貌形象的“物理真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实现“精神真实”。为此,中华书局专门建设了“苏东坡专题数据库”,并陆续开发了多个维度的“苏东坡主题知识图谱”。依托数据标引体系,将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与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翻译成彼此关联的数据网络,并将其放进“苏东坡数字人”的脑中,从而为“苏东坡数字人”凝神。下一步,中华书局将加强对“苏东坡数字人”的人工智能训练,以为其“赋魂”,从而让“苏东坡数字人”真正像苏东坡一样去认知、思考、表达、行动,最终实现苏东坡在数字世界的“复活”。数字人的产生和应用,是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俞国林、王建《数字人: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之美》)      材料二:
          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是中华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也是当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进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然而,如何平衡古籍的文物性与文献性,既做好古籍的修复保护、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又能使古籍上的文字走出故纸尘封、与更大范围的读者和研究者见面,是古籍工作者一直以来面临的一大难题。
          所幸的是,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为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行路径。利用扫描、微缩等技术手段,让古籍的原始面貌以数字化的形式完整清晰地保留下来,有效避免了人为移动或翻阅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损伤,大大方便了阅览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可借助AI技术,对古籍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的字符识别和录入,搭建古籍全文数据库以及各类知识库,实现全文检索、文本比对、自动标点、数据分析等功能。这些技术应用在提高整理研究效率的同时,还拓宽了相关人文领域的研究视野,丰富了古籍挖掘利用的方式手段。
          古籍数字化工作依旧任重道远。与存世古籍体量相比,现有的数字化规模还存在巨大差距,数字化成果的共享开放水平和深度挖掘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古籍从修复保存到研究整理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数字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十分紧迫。
    (摘编自年旭《古籍数字化,让更多人共享经典魅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观众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天妤”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得以直观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
    B.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应用性”,比纯学术研究更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C.中华书局依托数据标引体系,为“苏东坡数字人”凝神赋魂,从而实现了苏东坡在数字世界的“复活”。
    D.借助AI技术,搭建古籍全文数据库,能提高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效率,推动古籍数字化进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但是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虚拟数字人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我世界的认知。
    C.“苏东坡数字人”的制作和应用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汇聚与共享。
    (3)下列选项、不属于“古籍数字化”的一项是
     

    A.输入网址、轻点鼠标,飘逸俊秀的汉隶代表作《曹全砷》书法便可跃然眼前。
    B.云南省图书馆在网上发布宋刻宋元明递修本《北齐书》,人们得以一睹珍版古籍真容。
    C.京剧领域的“梅兰芳孪生数字人”现身梅兰芳大剧院,与台下观众深情互动。
    D.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全息虚拟人“苏轼”与观众跨越古今话诗词。
    (4)材料一中作者两次列举“苏东坡数字人”的事例,试分析其意图。
    (5)《人民时评:让古籍与数字化时代共振》一文指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深入挖搁古籍的当代价值,就能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如何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9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驿站长
    (俄)普希金
          一个炎热的日子。在离开某驿站还有三俄里的地方,大雨倾盆,我浑身湿透。“喂,都妮亚!”驿站长喊道,“把茶炊摆好,再拿点奶油来。”话音未落,从板壁后面出来一个约莫十四岁的少女。“这是你的女儿?”他得意地答道,“又聪明,又机灵,跟她去世的母亲一模一样。”说完,他动手登记我的驿马使用证,我便去细看那一张张点缀着他简陋而整洁的住屋的图画。
          都妮亚已经捧着茶炊回来了。我就跟她谈天,她落落大方地答话,像个见过世面的姑娘。我们三个人就一见如故地聊起来。
          过了几年,人事倥偬,我又走上了这条官道,又到了这个老地方。我忆起老站长的女儿,觉得很高兴。可是我又想:老站长可能已经撤了,都妮亚多半也已经出嫁。父亲或女儿会死去的念头也在我的脑子里闪过。于是,我带着悲哀的预感走近某驿站。马在驿站的小屋前面站住了。我一进屋,立刻认出那几张图画。桌子和床还在原来的地方,可是窗台上已经没有花了。站长盖着皮袄睡着了,我的到来惊醒了他,他抬起半个身子……这正是萨姆逊•威林,可是老得多了--怎么三四年的工夫会把一个健旺的汉子变成虚弱的老头!“都妮亚好吗?”老人皱了皱眉头。“天晓得。”他答道。“她大概出嫁了吧?”我说。老人假装没有听见我的问话。
    “这么说,您认识我的都妮亚?”他开言道,“谁不认识她啊?唉,都妮亚,都妮亚!多好一个姑娘!能说我不疼我的孩子吗?能说她过得不快活吗?不能。那是命中注定,在劫难逃啊。”于是他就把他的伤心事详详细细地讲给我听了。
    --三年前一个冬天的晚上,站长的女儿在壁板后面给自己缝衣服,一辆三驾马车到了,接着一个头戴契尔克斯皮帽,身穿长军大衣,裹着披肩的旅客走进屋子里来要马。见惯这种场面的都妮亚从板壁后面跑出来,殷勤地问那位旅客要不要吃点什么。都妮亚的出现产生了照例有的那种效果,旅客息怒了,他同意等候马匹,还要了晚饭,摘下湿漉漉的长毛皮帽,解开披肩,脱掉军大衣,原来这位旅客是一个体格匀称、留着黑色小八字胡的年轻的骠骑兵。突然,这个年轻人躺在长凳上面,几乎不省人事。站长把自己的床让给他,而且决定,如果第二天早晨他的病还不减轻,就派人到C地去请医生。
          第二天骠骑兵病得更厉害了。都妮亚把一方浸了醋的手帕包在他的头上,就坐在他的床边做针线活。病人当着站长的面只是呻吟,差不多不说一句话,却喝了两杯咖啡,还一边哼哼一边定了午饭。都妮亚一步也没有离开过他。他不断地要水喝,都妮亚就递给他一大杯她亲自做的柠檬水。
          一天又过去了,骠骑兵已经完全复原。他非常快活,一会儿跟都妮亚,一会儿又跟站长说笑话,闹个不停,到第三天早晨,站长竟跟这位可爱的客人难舍难分了。那天是礼拜天,都妮亚准备去做午祷。骠骑兵的马车套好了,他跟站长告别,跟都妮亚告别,并且自告奋勇要送她到村口的教堂去。都妮亚迟疑不决地站着……“你怕什么?”父亲对她说。“大人又不是狼,不会把你吃掉;就坐他的车到教堂去吧。”都妮亚上了车,坐在骠骑兵旁边,仆人跳上车夫座,车夫吹了一声口哨,马儿就飞跑起来。
          早就过了午祷的时间,都妮亚一直没有回来。傍晚时分,驿站长终于一个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带来一个吓死人的消息:“都妮亚跟骠骑兵到那一站又往前走了。”
          老人受不住这个打击,立刻卧倒在前一晚那年轻的骗子睡过的床上。
          他的朋友劝他去告状,他想了想,把手一挥,决定让步。随后又重新干起自己的差事来。
          就在不久以前,我路过某地,又想起我那个老朋友。这时正是秋天。灰色的云块布满天空;冷风从收完庄稼的田地上吹来,树上的红叶、黄叶随风飘落。日落时分,我进了某村,在驿站小屋旁边停下。门厅里走出一个肥胖的乡下女人,她回答我说,老站长死去差不多一年了。我开始懊悔白跑了一趟,无谓地花掉七个卢布。“他怎么死的?”我问啤酒师傅的妻子。“喝酒喝死的,老爷。”她答道。“葬在哪儿?”“就在村外,他死去的太大旁边。”在她说这话的时候,一个衣衫破烂、红头发独眼的小男孩跑到我面前,立刻领我到村外去。
    “他教过我削笛子,从前(愿他早进天国!)他从小酒店出来,我们就跟着他嚷嚷:‘老爷爷,老爷爷,给点榛子!’他就把榛子分给我们。从前他总跟我们一块儿玩。”
    “夏天有一位太太路过这儿,她倒问起老站长,还到他的坟上去过。”
    “什么样的太太?”我好奇地问。
    “漂亮的太太,”小孩答道,“她听说老站长死了,就哭起来,对孩子们说:‘你们乖乖地坐着,我到坟地上去一趟。’我说我给她带路。可是太太说:‘我自己认得路。’她还给了我一个五戈比的银角子--真是个好心肠的太太!”
          我们到了坟地。这是个光秃秃的地方,没有围棚,竖着许许多多木头十字架,连一棵遮荫的小树也没有。我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样凄凉的坟地。
    “老站长的坟就在这儿。”小孩一边说,一边跳上一个沙墩,上面竖着一个嵌着铜圣像的黑十字架。
    “那位太太到这儿来过吗?”我问。
    “来过,”万卡答道,“我远远地望着她。她趴在这儿,趴了好久。”
    一八三〇年九月十四日(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多个角度写出了驿站长的人生际遇,女儿都妮亚的突然离开加重了悲剧色彩。
    B.小说以“我”三次到某驿站的见闻构成小说的主体,渐进展开故事的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C.作者多用间接描写刻画都妮亚,以父亲的介绍写其美丽,以旅客的息怒写她的魅力。
    D.文章以双重结构叙事,一个是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叙述,另一个是驿站长以第三人称叙述。
    (2)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句子上承老人和女儿对年轻军官的关照,下启对老人后来生活结局的叙写。
    B.通过写老人“立刻卧倒”,凸显女儿离开对老人打击之大,使小说层次发生变化。
    C.用第三人称,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写老人,想象的内容更多,拓展的空间也更大。
    D.全句意在写年轻军官之骗改变了故事情节发展,作品中所有人物从此都很不幸。
    (3)“细节能讲述人物复杂的心理”,都妮亚离开父亲前迟疑的神态及老站长的话语,你从中读出了父女哪些复杂的心理?请简要概括。
    (4)由普希金《驿站长》开创的“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类人物形象。请你推测普希金创作“小人物”类作品的目的。

    组卷:9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一段时间以来,①         :一方面认为年轻人喜欢的都是“无脑剧”“傻白甜”“雷人风”;另一方面认为传统文化都是“高冷范”“夫子腔”“古董货”。(  ),无法创造出有效触达当下年轻人的传播路径和话语方式。久而久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渐渐失去兴趣,转而在“二次元”等潮文化中寻找精神慰藉甚至价值坐标。由此可见,②          
          然而,搭建这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非易事。都说传统文化是宝藏,可那些宝物都深藏在历史的泥土中,距今动辄几百年、几千年,有的已变成坚硬的化石,有的身上布满了尘埃,要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泽,③         ,还要为其穿上亮丽的外衣。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的传播因为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始终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
    B.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始终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的正是这种认知上的错位
    C.这种认知上的错位是造成传统文化的传播始终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的重要原因
    D.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始终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8个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博士居多,名校毕业……近日,武汉大学公示的辅导员录取名单引发热议,不少论调认为博士当辅导员是学历贬值、社会内卷的表现。近年来,“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清华硕博任职街道”“高考状元当游戏主播”……有关名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问题,屡屡引发舆论关注。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提炼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联系社会生活,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有思想性;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